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困境及改进对策

2016-08-04 06:21冯佳静宋辉
改革与开放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区建设发展

冯佳静  宋辉

我国城市低碳社区构建困境及改进对策

冯佳静宋辉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理念,其中低碳经济以其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低碳社区的概念。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情况,并且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部分政府职能缺失和公众参与低碳现状三个角度分析了低碳社区在我国发展的障碍,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求对突破低碳社区建设瓶颈有一定的帮助。

低碳社区;困境;改进策略

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世界各国开始共同展开环保行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提出了低碳理念以后,英国于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与此同时,建设低碳城市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2月12日发布的《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强调,为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指导,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 489号)的要求,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印发该《指南》并根据《指南》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随后,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正一步步展开。由于低碳社区的理念尚不成熟,在开展这一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低碳社区构建过程中的困境及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探寻出合理的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国内外低碳社区构建的基本情况和我国当前形势与政策,分析了低碳社区在我国发展较慢的原因,并从逐步推动低碳社区发展、突破我国低碳社区建设瓶颈、促进低碳城市更好地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低碳社区的相关概念给出了多方面的解释。社区是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低碳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其建设核心是零能源消耗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实现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辛章平、张银太,2008),或者说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建筑设计、节能建材、环保技术、生活方式改造等手段,实现资源能源投入使用量和碳排放均较少的一个自适应可持续发展系统(董锴,侯光辉,2009)。谢更放(2011)认为,低碳社区是指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从社区环境绿化、建筑低碳化、能源高效使用、绿色交通体系、资源循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碳生活倡导等7个方面采取减碳措施,从而控制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综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并改善资源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4)对于低碳社区的定义做了如下阐述:低碳社区是指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通过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将低碳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之中,探索有效控制城乡社区碳排放水平的途径,对于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低碳社区的内涵有助于定位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社区建设,而从我国对低碳社区理念解读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对于低碳社区的认识趋于具体化。

我国一直努力建设低碳社区,诸多学者也对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在分析国外三个典型的低碳社区建设实例后,认为应从建造节能建筑、利用新能源、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倡导绿色交通和公众参与几个途径来建设低碳社区;叶昌东和周春山(2010)提出了四种形式的低碳社区建设案例:基于地域空间、职业空间、生活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社区;谢更放(2011)认为构建低碳社区的内容由社区土地使用与空间布局、低碳建筑、替代能源、资源利用和出行方式五部分构成;李亚男(2014)将低碳社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总结为低碳建设、社区运行管理以及低碳生活三个层面,分别对各个层面的建设内容进行归纳。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低碳社区的方案,涵盖了低碳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实际指导低碳社区的建设尚有不足,对制约低碳社区发展的因素分析也不够全面。

二、国内外低碳社区建设情况

1.我国低碳社区建设概况

从发改委网站对于我国各地“低碳在行动”的低碳社区建设情况系列报道中可以发现,各地由于地域、人文、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低碳社区的建设上,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可以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地方特色,这样才可能共同促进我国低碳社区的发展。

现将各地的情况总结如下:

在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低碳社区的建设已有部分成果,并且由于各方面资源的充足,部分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比如,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资源取得了一些成就。低碳理念能够得到较多人的认可,政府对于低碳社区的建设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广州、苏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对外交流较多的地区,除了注重传统的工业低碳发展,在低碳建设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寻求新型公众参与方式,这些创新为低碳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些旅游城市,如桂林、云南等地,在推动绿色旅游同时,寻求较好的低碳发展模式。由于旅游业的经济刺激,低碳建设能获得政府较多支持,低碳旅游既帮助了当地旅游转型,吸引更多游客光顾,也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

在一些畜牧业较发达的地区,比如,乌鲁木齐等地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做出较多努力,低碳社区建设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当地居民已受益匪浅,并对低碳社区建设更有信心。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多集中在大型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较明显。低碳社区发展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观念对低碳建设有较大影响,这样的观念需要被扭转;建设几个模范的低碳社区对低碳社区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鼓励各地发挥所长,积极创新,共同进步,具有借鉴意义,也能为低碳社区的普及打好基础;从地区发展角度看,因地制宜地进行低碳发展,能帮助一些地区通过建设低碳社区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国内外低碳社区案例分析

⑴北京康隆园社区。北京康隆园社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西北部,大约有770户居民和人口2360人,其主要的低碳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该社区的生态农业种植已覆盖75%的社区庭院,有机果蔬自给自足。同时,社区的原生林木打造的园林环境和水系景观营造的良好的居住环境也使社区居民收益颇丰。其次是该社区公众参与低碳建设情况较好,获得了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共同展开环保项目,垃圾分类的实施、试点推行生物质能垃圾分解、组织环保讲座,让社区居民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将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使得社区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

