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因素下对外汉语词汇偏误的解决措施

2016-08-01 22:09赵盼钰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

摘 要: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不同的文化因素造成了对外汉语词汇语义的不同,会产生偏误。本文主要从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词汇;对外汉语;偏误预警

作者简介:赵盼钰(1993.4-),女,河南省焦作市人,河南理工大学15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一、偏误分析的概念

说到偏误分析,本文不得不提及与之相并论的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来预测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哪些是容易学习的,哪些是不易学习的。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只集中于语言的形式并不注重意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偏误分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偏误分析不以预测学习难度为目的,而是着眼于对学习者产生的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偏误来源,为学习提供依据。其作用是解释学习者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汉语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知识和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和母语规则来对目的语进行总结、推理,然后运用于交际之中,往往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会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以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我昨天晚上“参观”了李教授。在这个句子中,用动词“参观”来搭配李教授这个宾语,尽管语法上这种搭配是正确的,但是在语义上确是说不通的,这明显是不符合我国汉语词汇搭配法则。“参观”搭配的宾语主要是建筑物等非生物名词,如果句子中的宾语所指的是人称,那么应该把“参观”改为“拜访”。这种偏误的产生就是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为在英语中,“visit”有参观,拜访、看望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要根据汉语宾语的所属类型来决定动词的选择。宾语指的是人称,动词就得翻译成“看望”、“拜访”;宾语是建筑物等非生物名词,动词就得选用“参观”这个意思。

所以汉语学习者会受到母语干扰的影响,尤其是在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的情况下,偏误就会很容易产生,这种状况主要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有目地的进行偏误预警,以减少学习者不必要的偏误。

(二)目的语的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是汉语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恰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上,从而造成了偏误,这类偏误通常不同于母语迁移,与主体的母语没有联系,所以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也会出现同样的偏误。由于学习对象多为成年人,大都具备了基本的推理能力,但过度的推理会造成偏误,目的语的负迁移就产生了。

比如:“小明的卧室非常整整齐齐”。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汉语语法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目的语进行了过度概括。在汉语词汇中,有些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并且可以进行重叠:AB变成AABB式(安安静静、马马虎虎、和和气气等)。但AB式这种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成AABB式表示的是程度加深,不能用程度副词“极其”“非常”“很”等进行修饰。对此,要么去掉程度副词,要么将程度意义加深的形容词改为性质形容词。所以,正确的形式应为“小明的卧室整整齐齐”或者“小明的卧室非常整齐”。

总之,教师在对词汇进行具体讲解时,要强调容易发生的偏误,突出应注意的部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负迁移

简化策略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简化就是学习者有意省去他们觉得复杂的部分,或者将带有定语、状语、同位语的复杂句简化成简单句。比如:“这只白色大公鸡的羽毛好厚啊!当看见有多重定语的时候,有些汉语学习者将其改为“这是一只白色的大公鸡,它的羽毛好厚。”再比如“她高兴地连话都说不出来。”改为“她高兴地不说话”,这种情况表达明显就就和原句的情感基调不一致,甚至是相差甚远。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交际策略就是回避。这种情况也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知识和规则掌握不熟练,所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当遇见自己知识能力范围外的词汇时,“化繁为简”,回避使用自己掌握不熟练的词语。回避的最终结果却是使得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停滞不前。即使是能表达出来,但其内容也是不精确的,同时还有可能伴随语法错误。试想,如果学习者不能克服这一点,教师也不能帮其改正,那么他们永远也不会习得地道的目的语。就拿“把”字句来讲,这个语法点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重难点,但中国人在生活中却很喜欢用“把”字句,“请把桌子上的书给我”“请把你的钢笔借我用用”采取回避策略的学习者一般会改成“请给我桌子上的书”“请借我用用你的钢笔”。当教师遇见这种情况时,要有耐心,适当地予以纠正。

(四)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由于学习对象的特殊性,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习俗大不相同。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迁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以母语为印欧语系的汉语学习者为代表,当教师讲到中国人很喜欢“红色”的时候,他们甚是不理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红色”意味着血腥、暴力。但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好运、幸福、喜庆。所以,在对外汉语词汇学习中,安排中国文化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五)外部因素的影响

除了上述所说的个体因素外,外部因素也能导致偏误产生。比如:汉语字典、词典编写的义项与生活中的释义不对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缺乏,使得学生不能直观、生动地理解词汇、句子含义;教师在讲解近义词、同音词辨析时,表达不清楚,讲解不透彻等都会导致偏误的产生,这些都会使得汉语学习者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

三、词汇偏误的解决措施

(一)扩大阅读量,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可以降低偏误产生的机率。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重点,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语言学习的高效率,对语言细微之处能做出直观判断。语感好的人,能准确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并能及时做出回应,这说明语感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其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减少词汇偏误的产生。

(二)充分利用语境,把握词汇引申意义

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有些词义可以通过语境让学生掌握。例如“画蛇添足”,教师在课堂上拿着一幅画说:“这幅画已经很美了,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如果再多添一笔,那就是画蛇添足!”通过这个语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画蛇添足”的含义——形容某人做了多余的事儿,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四、总结

词汇的掌握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汉语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数据表明,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词汇方面出现的偏误要高于语法出现的偏误。但随着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不断提高,母语迁移对偏误的影响逐渐减弱,相反由于汉语自身内部的因素而造成的偏误却越来越多。因此,解决对外汉语词汇学习中的偏误分析,不管对汉语学习者还是汉语教师来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珣2013 《对外汉语学习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高燕 2008 《对外汉语词汇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杨2015 《第二语言习得》,北京:外语学习与研究出版社。

[4]焉德才2005 《论对外汉语词汇学习中的偏误预测》,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析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浅谈基于HSK5级考试的对外汉语写作教学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