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琴
瞩目新课改,全新理念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作文教学焕发出青春活力,充满了蓬勃生机,取得了骄人硕果。欣喜之余,我们也毋庸讳言,面对万千变化的世界,原本丰富复杂的心灵个体,在写作时仍常陷入如此窘境:或者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或者老气横秋,落入窠臼……“文章最忌百家衣”(陆游),写诗作文要“标新领异”(郑板桥),“作文贵有新意”(叶圣陶)。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放飞思维的翅膀,“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写出富有生命灵动和鲜活色彩的佳作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亟待注重的基本问题。那么如何让“创新”走进课堂,融入作文教学实践呢?笔者尝试从命题、立意、选材、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交给学生几把致力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锁匙,敬请方家指正。
一、在作文教学中交给学生命题创新的锁匙
学生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命题形式的新突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了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学生一旦冲破命题的桎梏,就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千世界,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他们会用睿眼透视生活光圈中摄入眼帘的万千材料,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就会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产生灵感的碰撞,拨动写作动机的心弦。此时,他们会文思泉涌,刻意创新,写出他们最为满意的作品来。因此,教师命题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把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认知激情,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将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释放出来。譬如,根据学期作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教学设计,教师可向学生征集题目,然后摒弃教条,少些限制,与学生商量:看看哪种人、哪类物、哪些事、哪样情,使大家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不吐不快,由此做到不为作文而作文,做到不为文造情。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性得到极大发展,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学生必然重拾创作欲望,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产生很强的自信,这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
二、在作文教学中交给学生立意创新的锁匙
立意,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对问题所持的观点及评价,它在文章中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中的核心及最本质的东西。一篇文章质量的优劣,其决定因素在于立意。文章没有立意或者立意不突出,就如一盘散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克服思维定势,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立意创新,“发前人所未发”。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奇特作用。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倘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由这种逆向思维,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新意,赞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等为佐证,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文章独出心裁,很有新意。再如“开卷有益”,从正面去写,就应证明只要多读书,便能得到一份收获。如果求异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去写,可写成“开卷未必有益”,假使所读的书思想不健康,内容有错误,甚至是不健康书刊,那么开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又如以“雪”为话题作文,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洁白无瑕、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的覆盖大地,可以批评雪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
三、在作文教学中交给学生选材创新的锁匙
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生活就是我们作文材料取之不尽的泉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校园活动、家务劳动、走亲访友和兴趣爱好等,都是写作的上佳材料。选材创新,要求以独到的眼光,选择新颖的,具有典型性的,他人容易忽略或不了解的,能准确地为中心服务的材料,做到打破传统思维,标新立异,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最佳材料的选用,需要慧眼独具,匠心独运。选材创新,要着眼于材料的“新”,为此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观念,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众人瞩目、议论纷纭的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看法和意见等。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于2016年2月1日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习近平向五大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譬如习作《7+1>8》,题目本身就吸人眼球,“7+1”怎么可能会大于“8”呢?作者认为,7小时的课堂学习加1小时的课外活动,所收的实际成效要远远高于8小时的一味苦读,这是作者对当下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思考。这样的构思,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怎能不引人入胜呢?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选材创新是一篇佳作的鲜明特点,但并非所有新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在作文时既要抓新材料选取,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笔下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新意而避免落入俗套。
四、在作文教学中交给学生形式创新的锁匙
爱美之人,大都懂得装扮自己,生活中就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说法,写作亦如人的妆扮。一篇习作若仅有内容的充实而缺少形式的美观,仍然不能称作美文。但倘若给作文一个亮丽的包装,就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有时只要巧妙地改变一下文章的形式,一篇普通的作文或许就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不过,这里所说的“形式”,不是指单一的“文体”,说的是文章篇章结构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譬如,为展现新颖曲折的情节,文章可用小标题引出。此种写作形式,既能避免主次不分、情节不清的弊端,亦可把作文中最曲折动人的情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收到一眼打动读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拟写小标题时须求“准”,即力求能通过凝练的小标题反映出故事情节;须求“巧”,可步步为营,可欲擒故纵,可悬念迭起,等等。再如,可让学生选择精彩纷呈的内容,作文时用日记连缀。用这种形式作文,既可迅速勾起对精彩生活的回忆,又可避免内容空洞、结构混乱的现象出现。凡是时空跨度较大、变化频繁的写作内容,都可用这种方法写作。又如,欲倾诉真实心声,抒写内心期望,透露生活苦楚等,书信形式是上佳选择。书信是一种便于叙说故事、抒发情感的文体,同样的内容,用书信展开,笔调相对自由,写作难度也会有所降低。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可写寓言,写童话,写戏剧,写新闻,写诗歌,写会议记录,写文言小说,甚至别出心裁写就诊报告、寻物启事、数理化公式和说明书等。试想,在万千篇考场作文中,偶然出现一篇形式新颖独特的精品,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为之一爽!
五、在作文教学中交给学生语言创新的锁匙
语言是文章的肌肤,是读者首先感知的对象,要想方设法创新作文的语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凡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都下过一番锤炼语言的苦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语言魅力。若将几部名著的某些片段混杂在一起,仅从语言方面便可区分出各是哪位名家的作品。学生作文语言想要出新,绝对离不开学习经典作品,要反复吟诵,仔细咀嚼,并注意借鉴和模仿。在作文实战中,恰当选用多种修辞手法,能使文章充满魅力和亮色。如恰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如恰当运用比喻,可以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如恰当引用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和意蕴深刻的名人名言,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言简意赅的俗语和诙谐幽默的歇后语,往往会收到独特的效果。另外,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语序的选择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安排,也直接影响到语言的流畅、别致。当然,语言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重要的是靠平时的积累,只有做到“厚积”才能“薄发”。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谆谆告诫为师者要教会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作家王蒙说:“写文章要敢于打破旧框框,要敢于创新,一粒沙那么大的新,一粒微尘那么大的新,也比一座山那么大的俗套子有价值。”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相信学生定能妙笔生辉,驰骋于写作的无垠原野,体验作文成功的快感,沉醉于“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