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江
摘 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它真正的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实质。党的最新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阐述清楚二者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一步认清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史观;二者关系
一、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内在地包含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即发展的意义和发展的道路。前者回答为什么发展,后者回答怎样发展。说到底,科学发展观要解答的是社会主义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的问题。而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唯物史观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是其理论之源。
(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源
如果认为发展只是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全面发展,那么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发展的内涵,而这主要是因为在理论上的没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现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结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进行了宏观描述,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范畴,叫做“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具体化理论。首先强调的是,强调物质、经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同时又强调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强调决定论基础上的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经济发展是基础和前提,但经济发展只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程度、水平、阶段的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事业发展的实际比例将发生变化。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经济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搞上去了,最终也合落下来,并可能付出沉重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看来,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的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当然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社会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加以体现。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演进也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价值需要,使人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
(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理论依据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全面生产理论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包括人类全部生产和生活乃至人类的繁衍和社会延续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际上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促进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把发展的内涵由经济推向各方面,特别是正确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使之成为人类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它一方面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强调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所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向前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观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唯物史观在这一问题上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中心地位。社会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没有人,社会将不复存在;没有人,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一段时期,我们往往把历史理解为社会运动过程,导致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见“社会”不见“人”,将社会归结为某些物质条件和关系,历史规律被理解成单纯的物质条件和关系变化的规律,人成了这些物质条件的附属。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不仅是对社会本质认识的偏差,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属性。以人为本是同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提以人为本,但由于在私有制和分工的状态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割裂,个人独立于社会和国家。
第三,面对人与社会在现时代所面临的新情况,提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真正认识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就必须深刻把握这两者关系在现时代的新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由此导致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生存和占有、效率与公平、物质生活与精神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又会对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产生新的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与唯物史观是一致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价值原则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并不是社会历史研究本身,而是为了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认识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关怀,促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人所处于其中的现实的关系,研究社会结构体系的现实存在和发展,并进而对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最终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确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念,即要把对社会历史的客观分析与历史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其研究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的出发点与唯物史观是一致的,即通过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性和价值性内在地统一起来,既解决了如何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问题,又解决了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1-36.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4-4.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