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看香港对内地贡献

2016-08-02 08:06
环球时报 2016-08-02
关键词:霍英东改革开放香港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香港会失去‘中国门户地位吗?”英国《金融时报》8月1日刊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异常直接,出于历史上英国与香港的复杂关系,英国媒体对香港有一种“割舍不下”的心结。总面积只有千余平方公里的香港可谓“弹丸之地”,但过去150年间,它长时间充当着西方进入中国的通道,也是一座商品与服务交换、思想交流的港口。事实上,类似于《金融时报》对香港角色的讨论近年来在香港媒体上也时而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内地的迅猛发展使得香港历史上扮演的特殊角色被分流、淡化,另一方面也与香港政局、社会的复杂变动有关,这种变化给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何看待香港的角色,尤其是未来将扮演的角色,这需要从一个大的格局出发,审视历史,从百年跨度中纵观香港的发展及其对内地的贡献,循着历史的惯性,明确香港的角色以及内地与香港的关系。

从“霍英东的秘密”说起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内地改革开放前,香港在内地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内地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这一时期,自由港属性使得香港成为内地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往来的窗口和桥梁,帮助中国打破西方封锁。而在这方面,不得不提起已故香港商人霍英东。

笔者早年曾任职香港《大公报》。该报副总编辑叶中敏是霍英东的干女儿。据她回忆,霍英东在80岁生日时,曾和她分享过当年的一些往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操控下,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封锁制裁禁运。英国殖民管治下的香港,跟随英国政府加入禁运。禁运给抗美援朝战争带来的打击是重大的。前线十万火急,中国政府在海外组织抗美援朝物资的采购工作。物资方面,香港有爱国商人采购到,却无法运到内地。在这种情形下,有人想到了霍英东。

当时的霍英东拥有十多条船和一家修船厂。霍英东向叶中敏回忆说:“当时全香港大概只有我有这么多船。所以他们找上了我,要求我用船把那些物资运到内地。我只是负责运输。”就这样,霍英东开始了运送抗美援朝物资的工作。运送物资的工作是十万火急和充满危险的,霍英东清楚地记得:“从1950年到1953年的3年间,我们几乎晚晚开工,没有一天停止过,白天要联络、落货,晚上开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叶中敏表示,当时的霍英东直接参与及指挥,每天晚上都要先出海巡察情况。“当时,我们运的物资有黑铁皮、橡胶、轮胎、西药、棉花、纱布……可以说什么都运,但从没运过军火枪械。”

霍英东的故事,只是当年香港协助内地突破西方国家封锁的冰山一角。当年,大量海外物资通过香港进入内地。而这个独特的角色也推动香港繁荣,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转机。

中国有香港,苏联没有

到上世纪70年纪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一开始,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改革开放,唯有摸着石头过河。而当时最容易接触的海外地区就是香港。因此,在改革开放后,香港对内地的影响不减反增,不仅承担着大量的转口贸易,而且在市场经济运作和相关的概念方面,让内地感受到一波又一波冲击。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金宝国际集团董事长李秀恒对此深有体会。1981年,李秀恒开始回内地设厂,第一间钟表厂设于深圳,继而在广州、北京、南宁等大城市设立写字楼,创建起个人的“钟表王国”。

他回忆起30多年前的情景,仍然相当感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是内地最主要的外商投资者,因为人缘、地缘的便利,香港比台湾、欧美更了解内地的情况,同时又拥有内地缺乏的生产技术、国际关系,港商在内地投资获得贵宾式欢迎和待遇。

李秀恒对当时良好的投资环境记忆犹新。“虽然当时水电、交通等基础建设落后,机器甚至要靠单车来运输,但是,人工(成本)只是香港的1/10,光是大陆和香港的人工差距,就足以让港商赚取到丰厚的利润”“以前的工人很可爱,逢年过节老板拿一百多块钱为员工加餐,员工们开心得敲锣打鼓”。今时今日,内地不断进步,交通大大完善,货柜车可以直接开到货仓,“但员工却永远觉得福利不够,老板不够体贴员工”。

李秀恒总结说,内地改革开放前,大批港商前往内地设厂投资,把资金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带进内地,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香港一直扮演着无可代替的角色。上世纪90年代前,香港基本上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因而是中国内地最最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那时的外资,几乎清一色是港资,而香港工业的集体北移,奠定了今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香港这方面的贡献,完全可以清楚地加以量化,并无任何争议。

