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斌
【摘要】 目的 分析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同时收集1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 观察p53蛋白在该类疾病中的表法情况。结果 所选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显示p53蛋白表达为阳性18例(27.27%), 另外12例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均显示为阴性;p53蛋白阳性表达中显示为Ⅲ级甲状腺乳头状癌所占的百分比为60.00%(6/10);Ⅰ~Ⅱ级为21.43%(12/5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蛋白阳性表达与疾病的病理分级情况相关, 其过度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提示在今后的为临床研究中应加大研究深度, 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p53蛋白;表达;临床意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70
p53基因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抑癌基因, 多数肿瘤均伴有一定程度的p53基因失活或者突变情况。有关研究[1-2]显示, 肿瘤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即为p53基因的失活或者突变, 而关于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临床报道较少。因此, 为了进一步探究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6例, 同时收集1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标本病理检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男、女分别为36例, 30例, 年龄最小20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48.2±9.3)岁;病理分级情况:Ⅲ级10例、Ⅱ级38例、Ⅰ级18例。上述两类标本均给予10%的福尔马林液进行固定, 并给予石蜡包埋显示疾病被确诊。
1. 2 方法
1. 2. 1 检测试剂 选用试剂包括抗p53蛋白单克隆抗体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的S-P试盒。
1. 2. 2 检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进行病理检测, 将检测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后给予石蜡包埋蜡块4 μm的切片, 并按照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的常规操作步骤进行, 给予微波炉进行修复抗原, 进行标本染色时需采用乳腺癌阳性片作为标本的阳性对照, 并给予TBS替代进行阳性对照, DAB显色。
1. 3 判定标准 阳性细胞:癌细胞核为棕黄色、胞浆不着色;p53蛋白依照阳性细胞占据癌细胞总数的百分比进行判定, 其中“-”表示百分比<20%;“+”表示百分比20%~50%;“++”表示百分比51%~75%;“+++”表示百分比≥76%[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P53蛋白表达特征 P53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核内部, 其中胞核显示为棕黄色, 胞膜、胞浆均不着色;所选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显示p53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有18例, 占据百分比为27.27%(18/66);另外12例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均显示为阴性。
2. 2 P53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 P53蛋白阳性表达中显示为Ⅲ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60.00%(6/10);显示为Ⅰ~Ⅱ级占21.43%(12/56),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者中伴有淋巴结转移23例, 未伴有淋巴结转移43例, 其阳性表达占比分别为43.48%(10/23)与18.60%(8/4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恶性肿瘤疾病中最普遍的一类疾病为甲状腺癌, 占据所有全身恶性肿瘤的几率达到1%, 多数疾病主要是由于滤泡上皮细胞引发的一类临床疾病。分析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甲状腺内肿瘤固定且质地较硬, 对于未分化癌来说, 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上述临床症状, 同时还会对周围组织进行侵犯, 疾病晚期可引发声音嘶哑、吞咽与呼吸困难、交感神经受压等, 并导致局部淋巴结、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症状。该类疾病主要依据各种临床症状, 即颈淋巴结肿大或者伴有压迫症状、甲状腺肿块质地较硬等进行疾病诊断。
p53基因是分子量为53KD的核磷酸蛋白, 也可称之为p53蛋白, 该类物质可参与细胞的增殖并且起到良好的负调控效用[4-6], 是临床上一类十分重要的抑癌基因。若p53基因发生突变后且转变为突变型p53基因时, 此时的半合子或者纯合子即失去了抑癌作用, 并使得细胞发生癌变。其中野生型的p53蛋白量较少, 其半衰期较短, 仅为6~20 min, 性能十分不稳定, 一般情况下进行临床检验时不能及时发现。对于突变型p53基因来说, 其性能较为稳定, 可包含于细胞核内, 其半衰期可延长至数小时不等, 临床上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测定。因此可以判定, 当进行实验室检测时出现p53蛋白即表示伴有p53基因突变情况。有关研究显示[7-8], 人类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与p53基因突变、功能丧失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关学者研究表明, 甲状腺癌出现细胞分化、增殖等情况均与p53蛋白相关, 当其过度表达时则可判定为甲状腺癌疾病预后的一类相关指标[9-13]。
本次研究显示, p53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有18例, 占据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百分比为27.27%;p53蛋白阳性表达中显示为Ⅲ级甲状腺乳头状癌占60.00%(6/10);Ⅰ~Ⅱ级占21.43%(12/56),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p53蛋白阳性表达与疾病的病理分级情况相关。说明p53蛋白有可能成为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一项辅助检测手段, 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勇, 杨宏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和突变型p53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2, 24(1):12-15.
[2] 常青, 陈春悠, 胡耀杰, 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与p53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1):15-18.
[3] 韩颖, 刘阁玲, 张慧芹, 等.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对甲状腺癌细胞p53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国综合临床, 2012, 28(10): 1039-1041.
[4] 马列. miR-182表达异常对甲状腺癌细胞株 SW579增殖迁移的影响.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5):699-702.
[5] 王作刚, 甘卉, 宋晓环, 等. TBX2及p5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3):2411-2413.
[6] 苟菊香, 林小燕. p53基因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3):1179-1180.
[7] 张亘, 黄燕红, 李静, 等.磷酸化P53与ERα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4(1):51-54.
[8] 熊少伟, 王玲, 赵洋, 等.甲状腺癌组织中P53、Bcl-2和TPO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4):19-21.
[9] 白兰, 刘静伟, 刘文书. 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36):8923-8924.
[10] 孟予城, 陈洪杰, 杨树森, 等.P53和XI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河北医药, 2011, 33(6):816-818.
[11] 曹加兴, 刘强, 崔静, 等. P-糖蛋白与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西南军医, 2014(5):489-491.
[12] 张刚, 李中, 林晓萌, 等. 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广东医学, 2014, 35(22):3510-3512.
[13] 胡爱侠, 孙淼淼, 陈奎生. HER-2、p16、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2, 28(9):959-962.
[收稿日期: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