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 伊宁 835000)
科克萨依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马海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伊宁 835000)
摘要科克萨依金矿位于博罗霍洛古生代岛弧区南缘博罗霍洛南坡断裂与爵沙仑阿斯喔达坂断裂之间。赋存于霏细斑岩中,矿体受岩体控制。赋矿岩石具弱硅化、星点状黄铁矿化,黄铁矿晶形较好,普遍氧化,个别脱落,形成空洞。本区找矿潜力大,具有寻找斑岩型金矿的潜力。
关键词科克萨依金矿地质特征斑岩型金矿
矿区在区域上位于西天山北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Ⅰ级)伊犁-中天山陆壳板块(Ⅱ级)北东缘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带(Ⅲ级)与晚古生代火山岩区结合部位(图1)。
科克萨依金矿位于博罗霍洛古生代岛弧区南缘博罗霍洛南坡断裂与爵沙仑阿斯喔达坂断裂之间。
区域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奥陶系(O)、志留系(S)、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C1d)、下石炭统阿恰勒河组(C1a)组成。
区域上侵入岩主要分布在区域大断裂构造附近,延伸方向与区域性断层走向一致,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分布,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岩基状产出,代表性侵入岩有呼斯特岩体,位于矿区北部,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并有二长花岗岩相、钾长花岗岩相。博尔博松岩体位于矿区西侧,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岩石主体,侵入时期为华力西早中期。各类次火山岩、脉岩,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地层中颇发育,是伴随火山喷发过程中沿断裂侵位而形成,某些次火山岩与矿产的生成有密切关系。区域断裂十分发育,规模一般较大,断裂走向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断裂形成时代大致有两期:即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形成的断裂规模大,断裂走向北西向、近东西向,代表性的有博罗霍洛南坡断裂和爵沙仑阿斯喔达坂断裂,多为逆断层,具有“右旋”扭动特征。该时期形成的基底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岩特征,控矿特征不明显,区域上出露的上奥陶统、志留系、石炭系地层和华力西中期博尔博松岩体严格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控制。
图1 科克萨依金矿区域地质简图
晚古生代形成的断裂一般规模较小,断裂走向以北西向、北东向为主,断裂性质多为张扭性,对早期的断裂和地层有破坏作用。
矿区出露地层有古生界下志留统尼勒克河组上亚组(S1nb)、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2)。
矿区构造不发育,仅在工作区南部见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F1),局部岩石中见有小的褶皱。
矿区岩体主要岩性为霏细斑岩,集中分布在工作区南西部,其次在北部也有零星分布,总体走向近东西、北西,北倾、北东倾,个别近南北向、北东向,倾角多在30°~45°、55°~70°之间。
基性岩脉主要为闪长(玢)岩脉,规模较小,普遍蚀变较弱或未经蚀变,分布于矿区南部,为成矿后侵入,对成矿作用影响不大。
科克萨依金矿体赋矿岩石为霏细斑岩,该岩体为全岩含矿,金平均品位为0.10×10-6~0.97×10-6。在岩体中圈出5条金矿体。
⑴Ⅰ号金矿体: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水平厚度1.00 m,矿体走向约75°,地表推断长度约65.00 m,矿体北倾,倾角约55°,金品位为2.87×10-6。岩性为青灰色霏细斑岩,岩石较完整,具中等硅化,浸染状黄铁矿。
⑵Ⅱ号金矿体: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水平厚度1.00 m,金品位为1.04×10-6;该段岩性为青灰色霏细斑岩,岩石具弱硅化、星点状黄铁矿化,黄铁矿未氧化,星点状、薄膜状分布。
⑶Ⅲ号金矿体: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水平厚度1.20 m,矿体走向约78°,地表推断长度约65.00 m,矿体北倾,倾角约55°,金品位为1.12×10-6。岩性为青灰色霏细斑岩,岩石轻微破碎,具弱褐铁矿化,星点状黄铁矿,黄铁矿普遍氧化、晶形较好。
⑷Ⅳ号金矿体: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矿体走向约80°,北倾,倾角约40°~50°之间,金品位1.07×10-6,矿体地表推断长度约144 m,赋矿岩石为黄褐色霏细斑岩,岩石具弱-中等硅化,弱褐铁矿化、星点状黄铁矿。
⑸Ⅴ号金矿体:分布于工作区南部霏细斑岩中,水平厚度1.50 m,金品位为1.13×10-6,深部视厚度2.00 m,见矿深度为60.20~62.20 m,金最高品位为1.85×10-6,金平均品位为1.50×10-6,该段岩性为青灰色霏细斑岩,岩石中斑晶含量较多,可达5%~7%,岩石具弱硅化、星点状黄铁矿化,黄铁矿晶形较好,普遍氧化,个别脱落,形成空洞。
图2 科克萨依金矿矿区地质图
地表金矿(化)体的特征是岩石硅化较强,普遍具星点状黄铁矿,黄铁矿普遍氧化,晶形普遍较好,加之岩石受构造作用影响,发生弯曲变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碎。深部霏细斑岩石特征是黄铁矿多呈浸染状分布,局部星点状,普遍氧化,个别新鲜,硅化弱-中等,这些地段都有可能发现金矿(化)体。
科克萨依矿区所处构造位置属博罗霍洛断裂带,该断裂带地处西天山成矿带,是一个大型控矿构造带,它控制了也列莫顿火山断陷盆地和该区的古生代地层展布。区内岩浆活动频繁,除下石炭喷发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外,还有稍晚的石英钠长斑岩、花岗斑岩脉沿构造侵入。为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提供了物质来源。
本区霏细斑岩全岩矿化,初步认为该岩体既是矿源层,也是赋矿层。地表已发现5条金矿体,深部有可能出现矿化富集地段。矿化蚀变主
要有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其次是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同时岩体在地表出露规模较小,呈群分布,充分说明剥蚀深度较浅,深部具有寻找斑岩型金矿的潜力。
由于本区工作程度较低,地表及深部均未控制住矿体规模,应对其进行深部探索,有可能发现富矿体。
综上所述,该区成矿条件较好,目前已经发现了矿源层,找矿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科克萨依金矿普查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3队.
[2]施俊法,唐金荣,周平,金庆花,等.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出版社,2010.12.
[3]刘克华,王振海,艾君,胡法宣,纪尧,刘河,贾仁山,刘武华,麦梅尧,麦宛如,张雪贞,等.野外矿产勘查找矿技术手册.地质出版社,2011.02.
收稿:2016-01-11
DOI:10.16206/j.cnki.65-1136/tg.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