⑵上海万祥社区。上海万祥社区位于上海东南角的临港新城,万祥社区具有较好的周边环境,有1.5公里的湿地公园,又借助上海发达的经济,经济基础较好,新能源领域发展较快,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能源效率先进,奠定了良好的低碳技术基础。同时,作为上海的三大低碳示范区之一,万祥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⑶武汉百步亭社区。武汉百步亭社区位于武汉市北部,总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约为10万人,社区提倡居民自治管理,其居民收入处于中等水平。该社区不断提高低碳水平,从最初的环境建设到如今关注社区空间布局综合生态效益,是值得借鉴的模范社区。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百步亭社区从合理安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运用生态技术入手,在社区的组织规划中,对景观慢行道建设、建筑布局安排使低碳理念融入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4)国外低碳社区。我国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成功、成熟低碳社区数量不算多,而国外低碳社区建设起步较早,国外较成功低碳社区建设情况总结如下表。

表1 部分国外成功低碳社区对比

对上述我国北京、上海、武汉的三个低碳社区和英国、德国、丹麦、瑞典四个国家低碳社区成功案例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每个低碳社区建设都注重“硬件”和“软件”的平衡,积极利用当地各项资源。比如,每个社区虽然都有资源有效利用的低碳特征,又各有不同。英国贝丁顿社区主张零碳排放,社区建设注重建筑节能。例如,选用建筑材料尽可能在建设场地35英里半径范围内,以减少运输带来的碳排放,建筑内外各项节能设计,如风帽和三层玻璃;德国弗班社区借助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如社区内无处不在的太阳能电池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目的;丹麦萨姆索岛上的低碳社区借助岛上热能、生物质能、风能进行资源利用;瑞典韦克舍社区利用废旧木料、垃圾以及开发新型能源解决能源问题。在对资源、建筑、交通等“硬件”设施重视同时,每个低碳社区也注重社区内低碳生活方式、公众参与度等“软件”的培养和创新:贝丁顿社区关注生活工作一体化;弗班社区特有的“弗班论坛”决定该社区低碳发展的具体事项;萨姆索岛发展绿色旅游;韦克舍社区则依靠全民对低碳事业的热情。当然,这些低碳社区建设背后还有先进的低碳技术和相关组织、当地政府的支持。选取的我国三个低碳社区也各有代表性:北京康隆园低碳社区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做得较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力量对居民低碳理念的形成很大帮助;上海万祥社区较好地利用周边资源:湿地公园、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先进的低碳技术;武汉百步亭社区由于良好的居民自治管理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唯一社区,在此背景下,百步亭社区在发展低碳环境建设后进一步关注社区综合生态效益,寻求良好的社区组织形式,对公共参与的社区“软件”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3.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困境

(1)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我国工业化加速期重量而不重质,以低效消耗资源换取GDP增长,出现大量有悖可持续发展理念现象(金碚,2015)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大量污水处理厂、印染厂都建设于城市内部,直接导致城市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使用率低;汽车的普及导致尾气排放严重,雾霾已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低碳社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绿色生态系统,GDP竞赛心态运行下的经济状况,追求产值。例如,房地产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房价虚高,形成经济泡沫。他们在广告中宣传社区建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迎合购房者对居住环境高质量的要求,所谓的低碳建设只是停留在绿化表面,并未触及真正的低碳理念。而房屋质量、周边环境、空气质量、交通、生活便捷度都存在很大问题。在如此的经济环境下,构建低碳社区是困难的。

(2)部分政府职能缺失。一些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提高GDP政绩的资本,凭借手中的权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公开招标拍卖、土地合作等形式吸引投资,不断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造成土地供给不足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同时,通过舆论、拆迁等手段扩大对房地产的需求,加上我国没有一套较为规范的房地产监管制度,导致城市房地产泡沫严重。在政府对房地产越位管理情况下,我国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政府继续扮演缺位的角色,对房地产各类投机现象不予重视,造成房地产市场一片混乱。

