王琴琴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高职教育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相关问题探析
王琴琴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为了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变,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因此,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迫在眉睫,通过采取全员培养、全面培养、全程培养,重基础、重过程的培养方法,以期培养出具备该精神的合格职业劳动者。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而“工匠精神”更是核心精神,而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逐渐消失,“工匠精神”也逐渐淡化。“工匠精神”的灵魂在于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而这种品质应当成为当前浮躁社会中,设计师等从业人员应当继承的,是将现代产品设计推向更高文化层面的关键。
2.1 定义
“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之心,工匠也称为匠人,通常指具有高超技艺的手艺人。而这些人身上所具备的严谨、专注、敬业精神,被称为工匠精神。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当前的各类职业院校,虽然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还是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没有匠心精神,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所以大力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科技越是发达,工匠精神越发重要,更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来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
2.2 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2.2.1 全员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
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校里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肩负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正所谓“环境造就人才”。在课堂上,理论课教师渊博的知识、爱岗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实训场地,实训教师精湛的技能、一丝不苟的态度、规范严格的操作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辅导员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精湛的职业能力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热情、熟练、规范的业务能力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都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导师。因此我们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必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职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2.2 全面、全程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保障
现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而“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最终体现。
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全面、全程培养,必须经过以下流程,见图1。
图1 工匠精神培养流程图
(1)新生入学教育及专业介绍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关键环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真实案例讲解本专业特色及前景,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2)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对学校学习氛围的了解,帮助学生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只有对自己进行正确分析,确立了职业方向,也就准确定位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3)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为基础,采用“情境教育法”让学生学习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及职业纪律。高职生的第二至第四学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在学校,尚不具备顶岗实习的条件,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接受现代职业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采用“情境教育法”使学生深切体会职业精神的内涵,将学生置于“职场”这一特定情境,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及职业纪律。
(4)有了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培养才有保障。职业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工学交替、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完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严格指导,加强训练,在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作风和职业信誉。
(5)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标准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的“工匠精神”进一步得到完善,从而基本具备职业人的专业素养。
4.1 实行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会采用公共课大班化教学模式。而事实表明,传统大班化授课并不利于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强调动手操作的高职专业课程。大班化教学,导致教师无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一一指点,也无法对每件作品(作业)严格检查,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数据造假的作业可能蒙混过关,结果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设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高职教师对小班化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可以做到严格检查每位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师生互动,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这种教学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所以,专业课进行小班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在进行专业实训课时效果特别明显。
4.2 实施专业实训培养方法
职业精神一般需要进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融合成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同理,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关联在一起时,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也才能真正追求“工匠精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构建仿真工作环境,让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手段。专业实训通常都是单门课程的实训,这类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也非常方便进行实训设计,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实训。
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实训形式,就是将两门以上的课程(一般这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单独不方便进行实训设计)整合成课程群,通过某种主题和工具进行实训设计。这种实训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复杂,需要较长时间,通常是利用一周的时间全天实训,一般称为专业实训周。与单门课程的实训相比,实训周的工作仿真感更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实训周期间,每天按时上下班,实训环境也如同工作环境的“格子间”,几门专业课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工作任务也近似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实训周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我们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周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4.3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使学生懂得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促进自身的成才、成长。
4.4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教育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作用。
4.5 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工匠精神
建立“心传身授”的实践教育模式。“心传”是一种内在精神熏陶和无形的心理传递,没有固定的范本和模式。“身授”指亲身传授,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讨论问题,钻研技术。在古代艺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中,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
4.6 “走出去、请进来”,塑造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可以争取“走出去”(如参观、实习)、“请进来”(企业专家讲课)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工匠精神,认识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素质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敬业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理念,在艺术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意义日益显现出来。尤其对于一些设计类高校,可以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改变现有教育制度的办法,积极采用国外已经普及的工作室制度,结合导师制度,实现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最终实现“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
[1]林旭.借鉴“工匠精神”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J].中国水泥,2015(8):80~82.
[2]金 碚.企业对创新应有更全面认识要有工匠精神[J].中国集体经济,2015(17):24~27.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G711
A
1004-7344(2016)15-0045-02
2016-4-25
王琴琴(1981-),女,政工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