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亚文 朱春兰
让阅读更有质量,让知识更有生命力
——“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杨亚文 朱春兰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岗位上,已工作了近30个年头,随着对教学的不断深入思考,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读中融写,写中用读,不是简单的“以读代写”,而是让习作与生活更加紧密相连,这样才能使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更有生命力,让阅读更有质量。经过不断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可见阅读与习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践证明“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注重了对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篇章结构的认知与应用,致使学生熟知内容,却不知道内容与形式的联系;享受情感的体验,却不懂得情感与形式可以相得益彰。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量虽然在不断地累加,但是在习作中选取的生活素材依旧浮泛,布局谋篇意识依然淡薄,结构不严谨、不完整的现象仍然存在,言语间逻辑的错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学生真切表情达意的能力有待提升。这种阅读教学,不仅没有实现阅读为写作预备的功能,更没有较好地实现高年级篇章教学的作用。而“以写的视角切入阅读”的课堂教学,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既可以不断深化和完善在阅读中获得思想认识的过程,还可以不断磨砺学生进入书面表达思维过程,促进读写转化能力的提高。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完美结合,更能让教师指导理解与引导“运用”相得益彰。那么如何以写的视角切入阅读呢?
首先,从教的角度解读文本理想类型,选取一篇言、形、意三者完美统一的文章。执教者先读懂了文章内在独特的构思,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呈现方式,才能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其次,从学的角度把握关键点。用精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内容、形式和意图之间的恰切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获得篇章内容、情感、形式的理解能力。然后再从写的角度展开群文类比,认识篇章的整体结构。在课堂上至少要用50%的时间让学生建构篇章的写法,使之从阅读中得其法,从而提升习作能力。正如张志公强调的:“说到最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从基本训练入手。阅读教学搞得好,基本训练搞得好,学生一定会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此一来,就让阅读与习作产生了很好的关联,从阅读延伸到习作就更加水到渠成了。最后,再以用的角度与生活建立联系,拓展选材,指导习作,从而唤起学生写作的冲动,进而有章有法进行习作实践,把读与写落到实处。周而复始,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闭环,学生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就变得有意义,有生命力了。
本文以《一个这样的老师》为理想类型,解读文本,在读中融写、写中用读,尝试建构“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理想类型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的工具,最早是马克斯·韦伯提出。语文学科的“理想类型”就是指整篇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理想类型”,就是作者从写作意图出发,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充分表现写作意图,从而形成逻辑上的完整统一的结构。以教的角度解读理想类型,是想让学生领悟文章内在独特的结构,即内容与语言表现形式的恰切,从而抵达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获得理解“这篇”文章的具体知识。小学高年级要获得篇章内容、情感、形式的理解能力,就需要执教者读懂文章内在独特的结构与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呈现之间的关联,真正地理解文本,建构理想类型。
解读内涵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一篇侧重写人的文章,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科学老师怀特森,他的科学课教会了学生“新怀疑主义”,学生把“新怀疑主义”带进所有课堂,带进了社会生活,塑造了一个充满教育智慧,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师形象。
首先,独特的结构。初读文章内容,感觉较杂,既有时间上的间隔,又有内容上的推进,还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思想、行为上的关联。不同于以往学过的《难忘的八个字》《一双美丽的蓝凉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几篇通过典型事例以及人物的言、行、神、心理等描写来写教师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通过“凯蒂旺普斯”事件与“小轿车”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后者是前者的推进与延伸。“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怀特森老师通过介绍编造的动物、测验、登成绩等系列活动,教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学会怀疑、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书本,这是“新怀疑主义”的第一层意思。后者“小轿车”事件中,怀特森老师让学生反驳小轿车是活的生物,教会学生学会寻找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论证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这正是“新怀疑主义”的第二层意思。
其次,写作意图。作者采用侧面描写和议论的方式,写出了怀特森老师充满智慧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变化。尤其是文本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来写出了这种变化:一是懂得了“新怀疑主义”;二是在所有的课堂使用它;三是把它带进了生活。这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能调换。这部分内容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而烘托出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学生喜欢的,是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写作意图。
