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萱 朱信明
一条在“分答”上对于王思聪的提问,引发了14420个人“偷听”。通过这个不到一分钟的回答,王思聪赚到了9489元,而提问者也轻松入账6489元。一时之间,这款新上线的付费问答应用“分答”掀起了上千万用户无限的窥视欲和好奇心。
以王思聪、papi酱等名人问答迅速席卷朋友圈后,到处可以看到“分答”答案的分享。原本网友们只听说过名人们的名字,如今在“分答”上,也能听到他们的真声了,这让很多人好奇不已。一些网友甚至每天要花几十块钱用来提问和偷听,然后和朋友们分享各种热门回答。
在“分答”发布之初,“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的口号被认为是绝妙的设计,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提问和回答的本质是思考,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好问题,不但可以听到回答者的原声,还可以和他一起平分偷听收入。偷听的人多了,“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实际上,问答是双方合作演一个双簧。就像记者采访一样,要揣摩回答者想要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还得是广大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太过了,超出了承受范围,他可能不答;问得太平,又觉得没意思。
而很多答主也不认为自己在进行简单的计时收费劳动。听众们看得到的是显示在APP上的一分钟录音,可背后他们付出的准备时间可能是一小时,甚至一整天,差不多录到上百遍才会感觉满意。
在设计之初,“分答”预期人们可以借此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咨询和求教,同时也可以满足朋友间开玩笑“真心话,大冒险”的需求,还能让明星和粉丝产生新的互动模式。
在一些人看來,“分答”的横空出世,本身并不是为了解决知识不足的痛点,不能奢求在一分钟之内能够获得高深和专业的解答。事实上,知识类的东西从书本上也可以获得,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的真实感受却没有替代性。
除了明星网红,“分答”上收入热度靠前的还有作家、编剧、创业公司CEO、医生、律师和职业指导等,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分答”上玩得不错。
媒体人王烁在“分答”的后台收到了一则特殊的提问:“我是一名盲人,您觉得美国盲人从事的哪个职业日后最有可能在中国普及?”虽然对此不甚了解,但是王烁在自己的公众号上专门写文向他人征集问题的答案,然后把有意思的回复持续抄送给提问的盲人朋友小强参考。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提问给天文学家张双南:“将公布的LIGO引力波新闻,又发现一个黑洞合并,分别为14和8个太阳质量,对天文和宇宙学有何意义?”这是在中国国内第一时间公布引力波第二弹的消息。在短短三四个小时内,有接近两千位科学粉付费偷听了这则“知识”。
对一个年轻姑娘来说,哪个牌子的眼霜最好用算是一则知识。而对于一个博物迷,认识一种新奇鸟类的作息算是一则知识。这就像一场知识条目的自由竞赛。赛点在于,如今,人们愿意花多少钱购买一则过去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青芒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