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读中学 博雅教育与新精英

2016-08-01 02:07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31期
关键词:博雅绅士精英

贾冬婷

维多利亚时代的尖顶大宅,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的装束,独特的姿势和腔调,甚至大大小小每一次谈话间杯碟轻碰的声音……回想起去年底在英国公学考察的经历,还有些不真实感,那似乎是个被封存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实保持着距离。但正因如此,我才特别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会说“英国绅士是西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他认为,在近现代,只有英国人像罗马人那样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它不是贵族,也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绅士。而正是公学系统“活化石”般对600年传统的继承和延续,确保了绅士阶层的持续产生。

公学里绅士培养的基因一直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事实上,博雅教育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教育史和思想史的传统。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到“自由人科学”,“自由人”与“非自由人”相对,他们在城邦中享有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如参与辩论和审判,因此与此相关的文法、逻辑和修辞等构成了古典时代的教育核心,辅以数学、地理、音乐理论和天文学,以培养能有效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的公民。中世纪之后,英国完好地继承了古典的博雅教育传统。到19世纪现代大学建立之前,博雅教育一直是英国和大学最重要的教育理念。然而到了20世纪,则是专业化教育一路高歌,博雅教育步步退却的时代,英国也在教育体系中削弱了显性的通识功能。而在这一时期,博雅教育在美国得到了复兴,而且完成了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现代的博雅教育,或者与之相似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如何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的?为此,我们将美国作为《三联生活周刊》国外中学系列报道的第二站。

美国加州圣保罗高中的一天(每周有4天)是从清晨的礼拜堂开始的。这里也是社区中心

美国和英国的私立学校体系是一脉相承的。随着17世纪一批英国清教徒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其母邦的教育体制也被移植到新大陆。但是当我带着对英国公学里的绅士印象来到美国,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那些腔调十足的深色西装、条纹领带,甚至燕尾服、长袍,怎么到了新大陆,一下子变成了T恤、超短裙、夹趾拖?这些表象上的不同让我对两种教育制度的差异充满了好奇。

我们选择了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近10所顶尖寄宿制私立高中。新英格兰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教育高地,它的优势地位要追溯到英国人在这里登陆之初,“清教思想”在教育上的实践。1607年,第一支英国探险队抵达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殖民据点。此后一直到1640年,大约有2万到3万清教徒由于不满英国的社会、经济和宗教环境,穿越大西洋,移民到马萨诸塞湾和邻近的康涅狄格、罗德岛和纽黑文。这块被命名为“新英格兰”的区域成为美国历史的发源地,在主流叙述中,美国文化和教育的主线也是从马萨诸塞湾开始,而后再向南和向西扩展的。

最早到达的清教徒们用“洪荒”一词来形容他们眼前的空旷土地,这批自律甚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宗教人士担心欧洲的传统社会在这里彻底土崩瓦解,绝望之中,他们想到了手中的教育武器:家庭、社区、教堂,还有学校,他们甚至将1647年颁布的一项规定50户以上家庭的城镇要为儿童提供读写教学的法案命名为“祛除魔鬼撒旦法”。在这里建立中等和高等学校的标志性事件是1636年哈佛学院的成立,正如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鲁道夫所说:“是新教的使命感迫使马萨诸塞湾的领导人建立了这所学院——新教联邦需要有能力的统治者,教会需要有知识的牧师,文明社会也依赖那些有知识、有品位和有文化价值感的人,建立哈佛学院就是为了培养牧师、教师和地方官员——只有这些人才能将文明与野蛮、天堂和地域分开来。”

新英格兰地区的教育实践并非欧洲习俗、传统和设想的全盘移植。17至19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等级社会,“绅士”是有教养阶层的代名词。而美国的社会理想是,所有的公民都被认为是自由人,都可以对成功有着美好的憧憬。清教精神被鼓励转换成新兴中产阶级的一种更为物质化和更为实用的精神,比如勤奋、节俭、谦逊、诚实等。随之而来的19世纪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社会权力的平衡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也从旧世界转移到新世界。没多久,美国的制造业生产就超过了英格兰、法国和德国的总和,大量财富集聚,尤其是在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