有说法称,苏联计划经济规矩地搞了半个多世纪,形成独立的体系和实力,一旦要市场化,不仅没有资金,更缺乏懂市场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相比之下,中国却大不同,有香港、海外华侨,就有了非常成熟的资金、人才、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从1978年至1997年,香港除了是内地市场经济的指路灯,也为内地引进了不少崭新观念和事物。比如,西方流行音乐的引进,基本是从如邓丽君等人的国粤语流行曲开始。

说到现代流行文化,不能不提港产电影。香港的电影产业,世界闻名,在内地也大受欢迎,直至最近与内地合流。在武打电影方面,香港更是推陈出新,不单好莱坞的制作需要用香港的武术指导,北京奥运和残奥开幕式、闭幕式,都大量采用内地也叫“吊威亚”的钢缆技术和香港的技术员。

香港媒体对内地媒体生态的影响也很大。有种说法称,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新闻发布会和发言人等制度,都是中英谈判期间被香港记者们逼出来的。内地不少报刊,毫不讳言称要模仿香港某些同行。广东的报刊受香港的影响尤其显著,其风格和敢言度与其他省市大不一样。

2008年12月18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隆重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时刻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香港的“专业主义”

19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强势崛起,香港的相对优势越来越少,占国家GDP的比重逐渐下降,优越感日渐丧失,不少港人随之产生挫折感。然而,香港作为内地直接投资的最大来源地的角色,一直没变。

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香港在内地投资460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至2015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926.7亿美元。在贸易方面,香港仍然是世界和中国内地往来的主要管道。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15年,61%的转口货物原产地为内地,54%则以内地为目的地。

近年香港一直尝试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而中央政府也大力推动诸如《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等政策,予以扶持。香港继续充当着内地最大进出口商品转口地、最主要资金筹集地、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首选地和境外中资企业投资集中地等角色。这些都令香港成为内地改革开放红利的最大分享者之一。

笔者认为,香港回归后,对内地的另一个贡献是在教育方面为内地培训人才。过去19年,陆港两地从经济融合渐渐走向教育融合。香港九大高校循不同方式提升内地教育的水平,包括:院校北上设立教育基地、为内地高校开设现代化课程、香港的教授北上教学、内地学人在港教书、内地学子纷纷来港读书及合作科研等,反映内地教育渐渐受惠于香港的帮助。

在这方面,笔者可以举两个例子。其一是内地“海归派”绕道来港任教,其二是内地学生南下香港求学成趋势。再者,香港可作为升学的跳板,具国际学术水平的香港教授,能推荐有潜质的内地生到欧美名校深造。

总的来看,过去多年,香港先是为内地提供资金、人才及技术。之后,内地拓展金融市场,香港同样扮演举足轻重角色。不难想象,随着国力愈益增大增强,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香港贡献的比重并不会减少,关键在于香港居民能否理解和把握。香港是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国际都市,港人既有扎根深厚的传统中华文化,亦具有国际化视野。

笔者举一个例子,内地经济历经30多年飞速发展,不少一线大城市在硬件建设上与香港相比不遑多让,甚或过之。但在软件建设,包括法治等方面,香港给予投资者和国际社会的信心,相信大多内地城市在可见的未来难以追上。现在一些企业到内地的投资,都要经过香港,就是对香港有信心。

其实类似软件只不过是香港系统优势最容易见到的子系统之一。更重要的是,在香港比较普遍的专业主义是内地短期之内难以追上的。因为专业各有其国际公认标准,有频密的国际交流。内地经常说要与国际接轨,大可通过香港,通过民间自定义的严密行业管理而达到这一目标,直接与国际最规范和最先进的标准接轨。这是最切实可行、有径可循且十分有效的方法。

有学者称,以中国内地市场之大,发展之快,若能以香港为总部,设立与国际专业接轨的各种专业资格评审和管理机制,不但能使内地专业能更健康地发展,同时也不会完全被外国的专业利益牵着鼻子走。▲

猜你喜欢
霍英东改革开放香港
霍英东捐赠字典
霍英东捐赠字典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天安门上痛哭的香港富豪霍英东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香港ifc商场
香港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