分析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关注整个事件,如《军神》中刘伯承做摘除眼球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术后竟数出割了72刀,整件事表现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关注人物的言、行、神、心理等细节,如《军神》抓住正面描写刘伯承来诊所与沃克医生的对话,以及沃克医生的言、行来体会刘伯承超人的毅力。对于《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学生阅读文本后,极易了解“怀疑主义”,而对“新怀疑主义”的“新”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会怀疑;二是论证怀疑是否正确。这也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中,先选取两件事来写学习“怀疑主义”,再写“新怀疑主义”体现怀特森老师的教育效果的缘故。关于这一点,学生可能体会不全。同时,文本内容较杂,学生在独立理清文脉、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群文组合 怀特森老师任教的是科学学科,在学科教学中,他教会学生学会寻找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论证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这一教育方式的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精神追求?笔者选用三篇介绍伽利略、哥白尼、李四光的故事和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再谈体会和收获。
资料一:比萨斜塔实验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不同,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1800多年来,人们将此信为真理。直到16世纪,25岁的伽利略发现这一理论有问题。于是在比萨斜塔试验中,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它们将同时着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学说。
材料二:破除贫油论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就指出了“中国贫油论”。多少年来,国际上“权威”们的论断认为中国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李四光却坚信这一论断是错误的。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材料三:哥白尼的日心说
《圣经》上明白指出地是静止不动的。哥白尼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用了近36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创立了日心地动说,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的日心说。自然科学诞生了,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每阅读一组名人的故事,就请学生讲一讲资料与怀特森老师的“新怀疑主义”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进步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以此感受怀特森老师的智慧就在于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和帮助。学生会深刻认识到怀特森老师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深刻感受到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写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就是摒弃以往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过多的现象,而从文章的结构处进行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表达形式与具体内容之间是否恰切,是否能完美地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只有主动理解、把握和建构教材,主动分析学生学情,在课堂上才有机会主动把握和积极应对随堂生成的教育资源,才能进退有度,营造生动、互动、主动的课堂文化。
学什么比教什么更重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从读中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从中汲取更加丰富的习作营养。《一个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文章,作为高年级学生到底需要学什么?笔者认为应该学习作者用怎样的两件事表现一位智慧型的老师,从而反映教师教育的成功和对学生的深远的影响;学习文中的学生有敢怀疑的态度,并能通过事实论证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学习文章内容与表达的巧妙融合;学习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
学习篇章的结构 阅读一篇文章就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怎么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结构呢?
一是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与作者直接对话,并将对话的理解进行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认识到:段与段,事件与事件,老师与学生行为、思想之间的关联性。
二是讨论焦点。学生在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时会着重阅读以下自然段:1-2自然段,介绍“凯蒂旺普斯”;3-10自然段,对上次讲的内容进行测验;11自然段,让学生反驳小汽车是活的生物;12-14自然段,教育的结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介绍编造的动物这一内容与第二天的测验有关联吗?有怎样的关联?学生在交流争论的过程中,自然会明白第二天的测验是针对前一天讲的内容安排的,是“凯蒂旺普斯”事件的延展,是怀特森教育故事的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
三是形成共识。经过学生的讨论,渐渐认识到1-10自然段是一个整体,都是与编造的动物有关联的。因此课文的脉络应该是:先写凯蒂旺普斯事件,再写小轿车事件,最后写事件的结果,全文的层次安排就清晰了。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感悟内容的关联 学生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感悟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和用意。通过关注整个事件,引领学生悟出作者选择这两件事(如图一):
一是表现怀特森老师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教育方法独具一格,教育策略与众不同,教育思想独特;二是明白了什么是新怀疑主义;三是弄懂了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件事。从而懂得选材要与表现人物特点的关系。
使用怀疑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关注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文章某一部分的细节,运用怀疑主义,深入学习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假设、换位思考、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等形式,请同学们把新怀疑主义用到咱们的课堂!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疑问。
其次,梳理解决疑问。学生针对文中的情节、文章的材料安排、怀特森老师的用意等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总结提炼出两个问题,进行集中研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一是如果怀特森老师介绍编造的动物时,有同学发现问题,怀疑了,怀特森老师怎么办?进一步追问:还有第二天的测验环节了吗?没有。正是没人怀疑,怀特森老师才安排测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怀疑。测验是事件的延伸,作者才把这一环节细致地写出来。
二是怀特森老师为什么要教“我们”新怀疑主义?
