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与山水田园诗中的生态范式蠡测

2016-08-01 21:42李亚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1期

摘 要:学术研究的生态范式,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探索学术规律和学术规范。而生态范式中三大范式,即依生、竞生、共生,虽产生于不同时期,但都可以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并为之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道路。而对于先秦哲学以及山水田园诗歌中所体现的依生范式和共生范式的研究,对开拓以生态范式的学术方法去研究学科诗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范式;先秦哲学;山水田园诗歌

作者简介:李亚玲(1990-),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广西民族大学201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一、依生范式在先秦哲学中的运用

依生范式形成于人类古代。在主体依生客体的总体框架里,形成了由客体衍生主体,主体向客体回生,主体与客体同生这三大质区依序生发质构的学术制式,形成了主客和谐的学术制线。而在依生范式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依生于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过程。

依生范式中和谐的学术趋式在中国表现为人和于道,或人和于天。从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形成了道的人化、人的道化、人与道同生的三大质区。春秋后期,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提出“道”的哲学内蕴,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此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天外还有没有“天”。而老子是真正意识到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天地万物也都是由道产生的。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依生于地,地依生于天,天依生于道,道依生于自然的这样一个回生的过程。

和谐是人类古代的理想,而依生范式也主要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和谐的趋势,这种和谐的学术趋式形成的是主体和于客体的学术质线。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庄子,其代表作《庄子》一书也极力表现了人与自然想和谐的观点。在《庄子·天道》中有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亦是强调要明白天地之德,成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认为与人和谐便被称为人乐,与自然和谐才被称为天乐。

道家的学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儒家也同样如此。《礼记·中庸》中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荀况也提出:“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的天道自然观。

二、古代山水田园诗歌中的主客共生范式

《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中认为共生范式是在人类现当代及未来正在形成和将形成的学术研究范式,共生范式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整生范式的初级形态。现当代社会,在主客耦合并生和人类与生境整生的框架里,形成了以主客整体、生态系统整生体为本为根的学术理式的发展态势,并相应地形成了由主客相生、主客相进、主客衡生三大环节构成的主客对生的耦合化学术制式。

在共生范式中,主客耦合逐步生成主客共生的整体质域,而主客平等是主客耦合的前提。主体和客体互为主体,有着平等的生态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可以说在共生范式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对共生的,二者的平等关系决定它们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下面将以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人以及其所作田园诗为例,说明主客体之间相共生的范式。

东晋陶渊明不愿被污浊的官场侵蚀,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甘愿躬耕田园,所作之诗离不开山水隐逸。他所作之诗无一不是作为主体的作者与作为客体的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例如《桃花源诗》中的世外桃源;《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唐朝知识分子在饱览山川田园风光中直抒胸臆。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被苏轼称其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鸟鸣涧》全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的就是一幅大自然和谐静谧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表现了王维笔下人与自然平衡统一的状态。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却包含了悠闲自由的哲学意蕴。

山水田园诗歌的出现,毫无疑问与生态范式中共生范式相契合。这种范式主张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在相互兼容、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形成整体。我们发现,共生范式其实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平衡以及共生、共进关系。在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歌中,诗人无论在思想、心境还是笔触上都与自然山水进行了心灵的契合,二者达到了灵与神的碰撞。在以整体为本的学术理式中,必然带来共和的学术趋式,形成相应的学术质线。共和包含了制衡、平衡、动态均衡这三种主客平衡统一的形式,这种学术质线,是对古代依生范式中和谐的学术质线的超越性复归。

袁鼎生教授概括了“依生范式生发了客体性超循环,竞生范式生发了主体性超循环,共生范式生发了主客整体性超循环。”生态范式只是超循环范畴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运用新的方法更好地对学科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