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民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只能看到此岸的现象,永远不能看到彼岸的物自体,它们中间隔着一条河,过不去,这叫不可知,是哲学认识论上的最高境界。康德的潜台词是,我们永远不能对客体做全面的认知。这也就是当今科学界中,量子力学所阐述的“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面临着在“不可知论”中寻找答案的困境。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险处求生。不确定时代,唯一确定的只有,由此岸向彼岸奋臂一游的勇气!
不确定是和确定性相对而言的。确定性出现在工业时代,是因为有相对稳定的环境,有足够多的已知数据,可以对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
“互联网+”,按照马化腾的说法,其本质特征就是“跨界融合,连接一切”。跨界,强调的是企业跨越行业的藩篱,不再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彼此可以把筷子伸到别人的碗里去夹菜。所谓连接,是技术手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自己和周围一切的连接,包括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客户和资源。
因此,在“互联网+”理念下,企业转型或创业,无非要做好两件事。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企业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然后就此做出一个计划,分步去PDCA,即计划、执行、检查和改进。这就是根据科学管理画出的企业优化提升流程图,这张图在确定的环境里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面对这种确定的方式,李善友发问:“那么,我们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呢?”,他说,“现实是,每个企业开始都会做一个宏伟计划,走着走着遇到一个大难题,大部分企业死掉了,活下来的企业,是继续往前走还是改方向?改方向!甚至连目标都改了。然后再做一个宏伟计划,走着走着又遇到一个大难题,大部分企业又死掉了,活下来的又改了方向。最后它们本来想去B,结果去了D,这样的事情大量存在。阿里巴巴1999年建立,花掉头2000万美元时什么都没做出来,直到2003年,才因为淘宝和支付宝而红火起来。”
然而,今天到了不确定性的时代。微信教父张小龙说,“产品是演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之后才确定。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规划是骗人的”。
这说明什么?未来是不可知的,包括产品、市场在内都是如此,甚至连专家的预测都总是错误的。最具讽刺的是,我们往往还会发现,最初的商业计划书通常都是错误的,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未知的,但企业的当家人或每个创业者,都以为自己知道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都以为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然后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方案去做。结果,一败涂地的比比皆是。
这昭示了什么?大多数人会掉进常规的陷阱。所以,罗辑思维CEO脱不花说:“今天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管理理论,都是基于高度确定性的控制假设。未来是不确定性的,我们必须学习用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所有试图用确定的方法去解决不确定问题的尝试,都注定是失败的。悲观一点来说,传统管理理论的末日危机来到了。用一句话讲,我们被泰勒绑架了。”泰勒的理论,是基于工业时代的稳定性来架构的,在这种稳定的架构下,数据是可测的,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