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转向

2016-08-01 08:31李从然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帝国

李从然

1978年萨义德《东方学》开启了后殖民主义的源头,后殖民研究的浪潮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意识到东方主义的存在,帝国文学中出现的东方他者形象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然而,萨义德的这本书只讨论了“东方主义”,并没有涉及到“后殖民”。在《“后殖民理论经典译丛”总序》中,赵稀方提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仅仅梳理了西方殖民宗主国的东方主义话语,并没有涉及东方自身,《逆写帝国》则恰恰论述了殖民主义阴影下的殖民地文学。”萨义德的《东方学》主要分析西方历史、文学文献中的东方主义话语,没有涉及所谓的东方,斯皮瓦克则在其著作《属下能说话吗?》等中断言东方无法说话,霍米·巴巴在《后殖民与后现代》《纪念法侬:自我,心理和殖民条件》等文中强调不能说话的东方在模仿西方人的过程中存在着"变形"等。总体来看,萨义德等人展开的是话语分析,而阿希克洛夫特等人则主要研究殖民地文学挪用、反抗宗主国英文策略的理论,这些属于反话语范畴。《逆写帝国》开启了这一理论转向,后殖民理论从对于殖民宗主国的东方话语、被殖民者话语权的研究,转向在当代理论背景下系统的讨论后殖民文学的理论及文本。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再思考》一文中明确表示:“东方主义首先是指欧洲和亚洲之间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文化关系,一段具有四千年历史的关系;其次是指发端于西方19世纪早期,人们据以专门研究各种东方文化和传统的学科;最后是指有关世界上被称为东方的这个目前重要而具有政治紧迫性的地区的意识形态上的假定、形象和幻想。”由此可见,萨义德对于东方主义的定义是殖民者对于东方的研究,而不涉及东方本身,东方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其沉默的他者。

霍米·巴巴在《后殖民与后现代》中提出,后殖民批评旨在揭露以下三种“社会病理”:一是,在争夺现代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的斗争中,文化表象之间不平等和不均衡力量对比关系;二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话语是如何为不同的国家、种族和民族设定一个霸权主义规范的;三是,揭露现代性的“理性化”过程是如何掩盖和压抑其内在矛盾和冲突的。在他看来,在后殖民和后现代的语境中,真正的学者必须质疑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阶级民族立场,甚至性别为何?自己究竟是以怎样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言说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声音?任何抹平差异的做法,隐藏了一种话语暴力、意义误读和更大的文化危机,只有承认这种危机和矛盾,才能促使双方达到真诚的理解和对话的可能。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被压制的、非主流的"弱势文化"完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文化进行改写,这种改写不仅是话语权利和文化策略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批判方面的,这种改写也许是第三世界文化获得自己合法性,使自己的边缘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不至于过分恶化的重要前提。他的关注点聚焦于文化定位,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进行改写时要注意它所具有的边界,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文化使得全球性的文化丧失差异变成一块模块。

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中用大段篇幅论述"属下"即殖民地人民,女性没有话语权。在属下阶级主体被抹去的行动践线内,性别差异的踪迹被加倍抹去,问题不在于女性对叛乱的参与,或性别劳动分工的基本规则,这二者都有据可查。相反,既作为殖民主义历史编撰的客体,同时又是叛乱主体,性别意识形态构建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在殖民生产的语境中,如果属下没有历史、不能说话,那么,作为女性的属下就被更深地掩盖了。

不同于这三人的后殖民理论,《逆写帝国》论述的是殖民主义阴影下的殖民地文学。欧洲帝国主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层面长期维持文化统治,不过与此相伴的是殖民地本土文化的抵抗,后殖民文学正是这种帝国文化和本土文化斗争的结果,作为结果,后殖民理论是用来描绘这个现象的,当被殖民者开始反省和表达由帝国语言与本土经验竞争而有力的混合所带来的紧张时,后殖民理论就形成了。其中"后殖民"术语意指"从殖民时刻直至今日,所有受帝国进程影响的文化"。

《逆写帝国》一书,首先在绪论中探讨了什么是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与英语文学研究的差别,后殖民文学的发展,霸权,语言,地方与移置,后殖民性与理论等问题。后殖民文学不断发展脱胎于殖民经历,通过突出与帝国强权的紧张关系,强调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自我与帝国中心假想的不同。英语文学研究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性和文化性的现象,一种使语言和文学为深刻而又含蓄的民族主义服务的实践,核心构成中供奉着一种“特权范式”,否定“外围的”“边缘的”和“非经典的”价值观的典范。而后殖民文学的各个阶段,与民族意识或区域意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主要与帝国中心相区别的进程都是相互呼应的。早期的后殖民文本的特点是主题内的颠覆性潜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后期的文本虽然强有力地抗拒着任何企图摧毁它的力量,然而英国英语文学传统在以及被附加的价值观,其经典性和不可置疑的地位,依然在文化、教育和文学意识形态架构中保持强势。帝国压迫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语言的控制,作者为了集中关注英语在后殖民社会的复杂用法,并揭示它们各自的差异。将帝国传承下来的“标准”英国英语(English)和后殖民国家的地方英语(english)区别开来。作者明确指出:“实践中的英国英语和地方英语的区别,存在于权力“中心”与被指定为“边缘”的大量交叉用法之间。”其中,对于地方与移置的关注也是后殖民文学的主要特征。地方经验与表述这种经验的语言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后殖民文本经典而普遍的特征。即由于地方经验是用英语或殖民国家的语言来表述,因此造成了疏离感。因此为了描述后殖民经验英国英语需要拓展出一种“挪用” 用法,这种语言挪用的特色在于质疑和颠覆了帝国主义文化形式的能力。

