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作为古今文人喜好吟咏的意象,千百年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句。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寄慨,表现其自身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其中,柳作为李商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在其咏物诗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他对柳这一意象内涵的继承和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利用柳抒发宦途失意的失落与无奈之情,这对后世,尤其是两宋词坛关于柳意象内涵的进一步书写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李商隐;柳意象;恋柳情结;继承发展;宦途失意;影响
作者简介:白晓雪(1995-),女,安徽阜阳市人,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3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对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柳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表现自身植物特征的同时,在体现文人主观情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意义。李商隐作为唐代咏物诗大家,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咏物诗超过100首,[2]其中咏柳诗就占了17首,在其咏物诗中占有特殊分量,而在其他类型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柳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商隐的诗中,柳的意象内涵极其丰富,对其之前柳的意象有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并对两宋词坛柳意象的表现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们对李商隐诗中柳的意象内涵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原因。
一、“恋柳情结”的成因
李商隐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3],从这一角度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他心中深深的“恋柳情结”与其早年的情感经历和之后的仕途不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相关史料记载,李商隐早年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在他流传下来的爱情题材诗歌中,大多数写作对象无法确定,争议颇多。而《柳枝五首》是李商隐众多爱情题材诗歌中唯一有序而可见本事的作品。[4]在《柳枝五首并序》中提到“柳枝,洛中里娘也。”描述了他与这位女子之间一见倾心,但后来女子被“东诸侯”仗势娶去,两人感情无果的故事。李商隐为此感伤不已,写作《柳枝五首》聊以介怀。而由此,柳这一意象,也在诗人的生命中刻下烙印,成为他心中“恋柳情结”的潜意识因素,也为其之后诗中柳的意象笼上了一层悲情的色彩。可以说,这段感情经历是李商隐常常写柳的一个触发点,从此柳中含情。
另一方面,诗人的人生际遇和仕途不通达,也是他咏柳并进一步丰富柳的意象内涵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而柳作为诗人内心郁闷忧愤的象征,借咏柳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不得志的辛酸,也是其运用柳意象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加深了李商隐的“恋柳情结”。
二、对柳意象内涵的继承
柳这一意象在李商隐之前的文坛就被多次吟咏,并发展出不同的意象内涵以及众多为人称道的名篇佳句。从《诗经》中作为起兴媒介的自然之柳,《小雅·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汉魏送别惜情之柳,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到六朝思乡怀人之柳,梁文帝萧纲《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曲中无边意,并是为相思”。到了唐代,柳的意象内涵进一步丰富,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诗歌题材,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柳的生机勃发和碧绿繁茂,跃然纸上;薛涛《送姚员外》:“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欲折尔来将赠别,莫教烟月两乡悲。”折柳赠别,依依惜别中愁思袅袅,感情真挚;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道出了难以割舍的故园情;而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借咏柳而忧患之情溢于言表。到了晚唐时期,李商隐的诗歌也继承了前人在柳意象内涵上的描写和抒发。
第一,描写自然景物,写柳以咏春。如《柳》: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春日刚至,大雪初消,嫩黄色的新柳抽出枝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只咏柳并无寄托”[5],描写春日新柳和对春天的赞美。另外,《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中“春分二三日,柳密莺纷飞。”也以繁柳感叹春日之美。
