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伏+李国瑞+段宪云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均进行面罩通气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气指标、生命体征,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通气前相比, 患者的血气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治疗前, 患者的收缩压为(72.34±6.14)mm Hg(1 mm Hg=0.133 kPa), 脉搏为(113.36±7.64)次/min, 呼吸频率为(28.63±2.16)次/min;通气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为 (112.43±7.21)mm Hg, 脉搏为(81.36± 8.53)次/min, 呼吸频率为(16.14±2.34)次/min。与通气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478、27.380、38.429,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结论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疗效甚为理想, 可有效改善其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 应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通气技术;面罩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84
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进行性、不可逆性的气流受限症状, 该病的患病率、复发率、病死率均处于较高水平[1], 临床主要采取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面罩机械通气技术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操作简便, 且疗后的临床并发症减少, 疗效甚为理想。选取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进一步探析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46例。年龄62~87岁, 平均年龄(73.16±4.67)岁。其中, Ⅰ期35例, Ⅱ期40例, Ⅲ期21例。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多汗、谵妄、嗜睡等表现。
1. 2 入选标准 ①确诊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②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氧分压(PaO2)<60 mm Hg;PH<7.35。③无肺大泡、严重心脏疾病等机械通气禁忌证。
1. 3 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综合治疗, 主要是平衡水、电解质、酸碱, 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等干预治疗。结合患者病情状况调节通气机械的相关参数:工作模式选择 S/T ;BPM :17~20 次/min; 吸气压(IPAP):9~2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EPAP):2.0~6.0 cm H2O;氧浓度为30%~50%;通气时间(3.12±0.55)h;吸气时间30 min。通气2~4次/d, 分别在上机前、上机后2 h对患者血气分析进行监测, 详细记录其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困难、咳嗽以及神志等情况。
1. 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通气前后血气指标[氧饱和度(SaO2)、PaO2、PaCO2、pH]、生命体征(收缩压、脉搏、呼吸频率)情况, 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气分析 与通气前相比, 通气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生命体征 通气治疗前, 患者的收缩压为(72.34± 6.14)mm Hg, 脉搏为(113.36±7.64)次/ min, 呼吸频率为(28.63±2.16)次/ min ;通气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为 (112.43± 7.21)mm Hg, 脉搏为(81.36±8.53)次/ min, 呼吸频率为(16.14±2.34)次/ min 。和通气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478、27.380、38.429, P<0.05)。
2. 3 不良反应 96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中, 9例患者伴有腹胀, 经肛门排气后得到改善,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目前呼吸内科临床特别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2], 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该病具有病死率高、患病率、复发率高等特点, 其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慢性炎症诱发小气道的结构出现狭窄或改变, 同时肺实质遭到严重的破坏, 肺部弹性回缩力显著减弱。然后, 呼吸功耗增多, 导致呼吸肌过度疲劳, 进而出现二氧化碳潴留, 最终发展成呼吸衰竭。因此, 在临床治疗上改善患者通气、高碳酸血症状态以及低氧血症是控制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关键所在。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常用有效手段, 一般多选择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经面罩无创气道正压通气, 其具有漏气补偿功能、流量同步触发功能, 能够进行两个正压辅助通气, 一个较低的呼气压;一个较高的吸气压, 相当于呼气末正压的作用。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功能, 降低氧耗及呼吸功, 缓解呼吸肌疲劳, 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 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 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后, 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PaCO2、PaO2水平明显降低, 能够辅助患者自主呼吸, 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 进而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 这与屈朝发等研究人员的试验结论基本相符[3], 由此可见本次研究实践的可行性、有效性, 可为今后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此外, 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可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指标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 脉搏、呼吸频率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可知治疗后患者生命体征均有所好转。
与此同时, 对患者各重要脏器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降低或避免临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不需要气管插管, 操作简便, 对患者说话、咳嗽、进食以及大小便等活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患者的依从性较高, 并且临床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仅9例患者伴有腹胀, 经肛门排气后得到改善, 发生率为9.38%, 进一步论证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真实性。
综上所述,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的疗效甚为理想, 可有效改善其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 应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生, 石大环, 张萍, 等.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0):116-117.
[2] 陈飞.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6(35):123.
[3] 屈朝法, 董西学.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技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内科杂志, 2012, 29(2):92-93.
[收稿日期: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