在第一章中探讨后殖民写作叙事模式的发展涉及到后殖民文本挪用和呈现语言文化素材的方式。作者将后殖民文学的批评模式归纳为四种:一是,民族和地区性模式,民族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后殖民研究进程的基础;二是,两个或更多地区之间的比较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打破以英国为参照标准的模式,为思考殖民地共有的文学和文化模式提供空间,依靠民族主义传统的力量;三是,基于种族的模式,尤指黑人写作模式,这种类别的写作基于种族观是经济和政治歧视的主要特征的理念;四是,更为广泛的比较模式,主张杂糅性和交融性是所有后殖民文学的构成元素。

作者认为前殖民地区"逆写帝国"的方式,一是重置语言,二是重置文本。在第二章中,作者以具体文本为例分析后殖民写作的语言重置策略。挪用和重构帝国中心语言是后殖民写作中最常见的策略,是一个获得并重新塑造语言新用途的过程。而弃用是对帝国文化类别的拒绝,包括其美学、规范性和“正确”用法的虚拟标准,以及它对渗透在文字中的传统和固定含义的假设。后殖民社会的语言以地方英语为主,被称为地方英语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交集”的连贯题,在这个连贯体里,不同群体的说话习惯彼此干涉,重构语言。后殖民写作凭借语言变型有助于在占有语言的同时,又不被它改变或覆灭。这可以被视为对“英国英语文本”的隐喻性文化侵入。典故、注解、未被翻译的词语、交汇语言、句法融合、语符转换和俗语音译都作为后殖民写作的手段被运用,证明了英国英语文化与被殖民地文化之间的间隙。这种间隙在跨文化文本中的保持,对于发挥其种族功能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对于间隙的探索并接受间隙,这对于后殖民作家的挪用策略至关重要。

在第三章中作者分析了文本重置在后殖民写作中的作用及意义。通过对写作权力的挪用,后殖民话语抓住了强加于己的边缘性,使杂糅性和融合性成为定义文学和文化的依据,并提出交叉"边界"的合体是经验的真正实体。对后殖民文本进行症候式阅读,可以描述后殖民写作的三大重要特征:后殖民声音在帝国中心的失声和边缘化;对文本内部帝国中心的废弃;以及对中心语言和文化的积极挪用。作者通过分析路易斯·尼柯西的《配种鸟》得出国家对交流手段的掌控是钳制个体声音的办法,小说置身于反抗和摒弃的话语之中,提供了通过静默进入南非殖民意识的例子。通过对奈保尔的《模仿者》的分析得出由于否认后殖民经验的自身价值又阻止后殖民文本书写那种特定类型的经验,后殖民作家陷入了模拟和仿效的世界,因为他被迫去写那些与后殖民重要经验有隔离感的素材。而米歇尔·安东尼的《桑德拉大街》表明依据中心授权的真实性来对经验进行分类,这一过程以牺牲那些被贬到帝国边缘的经验为代价。为了实现对阐释和交流手段的掠夺和掌控,许多后殖民文本通过“重写”经典故事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使用对抗性论述的策略,重新进入西方认知论的最原始基本点,把帝国话语强加于世界其它地方的行为合理化的理念和过程结构了。

语言和文本的挪用,导致理论的论述。因此,在第四章作者探讨了后殖民地区的本土理论构建。每个地区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所采用的理论都有所差异。然而它们在抵抗殖民时,首先都要寻找自己的文化。印度本土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本土理论早在殖民入侵前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后殖民理论家们所困惑的是如何将本土美学传统运用到现代批评上。非洲地区塞萨尔及森各等人建立的"黑人性"概念,强调非洲的文学、文化传统的特性成为黑人文学的基础。美国、澳大利亚等欧洲白人侨居地区在本土理论建构上还必须处理殖民地的本土居民和外来殖民者的关系。然而,后殖民经验在与当代理论进行结合时,出现断裂和不符合的现象。作者认为非洲文化的引进直接启发了欧洲现代主义,这种启发不仅仅是提供了材料和灵感,而是打破了欧洲中心的艺术的普遍性,使得欧洲艺术家开始质疑欧洲艺术原则。

当代后殖民文学及理论不再是对欧洲模式的简单模仿和运用,而是充满了互动和挪用,并且质疑和颠覆欧洲中心话语。由于后殖民文学的杂糅性,它的重构只能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中获得。后殖民理论由此转向对后殖民文学的关注和研究,挖掘后殖民文学如何在中心和边缘的力量中生长。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