低碳经济发展中,李东和付林(2013)指出,政府存在如下职能缺失问题,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低碳技术发展的财政投入不足和低碳经济宣传不到位。余达锦(2015)认为,低碳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环境供给、经济环境供给、教育环境供给和生态环境供给。低碳社区的建设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政府存在在政策制度、资金投入、民众宣传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发改委日前出台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对低碳社区的试点验收为:试点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试点期结束前,由试点实施主体编制总结报告,提请省级发改委组织验收,合格的授予“低碳示范社区称号”,效果突出的授予“国家低碳示范社区称号”。然而,对低碳社区建设的监督和奖惩不是很明确,缺少相应奖惩力度。授予的称号对很多地方政府来说可有可无,而即使没有建设成功,也不会有较大的惩罚。同时,低碳社区建设缺少评估和激励,使这一建设项目成为了一块“鸡肋”,不能提高建设低碳社区积极性。对房地产开发低碳社区没有具体的鼓励优惠政策和硬性要求,虽然《指南》第六章保障措施中对机制、配套政策、服务体系中提到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等,但是都缺少具体的执行方案,没有落到实处。

(3)公众参与低碳现状。低碳社区的构建不仅包括低碳技术、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等“硬件”建设,还有关于生活方式、社区公众管理的“软件”的规划,需要社区居民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老百姓从温饱到小康,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上升,但对环保概念、节约理念缺少认知,更多的是对短期利益的关注,缺少长期低碳发展能力。而年轻一代更多的是物质追求。种种现状都是由我国历史发展、地域特色等原因导致,其根深蒂固的思想和特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龚洋冉,仇泸毅和刘丽(2014)认为,低碳发展的公众参与表现为,主动式、引导式和被动式参与三种。其中主动式参与是在国家低碳发展较高程度下具有强烈低碳意识的公众自觉实施低碳相关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然性行为。引导式参与是指在鼓励低碳发展氛围下,具有一定低碳意识的公众实施低碳相关行为,并对周围公众产生影响。被动适应式参与是指,没有低碳意识的公众受限于法律、政策、舆论、外界环境等的约束,被动适应实施低碳相关行为。我国目前总体还处在被动式参与阶段,少数群众对低碳有较好的参与,但总体仍缺少对低碳的了解。而政府在被动式参与阶段的政策、法律、法规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对低碳知识的普及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公众参与建设低碳社区,作为以社区为单位的执行单位,社区组织也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

三、对策建议

政府积极支持低碳发展。首先对低碳行业和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要逐步完善,其次要积极推行相关低碳社区建设的政策,大力推广低碳建设,完善对低碳社区的评估、监督和奖惩体系,在政策推广中,通过制定落实到细节的法规,比如,规定各地对低碳建设的投入至少在一年内达到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多少等。最后对城市建设规划要有长远眼光,加强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监督。同时低碳社区的建设除了和房地产商合作,还可以寻求成立专门的第三方低碳社区建设组织,以减小发展阻力。

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对低碳社区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每一个社区都应该寻求一个符合该社区特点的低碳发展方式。合理利用社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寻求发展突破点,再从各方面积极配合,逐步带动全方位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方案。

创新社会公众参与方式。普遍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是调动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建设的基础,需要社会各方面对低碳理念的宣传和引导;有效运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公众参与低碳建设,相关的奖惩措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利用社区的组织行为,社区组织、物业中心积极行动改变原有的居民被动管理现状,使每个居民都能参与到低碳社区的建设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氛围;结合现代网络和智能手机软件等媒介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理念。

综合规划人才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和低碳先进技术是低碳社区建设的支撑,我国低碳社区的发展要借鉴西方先进理念,加强对低碳人才的培养、带动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在此基础上,注重综合规划方案的制定,这一能力建立在大量研究低碳社区基础上,需要在社区规划、发展、解决问题的各个阶段从全局角度构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社区。

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国内低碳社区建设还停留在低碳建设的基础阶段,缺少先进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和公众参与机制,距离构建一个完整的低碳生态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与此同时也代表了我国低碳社区建设有很强的可塑性,说明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建设、改造的空间,一旦突破了当前的瓶颈时期,可以借助低碳社区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进步,从而找到一个经济发展的新的平衡点。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0): 91-95.

[2]董锴,侯光辉.城市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万科假日风景社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3(3):56-59.

[3]谢更放.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489号[Z].2014.

[5]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低碳城市建设,2010(8):30-33.

[6]李亚男.低碳社区建设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7]熊贝妮.低碳社区的规划与实践——以武汉百步亭社区建设为例[J].理论视野,2015(1): 3243-3250.

[8]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5-18.

[9]刘长发.试论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管理越位和缺位[J].攀登,2007(2):77-80.

[10]李东,付林.低碳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分析[J].对外经贸,2013(10):115-116.

[11]余达锦.低碳城市建设中新能源发展与政府行为研究[J].生态经济,2015(5):73-77.

[12]龚洋冉,仇泸毅,刘丽.我国低碳发展公众参与的现状研究——低碳概念族的演变和创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34-147.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07.02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家庭消费异质性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特征研究(编号:14BJY215),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5029)]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