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珊
【摘 要】史量才是中国20世纪初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自史量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史量才的办报理念充分阐释了何为“报有报格”。
【关键词】《申报》;史家办报;独立办报;喉舌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82-01
1880年,史量才出生在秦淮河畔的江宁县,21岁离开了县学去杭州蚕学馆读书,在接受了近代科学的教育之后,开始担任《时报》主笔并参加政治活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史量才目睹了政权的嬗变和政客的虚伪,于是决定退出政界,专心办报事业。1912年,史量才与人合资购买了当时处于亏损状态的《申报》,在史量才经营管理《申报》的20年间,《申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上海甚至全国范围内销量最大、影响力最深的报刊之一。
一、史家办报思想
史量才办报期间始终注重史家办报的思想,真实客观地记录新闻,对历史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史量才新闻理念的影响下,《申报》始终坚持客观真实的办报理念,甚至被誉为是中国的《泰晤士报》,并且他与《大公报》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百科全书”。
在史量才看来,报纸乃“史家之别载,编年之一体”,只有将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记录下来,才能留给后世作为考证依据。例如史量才在经营《申报》期间,《申报》对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对灾民的赈灾救助、对学生的爱国运动等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史量才在新闻报道与历史记录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申报》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着历史延续性,即新闻报道应该力求客观,作为史书流传后世警戒世人。在《申报》发行50周年之际,史量才为了弥补《申报》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记载不全面,邀请了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编纂了一本名为《最近五十年》的史书,详细记载了中国和世界50年来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在《申报》发行60周年的庆典上,史量才发表了他对史家办报的思想,“日报者,属于史部,而更为超于史部之刊物也。历史纪载往事,日报则与时推迁,非徒事纪载而已也;又必评论之,剖析之,俾读者惩前以毖后,择善而相从。”史量才始终秉承着报纸与历史记录应该遵从同一宗旨,真实客观,尊重历史,并且承担报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始终致力于将《申报》变成流传后世的史书。
二、独立办报思想
史量才在办报过程中始终坚持“无党无偏”的理念,不依附于任何党派与势力。他始终欣赏与追求的最高办报境界就是:严格按照商业原则经营报纸,尽量不予政党发生关系,尤其警惕在现实的政治纠葛争斗中,不受控制和诱惑而堕落成为一党一派的利益工具。
在袁世凯鼓吹复辟之时,《申报》恰逢几乎灭顶之灾的官司,袁世凯的说客提出了巨额津贴,贿赂史量才不要在《申报》上公开反对袁世凯,史量才却依然丝毫不为之动摇,并回应袁世凯:报章职责高于天,但以良心立论,不受津贴。史量才如此孑然一身,不依附于任何势力,就是为了坚持新闻自由思想,能够客观地记载报道新闻,而不带有任何价值倾向。史量才的独立办报是对“报有报格”最好的诠释。
史量才并没有空谈新闻自由,独立办报,而是真正做到了独立自由。19世纪末,先进的爱国份子提出了实业救国的理念,史量才便是杰出的践行者。他重视报纸广告和报纸发行策略、热衷于现代报业技术、重视对新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在史量才经营《申报》期间,他洞悉了报纸想要获得独立自由的必要条件,凭借先进的经营理念,使《申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发行量从1912年的几千份到1935年达到15.9万份,迅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报。史量才用十几年的时间将其经营成一份成功的商业报纸,在经济上不需要依附政府或者任何党派、军阀的资助。经济上的独立使《申报》有能力保持自己独立和自由的新闻理念。
三、做人民的喉舌
史量才对办报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报纸是民众的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能站得住脚。”史量才的独立办报思想使他的报纸能够为人民群众发声,直接犀利地揭露政府、党派、军阀的种种恶行。他曾多次在《申报》上刊登文章批判国民政府当局,还对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进行详细的跟踪报道,丝毫不畏惧蒋政权的威胁。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史量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尤其不满,他以《申报》为阵地针砭时弊,态度鲜明,成为抗日力量的喉舌。
四、结语
史量才因其办报理念触及了国民政府的利益,遭到了强烈抵制和多次威胁,但始终不忘初心。史量才用笔杆子与国民政府的枪杆子相对抗,自然会遭到国民政权的压制,1934年,史量才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但是,史量才的办报理念和他苦心经营的《申报》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新闻工作者,他也用生命捍卫了“人格”与“报格”。
参考文献:
[1]喜洋.略论史量才的新闻观[J].文教论坛,2007,(13):127-128.
[2]王井怀.作为实业家的一代报人史量才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3.
[3]綦天哲.邵飘萍与史量才新闻思想比较[J].青年记者,2011,(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