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

2016-08-03 19:41赵纪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8期

赵纪波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多切口隧道引流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 各45例。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7.78% (P<0.05)。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给予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尽早恢复肛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 多切口隧道浮线术;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多切口隧道引流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33

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肛周疾病, 主要是由于肠道内感染所致, 多发于男性患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疼痛等, 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1]。本文探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5月90例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男 35例, 女10例, 年龄25~45岁, 平均年龄(35.25±4.21)岁。观察组男 34例, 女11例, 年龄26~46岁, 平均年龄(35.32±4.2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利多卡因及肾上腺素对骶尾骨处进行消毒, 待麻醉效果满意后, 在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根据患者脓腔的大小及深度选择切口位置, 呈放射状作一3 cm切口, 并沿肛门外括约肌向外一直延展, 将脓液排出, 分离脓腔间隔, 在两侧的切口处留置引流“浮线”。采用丝线贯穿脓腔引流, 并用胶圈保护悬空状态, 用甲硝唑冲洗脓腔, 而后使用甲硝唑纱布压迫止血, 结束手术。对照组采用多切口隧道引流术治疗, 除各切口之间不留置“浮线”外, 其他操作同观察组。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发热、创面疼痛等症状消失, 创口愈合, 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发热、创面疼痛等症状缓解, 创口基本愈合, 排便功能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 排便功能较差。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7.78% (P<0.05)。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2。

3 讨论

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是肛肠疾病中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导致的囊肿, 具有自行破溃等特点[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疼痛等, 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性休克[3]。

肛肠手术临床上常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 既要维持肛门的节制功能, 又要一次治愈[4]。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脓肿切开挂线术、多切口隧道引流术等治疗方法, 其中多切口隧道引流术是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术方法, 主要是将体腔内积聚的脓及其他液体导流于体外的技术,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的疼痛, 但是此方法治疗时间较长, 术后易导致创面感染等并发症, 复发率高, 治疗效果不佳[5]。

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新型手术, 吸收了传统中医挂线治疗的优点及现代外科微创手术理念, 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6]。临床研究表明, 肛管外括约肌及内括约肌反射的完整性是影响肛门节制功能的主要因素, 多切口隧道浮线术主要根据患者脓腔的大小及深度选择合适的切口, 能够最大程度的清除坏死组织。

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使用多切口隧道浮线术中,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充分分离脓腔的各间隔, 清除坏死组织, 使脓腔引流通畅。②分离脓腔间隔后, 可选择橡皮胶圈作为引流“浮线”, 宜松不宜紧, 减轻患者的疼痛[7]。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疼痛持续时间(10.45±4.24)d及创面愈合时间(20.25±2.21)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 低位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给予多切口隧道浮线术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尽早恢复肛门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 2011版美国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5(6):640-643.

[2] 刘永安, 黎艳芳, 张东平, 等. 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50例.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1):4764-4765.

[3] 章蓓, 金黑鹰, 张庆伟, 等. 双套管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48例体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12):987-988.

[4] 刘学武, 李海燕. 肛周脓肿136例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6):944-945.

[5] 王连生, 徐教仁. 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601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7(5):513-514.

[6] 郑伟琴, 颜景颖, 姜雨昕, 等. 小切口负压球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27):3416-3417.

[7] 王建方, 杨国山, 牟东成, 等. 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与传统分期治疗106例肛周脓肿效果对比.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27):51-53.

[收稿日期: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