第二,折柳赠别。“柳”“留”谐音,故常用柳来暗指送别,而“折柳”这一风俗也早在汉朝就已经产生,李商隐的诗中也有这一题材的出现。如《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这两首诗以折杨柳为名,在继承折柳赠别诗送别友人充满伤感的基础上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何焯曾对两首诗做出评价:“‘人世'句突作转折,由‘莫损'变为‘争惜',评家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为报'句‘折字前正此反,阿那曲折。'”[6]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暗喻的方式让人们要“惜长条”,教人莫折,但又提及人世间最令人伤怀的事除了死亡就唯有别离了,因而转到明明白白地说让人非折不可;而第二首诗中,诗人话锋一转,认为折也只能折一半,离人会走但也有归期。折去一半,送人别离,但也要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又赋予折柳赠别诗积极乐观的气息,在继承前人以柳惜别的基础上也有独到的创新之处。叶葱奇也评价说:“两首紧合为一章,婉转相生,情韵深美,这是商隐独创的一格。”[5]
三、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创新
除了对以往柳意象内涵的继承,李商隐在柳的内涵的创新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商隐的咏柳诗在前人已多方开拓,几乎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还能异军突起,另辟蹊径,形成自身独有的精工巧丽和富有暗示的诗风,这恰恰也正是人们一直推崇李商隐诗的一个重要原因。[7]而通过他的开创,也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
第一,借咏柳抒发对他人的思念。如《柳枝五首》:
其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其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其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其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其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组诗是李商隐借柳思人的典型,借咏柳表达对爱而不得的女子的赞美和怀念,抒发对女子复杂而哀婉的情思。诗中借柳或是表达对她的赞美和欣赏,如其三中的表述;或是抒发对女子思念的痛苦和内心的悲痛,如其四中的描写。
第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具有象征意义。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现存诗歌中比例相当高。而柳这一意象在这类诗歌中的体现,也是李商隐的创新之处,进一步拓宽了柳的意象内涵。如《登霍山驿楼》:
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岭鼷岚色外,陂雁夕阳中。
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
这首诗写于唐武宗会昌四年秋,讨伐藩镇刘稹的战争还在持续。诗人此时居母丧,路经此地,感怀而发。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望远,下面的四句描写自然景物,小鼠、大雁、“弱柳”、“衰荷”,眼前之景一片灰暗,由景及情,最终归结于情感的寄托。最后两句用典,以“霍山神使”的典故加以点睛,表达诗人希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的决心,爱国之情尤而未尽。在诗中,“弱柳千条露,衰荷一面风”一句,李商隐运用柳这一意象表现当前的社会现实,刻画刘稹叛乱下的衰败局面,将柳由一个单纯的自然意象上升到现实层面,又不只拘泥于自身的情感世界,对于柳意象的内涵具有开创性作用。
第三,李商隐借助柳来进行自喻,以反映其仕途失意、才不得施的愤懑和一生困顿不得志的感伤。以往唐代诗人在联系到自身而描写柳时,更多的是以柳的形象特性象征诗人自我的精神风貌和胸襟,单以柳表现文人渴望仕途发展和时运不济,表达自身宦途失意的诗歌并不多。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的李商隐从自身出发,以柳自喻,发自肺腑地吟咏了他这一生宦海沉浮而郁郁不得志的失落与难过,抒发其内心的无奈与感伤,将柳作为表达自身宦途失意的象征,并使柳产生了一种悲剧美的特质。从这一角度出发,诗人不仅吟诵出一批具有个人抒情化色彩的诗句,还使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如《柳》: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以柳自喻,表现了自身才智无人赏识的寂寞孤独和失落无助。尽管这柳“藏皓蝶”、“露黄鹂”、“倾国宜通体”,但仍旧无人赏,只能独自站立于天地间。
另外,《柳下暗记》也抒发了这种孤芳自赏的凄凉: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
诗中,诗人自喻为巴南柳,将内心那种无人赏识却又希望有人赏识的无奈和悲凉展现在读者面前。
《俳谐》:
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年华有情状,吾岂怯平生。
李商隐以柳树刚刚长出来的嫩芽来比喻自己年轻名声还不显著之时,“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而此时诗人已经可以有所作为,“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但可惜的是“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转眼到迟暮之年,“‘切莫惊'实际是说很吃惊”[5]。诗人内心的失望和失意跃然纸上,令人叹息。
再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诗人对比春柳与秋柳,春日中的柳树愈是繁盛,愈能衬托出秋日中柳的衰败和萧瑟。最后一句中,“斜阳”和“蝉”这两个意象的出现,更是将秋柳的零落憔悴之感进一步扩大,从而显示出一派肃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表达宦途失意之感的生动写照,而且感受到“先荣者不堪后猝”这种更为广泛的人生感慨与悲凉之意。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一句,诗人切实抒发了内心那一腔抑郁不得志的忧愤和悲凉,“寡和”而“殷忧”,令人叹惋。同时,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悟也变为“二毛催”的年华老去之叹了。
《谑柳》中也有类似情绪的抒发: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谑柳以自谑,利用柳这一意象表达自身依傍侯门的无奈之情,借柳表达宦途失意之情,成为李商隐诗歌中柳意象的常用内涵。