“镀金时代”对自我创造财富的机会,或者对白手起家式的故事尤为开放,一种不同的精英诞生了,替代了更陈旧的土地贵族们。新富们关心的一大问题就是谁会成为精英,以及他们的精英身份会如何传向下一代。他们拿出大量资金,来成立和资助最顶尖的文化教育机构。

我们这次拜访的近10所寄宿制高中大都在19世纪的财富变革中产生。在这一时期,中学教育被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到19世纪60年代,新英格兰一些寄宿学校的学生与哈佛20年代的学生年龄差不多,课程也和当年的哈佛一样。延迟的成人期为优势儿童们提供了三段发展期:第一段,在家里和家人们一起;第二段,在寄宿中学通过隔离来保护他们的天真无邪;最后,要么是在一所大学里,要么进入社会成为学徒,而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已经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人们希望前两个阶段会在这些年轻人步入第三个阶段时保护着他们。这一结构也把中上层阶级的孩子与工薪阶层的孩子区别开。

在精英原产地的寄宿学校内部,古典的绅士教育已经难以为继。1912年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表现出强硬态度:《我们中世纪式的高中学校:我们是在为12世纪还是为20世纪教育孩子?》,作者威廉·米恩斯指出,文化已经控制了那些老套刻板的高中。在这样的高中,随处可见“干净的双手和洁净的衣领……传授的是黑格尔哲学、希腊语、拉丁语,书架都是五脚的,每年学费两万,这里是真理的世界,也是抑制智慧生长的地方,到处是双排扣礼服和珍珠手套”。米恩斯认为,与他定义的“中世纪高中”相比,“现代高中”提供的课程应该能够提高周边社会的职能。

教育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也在他的经典著作《青少年》里呼应了当时对高中教育改革的呼声。他指出:“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取决于如何有效地使用他在青少年时期骤然获得的巨大新能量。”根据他的重演理论,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都对应着人类社会进化的一个阶段:4~8岁的儿童,与将渔猎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时代的人类特征相似,11~12岁的孩子则重演野蛮时代的生活状况,而青春期的热血和热情刺激着“社会人”的发展——“社会性本能骤然绽放,崭新的爱的世界随之复苏。”他认为,适当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万金油,高中必须将青少年身上“性”和“社会化”的冲动能量,控制和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这应该作为教育机构好坏的评判标准。这对美国高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的社交活动或课外活动,开始成为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的高中成了美国未来生活的象征。

19世纪末,耶鲁大学教授乔治·拉德指出了博雅教育在美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博雅教育在以前指的是适合于一个自由人或一个绅士的教育。……现在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绅士阶层呢?不过,博雅教育也许可以定义为铸造自由心灵的教育……而且,这种语义转变是合理的。”

可以说,博雅教育在美国的转变不仅是教育对象的转变——从“绅士”到“自由人”,更是教育目标的转变——侧重点从“雅”到“博”,不仅是塑造性格,更是训练理智。正如1828年对美国教育思想影响深刻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广博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自然科学、数学、古典文学、语言、逻辑学、道德哲学各有其功能。通过这种教育,学生将发展想象力、推理能力、艺术品位、辨别力、表达能力等各种心智的能力。”由此,19世纪的“古今之争”最终以“今人”的胜利而尘埃落定。作为文艺复兴以来绅士教育基础的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被清除出必修科目的名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成为20世纪美国的指导思想。“通才”取代“绅士”,成为新的教育理想人格。

据美国国际教育机构的统计,近10年来,申请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呈爆发式增长。2005年,进入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只有65人,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已达2.3562万人,在美国高中国际学生中位列第一。选择让孩子去美国读高中的家长们认为,一方面,去美国可以更便利地进入常春藤盟校,新英格兰地区一批私立高中甚至因高输出率而被称为“小常春藤”;另一方面,似乎也像是“博雅教育”从英国到美国的语义转变一样,代表了对下一代“精英”的不同期许。

