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新
摘要:大洼县是辽宁乃至全国的重要水稻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动了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介绍大洼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大洼县水稻全程机械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水稻;育秧;插秧;措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4-0062-02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来,在辽宁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辽宁乃至全国的重要水稻生产基地,大洼县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
1 大洼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措施
1.1 争取资金支持,提高插秧机增量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大洼县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提高全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水平。近几年,全县累计争取补贴资金1亿多元,用于农民购买农机具,直接惠及全县农民,加快了全县农业机械化进程。截至2015年底,大洼县新增收割机300多台,收割机总量达到720台,比2014年增加70%;插秧机新增
1 100台,插秧机总量达到3 300台,比2014年增长35%。目前,大洼县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农机总动力达29.8万kW,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正在向全国农机示范县目标迈进。
1.2 培育经营主体,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洼县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切入点,扩大示范面积,加速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全县现有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320个,其中农机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组织15家,智宏、自永、成民、长财、连军、秋祥等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代育、代插、收割这一服务模式作用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1.3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素质和经营能力
为了提高水稻插秧机的使用效益,越来越多的农民机手想获得水稻插秧机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知识。根据这一需要,大洼县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普惠制就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采取“带机下乡”“带技下乡”等方式,举办育苗、插秧机、收割机操作维护等培训班,培训人员达5 000人次。同时,组织农业专家、农机专家深入各乡镇、合作社、农机大户育苗和机插现场,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机手素质,使其全面掌握机械操作维修技术,保障作业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1.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思想认识
水稻育插秧技术科技含量高、实施环节复杂,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至关重要。全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一是利用科技下乡宣传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编印《水稻机械插秧读本》,印刷
1 200册,发放至项目区农户手中;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先后在市县电视台宣传水稻育插秧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三是在项目实施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对象主要为镇村干部、农民技术人员、农机操作手等。通过宣传,使农民对机械化育插秧的认识逐步提高。
1.5 总结成功经验,提高关键环节技术水平
水稻育插秧的关键环节是育秧,育秧的好坏直接影响机插秧的质量。技术人员在分析前几年育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大洼县作物茬口,确定最佳育秧日期为4月上、中旬。选择生长期147 d左右,品质好、产量高的机插品种。育出符合机械插秧要求的秧苗,即秧苗达到秧龄25~35 d,叶龄4~5叶,株高20~25 cm,根系发达、盘根良好,成秧密度保证在2~3
株/cm2,空格率小于5%。引进适宜本地区的先进插秧机,洋马、久保田等插秧机成为农户及农机合作社购机的主选产品。
1.6 树立示范典型,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装备。实践表明,人工收割每667 m2至少需要人工费150元,运费80元,脱谷100元,3项累计330元。而采用机械化作业,从收割到脱谷一次完成后送到家才200元,比人工收割平均节省130元。全县农机收割水稻3.2万hm2,可直接为全县农民增收6 240万元。近年来,大洼县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发展较快,成为当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的主力军。一家一户的作业方式逐步被农机合作社承包作业方式所取代,农机作业效率有了新的提升,农民劳动强度大大减低,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农民更愿意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外出打工创收上。
2 大洼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社会各界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认识明显提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效果彰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集约化软盘育秧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育插秧面积仍然没有扩展开,这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进度缓慢,农民大多不愿放弃土地,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育秧环节仍是机插秧的薄弱环节,气候因素和秧苗管理技术影响着育秧的成功率,而育秧一旦失败,将对机械插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三是插秧机的使用时间仅为7~10 d,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比,插秧机投入的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了水稻育插秧装备投入的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对策加以解决。
3 大洼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进展缓慢,还存在领导和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成立由县农业局牵头,农业综合开发、农机、农技、种子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项目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技术推广工作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实施。农机、农技、种子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团队,密切配合,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农机农技融合,在品种选育、育秧、整田等环节重点指导,选择适合机械插秧的优良品种,培育适合机械插秧的壮秧苗,整理适合机插的田块,保证机械插秧的质量。同时,将水稻育插秧技术应用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与村级组织签定推广责任书,夯实推广责任。通过正确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水稻机械化生产的认识,建立健全水稻育插秧推广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3.2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的宣传,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注重成本和效益。将现场示范与培训结合,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开展科技下乡等工作,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
3.3 加大培训力度
应针对农民的知识水平,结合农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尽量采用现场培训模式,让农民容易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操作水平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以保障农时期间的安全生产。重点解决机械化育苗、提高插秧机操作熟练程度等问题。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示范、培训,让农民真心接受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3.4 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水稻育插秧面积之所以没有完全在大洼县全县扩展开,主要是由于土地流转进度缓慢,农民大多不愿放弃土地,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就难以突出水稻机械化的高效作业优势。应因地制宜地引导和鼓励农民将农田进行重新规划,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实现规模化经营,切实解决机械化作业“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小柳.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问题浅析[J].农业与技术,2015(10):53-54.
[2] 陆江林,张文毅,金诚谦.我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2):30-34.
[3] 周鹏飞,杨宏.辽宁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