同时,李商隐的其他咏柳诗,如《七绝·柳》:“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七绝·关门柳》:“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等诗中,都表达了诗人积极渴望入世,意欲有所作为却不能为的无奈。李商隐通过对柳的书写,将他内心的失望和仕途失意的感伤显露得更加曲折有致。
李商隐诗歌中,柳作为一个常见意象,用于其个人情感的抒发尤其是一生在官场上悲剧性命运的描写令后人动容。诗人的一生,一心渴望仕途通达,施展自身才华以实现抱负、为国效力,自始至终,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每一次挫折之后,心中都燃烧起新的希望,但却每每以失落而告终,于是既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又忍含着这巨大的忧虑,一辈子在渴望与失落里几经浮沉。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的诗人,柳作为其宦途失意的象征,也是其情结所在,但终归“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8]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李商隐诗歌中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与创新。他关于柳的诗歌的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超越前人,创新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发展,在众多咏柳诗歌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尤其是两宋词坛产生深远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及体现
李商隐诗歌中柳意象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对其之后的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他从自身的人生沉浮、仕途失意的角度出发,将柳的意象与自身境遇联系到一起,寄托自身情感的创新,使柳这一意象在个人抒情化方面的表述更加充实和完善,为柳意象在后世的运用和发展找到新的落脚点。同时,李商隐有关柳意象的诗句也成为优秀的范本和内涵表达模式,给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意象运用范例,从而使柳意象的这一内涵在之后文坛的运用蔚然成风,甚至超出传统的柳意象内涵的使用频率。
北宋欧阳修的200多首词中有51首都有柳意象的出现,且其中一部分借柳书写个人情感,不能不说其受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内涵创新的影响的存在。如《玉楼春》:“风迟日媚烟光好。绿树依依芳意早。年华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长恨少。池塘隐隐惊雷晓。柳眼未开梅萼小。尊前贪爱物华新,不道物新人渐老。”写“柳眼”满含忧怨,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哀思。另外,《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在描写垂柳的同时,将自身对人生的感慨融入词中,将代言体改为个人抒情之作,也是对李商隐柳意象内涵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另外,南宋吴文英在创作风格和意象运用上也受到李商隐的极大影响。清代纪昀曾在他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词家之有吴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吴词《惜黄花慢·皆清真词》中说道:“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曾系兰桡。”借柳抒情,由吴江送客情景而生出“残柳眉梢。念瘦腰”的追忆之情,月夜下,柳梢旁,愁绪绵绵。同是南宋词人的姜夔也受到了李商隐的影响。其“自度曲”之一《长亭怨慢》一词专咏柳,结尾处“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人称得李诗咏柳之神。
类似受影响的还有很多,如柳永《少年游》中:“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词人将对历史和人生的兴衰之感寄托于“衰杨古柳”之上,悲剧性气氛更浓;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斜阳烟柳中,渲染出词人的内心感慨,含思极凄婉。李商隐在自身创作的同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点值得我们肯定。
五、结语
李商隐一生与柳结缘,他深深的“恋柳情结”使他在柳意象的书写、刻画上加入自身的情思感伤,在文坛中别具一格、独具魅力。同时,他对柳意象内涵的开拓对后世也产生深远影响,使后人在书写柳的时候不仅仅拘泥于柳这个自然植物本身,而是有所寄托,托物寓怀,在表现诗人独特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情绪做出了新贡献,将物与我、形与神、情与理高度融合。正如同他诗歌中的自喻,“李商隐的一生也像一棵柳树,有过早期的嫩绿,但更多的是柳絮一般的漂泊无奈以至于渐渐衰老。”[9]他的一生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最后在斜阳中走完自己的一生,给人以无限的追思。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学锴.李商隐的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J].唐代文学研究,1992.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石静.从《柳枝五首并序》看李商隐爱情诗“缺憾美”之成因[J].读与写杂志,2010(4),第7卷第4期.
[5]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清)何焯.义门读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李纯明.李商隐的恋柳情结及柳的意象探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0卷.
[8]苏缨,毛晓雯.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9]张萧绎.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2),第8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