当我们漫步在美国这些顶尖私立高中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新精英”文化的崛起。正如随意的着装风格所透露的信号一样,这里并不鼓励财富地位的彰显,身着明显LOGO的奢侈品牌服装甚至是为人侧目的。诚然这里的学生仍是一些得天独厚的年轻人,三分之二的学生家庭能为他们上高中支付每年4万美元以上的费用,学校每年对学生的平均支出几乎是大多数高中的10倍,常春藤大学对这些高中的录取率是全国平均值的三倍以上。但是,占领了精英学校的有钱人积聚财富的方式在变。根据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莫斯·可汗(Shamus Rahman Khan)对精英文化的研究,在1929年最富有的0.01%的美国人的大部分收入来自资本,只有10%来自工作。到1998年这个趋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对最富有的美国人来说,仅17%的收入来自资本,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工作。对于这些精英二代或者新精英来说,以前的地位是通过继承得到的——围绕财富、血统和关系来建构世界,而现在地位要靠一个人的能力和个性特征。

这也解释了精英学校为什么企图从一个富家子弟的堡垒,转变为全社会天赋异禀者云集的地方。许多学校在民权运动给他们压力之前,就开始录取黑人和少数族裔学生了。同样地,这些学校转变成一个不仅“允许”女性进入的地方,也创造了让女性得以自由成长的环境。这些学校的宗教根基引领他们去想象自身不单单为优势群体的教育提供了场所,也是让社会更美好的天地。这里是特意构建的现实世界的微观缩影。

大学也有了新的选材标准。20世纪50年代,SAT成绩成为主要评估指标,意味着将特定的数理、阅读、写作和词汇能力,作为辨识天赋的标识。但是在一流高校中,评判标准则更加多样。哈佛招生办主任曾在SAT盛行之时表达了焦虑:“真的存在什么好的方法来辨认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善良、人性、同情心、热情、责任感、活力、创造力、独立性这些特质吗?我们到底要不要在乎这些?”在对这些大学的研究中发现,它们选择性地放弃了纯学业成就作为录取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关注一些更加无形的个人特质,“一个出色的或者有趣的特长”被列入到申请大学的流程中。这就将天平向精英学校倾斜了,因为它们有更多的财力来为学生们培养多样化的兴趣买单,创设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和舞蹈项目,成立从造机器人到天文观测等数不胜数的俱乐部,这些活动也是博雅教育的核心部分。

美国的中学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中学占20%左右,又分为走读和寄宿。根据美国入学的政策规定,国际学生只能以交换的形式进入公立学校,而且最长期限为一年,再加上走读需要寻找合适的寄宿家庭,所以大多数中国学生都选择进入私立寄宿制中学,而且又以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新英格兰地区为首选。根据排名和特色,我们在这一区域选取了七所顶尖寄宿制私立高中考察:康涅狄格州州府哈特福德温莎镇的卢米斯·查菲高中(The Loomis Chaffee School)、康涅狄格州法明顿的波特女子高中(Miss Porters School)、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的圣保罗高中(St. Pauls School)、康涅狄格州沃特镇的塔夫脱中学(The Taft School)、新泽西沃伦县布莱尔镇的布莱尔高中(Blair Academy)、新泽西海茨镇的佩迪中学(Peddie School)、马萨诸塞州州府波士顿的温莎女子中学(The Winsor School)。

这些学校中所呈现出的博雅教育当然不仅是为了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一个领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不仅学会思考,而且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不仅吸收知识,而且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他们也以此回应了有关新精英教育的挑战:在一个更开放的世界里,使新精英们与众不同的不再是他们的排他性,而是对不同阶层的兼容并蓄,是对不同文化的杂食能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

猜你喜欢
博雅绅士精英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绅士那些年
像绅士一样等4则
A Gentleman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