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娟
摘要:在周代五行说指导下的色彩使用过程中,中国五行色彩学固有的、科学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配色体系早已形成,并渗透到整个中国历史和传统美术的各个领域,延续至今,仍鲜活于我们现实生活的民间美术中。“五行色彩学”发展至唐宋时期,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五色审美观”。可以说,汉代奠定了中国早于西方现代色彩学一千多年的“五行色彩学”体系。
关键词:八卦;五行;民间文化
一、五色与五行起源
人类的色彩认知早在自然裸体阶段就已开始。“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早期纹身行为来自于猛兽纹理的警示寓意和其他弱兽条纹的隐蔽功能的启示,没有美的追求,仅是为了获得狩猎的最大利益。原始人类摹画这些纹理时开始了色彩认知和色彩审美的历程。自先民开始意识到色彩时,色彩便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这五种色相与早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趋利避害相联系,因而,“红、黄、蓝、白、黑”五色便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色彩情感认知和体验便产生了,从而对五色加以崇拜。这种“五”数和五色的崇拜确切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但从黄河流域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很早就开始了。
产生于周代的五行说,是总结前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起源、以及多样性的统一概括的辩证思想体系,是我国最古老、最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最早的记载在《尚书·洪范》等书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说同神话、宗教图腾的五色崇拜相结合,将五数与五色,以及五行生克理论融为一体。五色崇拜自上古时期到汉代,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崇尚天帝之色。并且,后一朝代的崇尚之色必定按五行说相克原理而定,五行说相生相胜的朴素辩证思想成为帝王们用来标榜自己顺应天意的借口。如商灭夏为金(白)克木(青),周灭商为火(红)克金(白),秦取代周为水(黑)克火(红),汉取代秦为土(黄)克水(黑)。在这里色彩不以视觉因素为指导,更多的体现为吉凶、祸福的比附作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这五种主色构成的服装,分别用于相应的着装者”。可见,五行说的生克原理发展至汉代,已然全面继承了五行说理论和色彩的实践经验,并加以发扬。
二、五行思想与中国民间艺术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大多数情况下“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或物质,它们可以象征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它们之间又具备相生相克、相化相制的功能,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五行最初源于对“五”数的崇拜,也导致了大量与“五”有关的概念产生:五音、五官、五脏、五味、五谷、五方、五色、五岳等等。“行”的本义是道路,象征道通四方。四方加中央即“五方”。五方与五色的概念直接影响到我国民间美术造型
体系的形成。我们还不难发现民间喜爱将五毒图案放在一起,裁制成小儿专用的“五毒八卦”马甲、五毒帽、五毒口水兜兜等,大概是为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以保小儿平安。这种五毒八卦马甲就是五行布局的典范。
五色则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在中国,黑、白、赤、青、黄为正色。其中赤、青、黄正好是色彩的三原色,具有最强的精神特征,是最鲜艳的装饰色彩,它可以调配出任何其他的色彩。而黑白则是最好的调和色。如果对我国的工艺美术有所了解,我们会发现不管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社火脸谱、剪纸用色,还是宫廷建筑中的雕梁画栋、戏剧脸谱、刺绣作品等,都爱用五色对比。五色具有与五行相对应的象征意义:东方青色主木、西方白色主金、南方赤色主火、北方黑色主水、中央黄色主土。在我国戏剧脸谱中,色彩又成了身份、性格的象征。有这样一段传统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强烈,能让灰暗的房间四壁生辉,如果再配以金银两色,那更是金碧辉煌,它们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色彩。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我国的寺院与宫廷建筑中得到深刻的体会。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与情趣。一件神或佛的雕塑制品,原本只是由一些木头雕刻或泥胚制作而成,但一经五色彩绘,立刻光彩照人、活灵活现,吸引着众多佛门弟子和信徒的朝拜,这就是五色的神奇魅力。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红黑两色的漆器正是帝王贵族们希望将他们的权力与生命在阴间得以延续的证明。因为月老的传说,红线成了婚姻的纽带,红色成了婚庆、节庆的专用色。大红轿子、红盖头、大红喜字、红包、大红灯笼等都是如此;玄,即黑色,它是中国人眼中的宇宙色彩、地下的色彩、鬼的色彩,是中国丧事的专用色;白,与黑对立,它们表示着黑暗与光明。阴阳对立思想就是以只有黑白二色的太极图表现的。正因为黑白阴阳理论的影响,中国文人创造出中国特有的画种——水墨画。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们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化与提炼。墨色的美在于单纯中蕴涵着万物的光彩,六墨具备,虚实得当,墨即有了色彩的光辉。因此,谁也不会指责中国人缺乏色彩感。中国的水墨画所表现出的深厚内涵和无穷意蕴,令世人叹为观止。
三、总结
五行色彩学和五色审美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像它自身直接展示的那样:简洁、科学、直观、朴实又意蕴深奥,它生命力极强,始终在民间美术沃土上延续发展,直今犹存。它们始终在民族心理上是吉祥的,更是唯美的,因而,反映在整个华夏诸多方面无不依此为用。也就是说,色彩传统的象征性、寓意性和科学性,是华夏民间美术创作时首先要遵循并依据的理念,这也才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真正体现。中国传统美术、尤其是民间美术中,五行色彩学和五色审美至今能鲜活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益于汉代;汉代的繁荣和兴盛,是形成中华传统美术独特审美观且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金良年.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
[2]杨成寅,林文霞记录整理.雷奎元论图案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3]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