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由构思画面到漆艺语言的设计、转换,对于漆艺作者来说,是由画面入手,还是由漆艺语言入手,往往不存在明确的先后,或许漆艺作者由一个漆艺新技法派生启发由此想去表现—个题材,再定画面,这也是有的,但按普通的常规思路来说,总是由画面题材构思,进入漆艺语言的创作整理,然后定制作周期、材料、再进行实际制作这么一个过程,虽然其终极画面与某些其他艺术门类有相似这处,但从思维与制作手法上看,为了营建这一最终意境,漆艺的过程相对来说更繁杂一些,更多了一些困扰漆艺作者的“头疼”步骤。就个人经验面言,觉得漆艺语言的构思与确立,直接影响了作品的艺类归属,是漆艺作品的灵魂,换言之,漆艺作品最终的定性,是由“象不象”或“是不是”漆艺作品来定性的,它与其他艺术种类有严格的区分界限。因此,漆艺语言的创作,是—个由经验和思维导向累积与引导而成的过程,确立于作者个人对漆艺语言的理解。
和其他的艺术种类一样,漆画的最终目的是营造意境并塑造形象,而漆画作品在营造意境上有它独特的能力,这显然与它参与了大量的材料制作以及多层次的交互色彩、肌理的制作特点有绝对的关系。那么,由此看来,不管漆画作者是否承认先要对漆艺技法有所了解,然后才能取得切实可行的构思,我们都必须对初级漆艺训练抱有敬意,而在这个过程中,漆艺作品尤其是漆画的构图表现与画面要求又往往对技法的发挥产生制约,亦即构图的要求问题直接影响了画面的结果,我们由此暂且把漆画构图设定为两个常规概念,帮助初级作者在构思时寻求一种章法依托,其一为平面分割构图与要求:此种形式为初学者最易进入的一种构图方式。因为装饰性的色彩有较多理性分割块面存在,可以因此容纳较多的肌理,材料使画面营建出一种较单纯的效果,同时也为制作时局部的改动提供了较大的可能。其较为常用的形式为:类木版画、类镶嵌画、类图形剪纸、类线描、纯平面分割等等的画面效果。其二为类写实构图与要求:此种形式包含了较多的画面形式,有较单纯的写生画面,有营造意境的抒情构图,写实与印象人物的描绘等等,需要许多单个技法交互使用层层经营的画面。和第——种构图相比,画面层次明显增强,可以营造空间感和特定气氛。因此,画面的构图要求与经营及转换的难度亦较高,依个人经验,这一阶段是应放在平面分割构图训练阶段之后的较高级创作,作者在进入这一状态时必须谨慎,以免因一时制作思维的阻滞或因无法进行局部应变而流于“画磨漆”的境地,并由此形成不伦不类的漆艺习惯。
一个有经验的漆艺作者,在画面构思的初期,亦即“灵感”、“腹稿”阶段,所同步派生的漆艺适用技法便萦然于心,一件作品的成败,构思的成熟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从局部的制作来看,初期的创作构思也会因突发的偶然要求而改变,并往往因一时的“闪灵”而出彩,成为左右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究其根本,这种突发与偶然其实是原设计构思在制作中的升华与突进而上的一个表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根本是必然的,这又是建立在经验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有关构思与漆艺语言的转换。
漆艺作品的构思是整体构思,亦即先有主题,后有局部。在创作初期,由灵感的出现而展现的一种感觉画面成为最初形象,我们一般由此形成第一稿的小构图,而实际上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存在一个完整的彩色的画面影像的。那么要再现这一感觉影像,并以漆艺的方式使其成为实际形象,首先要思考的是它的主题、形象、色彩的可行度,即最终能否以漆艺的形式再现。待确定了画面构思以后,第一要考虑的便是画面的主体材料与相对应可用表现技法,这同时又取决于画面所采用的色调、形象主体的表现方式、风格等因素,由此整体的画面影像 (已构图) 及大致的材料选用、可用技法、制作方法便逐一有了初步的确定。
当第一轮的初稿及技法构思有了相当心理盘算之后,便开始着手转换其中的局部画面语我们称之为漆艺创作阶段。我们应当对每一种自己使用过的技法作逐一经验性的考察,并以感觉的方式进行遴选,与画面语言进行感觉上的一一配比、协调。诸如:浅色的联想为蛋壳、漆粉、罗甸等等。衣饰可用度在变涂中比对,用哪—种变涂,这一种变涂局部制作步骤能否加插其他技法丰富其装饰等等。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最终“预知漆艺感觉概念”,然后再逐步进行推敲其出彩的程度的可能,确定后,初学者可采用笔录的方式使局部转换语言定位于构图画面,亦可辅作相应的创作笔记(相对有经验的作者亦可在脑中形成明确概念,因考虑到这一过程的不绝对性,在创作制作的过程中作及时的应变,但此方法仅限于有一定漆艺创作经验的作者,否则会陷于制作步骤混乱的境地)。同时,在逐步找齐或预制完相应的材料的时候,便可以根据安排进入漆艺创作(制作)阶段。
综上所述,漆的温润、内敛、千文万华的特质,无处不显示出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坚守和恢复漆艺纯正的材料语言,结合巧妙的画面构图,才能在创作中找到和树立起现代漆艺的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使漆艺术的现代创作和艺术表现在众多的现代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其独立的、应有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品质。
【参考文献】
[1]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2]谢震.漆艺髹饰[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