>>图一
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关联的内容,谈体会。学生不难发现,怀特森老师的教育内容是有价值的,是“我们”喜欢的,“我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至于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生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学生用这种方法反驳了邻居的错误认识,从而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理解内容与表达的恰切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探讨具体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巧妙融合能够更好地凸显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师采用学生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写“小轿车”事件?这件事为什么没有第一个事件描写得详细?
通过“小轿车”事件的讨论,学生会明白仅凭怀疑是不够的,还要摆事实,用科学的方法论证自己的怀疑是否正确,做到追求真知,坚持真理。同时,这也是对怀特森老师教育方法、教育思想独特的补充,因此这件事必须写,但没有必要写得那么详细。这样的表达详略得当,能够突出怀特森老师的与众不同,也说明带学生进入新怀疑主义的策略是老师精心导演的。
学生对《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认知层面,增加阅读的质量,还要将这些知识关联到表达领域,将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内化。因此,教师要采取与学生的习作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
人们一直尝试着“生活化、个性化习作”的研究,学生能够自由自在地、真真切切地写出生活化的习作,但是经过不断地探索发现,这种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是脱节的。阅读应是习作的基础,教师要创设一个平台,让学生从某一点出发,将阅读篇章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转化为一种认知,在习作中实践。这样,他的学习才是有质量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老师的形象具有独特性,因此,以“如何写一位老师”为议题,跨年级的将小学课本中写老师的一类文章进行群文阅读。
回忆内容,认识怀特森老师一是回忆《一个这样的老师》一文的内容,提问:还记得文章哪些内容能触动你?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二是思考作者为什么选这样的内容来写怀特森老师。讨论明确:选取科学课上编造的凯蒂旺普斯和小轿车的这样的两件事,是为了从侧面写出老师的教育的成功,对老师的敬佩,选取的这些材料凸显了老师的教育智慧。小结:选材源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比阅读,捕捉事件塑造老师北京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一双美丽的蓝凉鞋》及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难忘的八个字》都选取了教师对特殊孩子受伤心灵的呵护事件,写出了师德的高尚;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取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时一丝不苟使“我”受益匪浅的事件,写出了教师做学问的认真;北京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春天的雨点》选取了乌罕娜老师为学生辅导并冒雨送学生回家后,学生也冒雨给老师送伞,接老师上学的事件,写出了师生间的友情;北京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回忆了刘老师“笑谈腿疾”“转写板书”“追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老师坚强和乐观的品质,写出了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
通过阅读一组从不同角度写老师的文章,类比文章的构思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人物与材料的关联、同类人物与材料的关联、写作意图与材料的关联,从而对教师的整体认识越来越丰富。有了对教师这个群体的整体性认识,解决了多年来学生写“教师为我补课”“背我上医院”“送我回家”等选材思路单一的问题。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选材,关注老师的智慧、老师的人品、老师的独特的教学教育方式……认识多样化的教师形象。这种阅读整合,为习作选材和写作意图的多样打下基础。
以写的角度,群文类比教师形象,让学生对教师形象有了多角度的认知,并能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有了生命力。学生在课内外认识许多老师,你对哪些老师的印象比较深?
回顾自己眼中的老师形象 回顾教过的老师有哪些?你记得老师做的哪些事?
比较自己眼中的老师形象 想一想老师的哪些做法触动你?触动你的这件事说明老师怎样?结合事例,介绍自己的三位老师。
突显自己眼中的老师形象 在回忆了几位老师后,让学生选取一位自己认为最好的老师,和大家分享这位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做了哪些事,让你记忆犹新。要求把握凸显老师特点的几个情节,用提纲梳理事件表现习作意图。最后从学生的习作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的选材广泛、描写鲜活。
构建“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让阅读有质量,让学习的知识有意义,让知识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