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安居
日照丁氏家族兴盛路
□ 党安居
据《丁氏家乘》记载:元末天下大乱时,湖北武昌丁兴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因其面黑,明太祖呼为“黑丁”。丁兴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明初,倭寇犯边,丁氏始祖丁顺避乱由海州迁来日照,子孙均事农业,家事丰饶,“四传皆业农,积渐田连阡陌,至今人呼其处为丁家庄”。至明嘉靖年间,丁尧感徭役之苦,努力培养子弟读书,到丁尧的第四子丁珩时,丁氏家族终于出了第一个秀才,农耕之家开始向耕读世家转变。
丁珩极其重视家族的教育,倡导族人读书。其后,丁氏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家声渐振,门户始昌。丁珩的长子丁允元就是日照丁氏家族第一个进士。丁氏家族自此开始步入仕途。
丁允元,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他为官清廉,在任苏州知府时,苏民称他为“赔钱太守”。
自丁允元之后,有清一代,丁氏家族读书之泽未衰,甲乙之科未断,簪缨相继。据查,清代267年中,日照全县中举179人,进士41人,丁氏一族就出了49名举人、14名进士、2名翰林,占1/3强。入仕为官者、学术有成者越来越多,如“少负异才,博览群书,为文豪放不羁;奇气溢行间,选拔入都,名动公卿”的著名文学家丁恺曾、“长技自强,救国安民”的清代火器专家丁守存等。
丁守存为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堪称中国最早的火箭专家,是近代较早的洋务派和著名的军事科学家,在国内权威著作选出的中国古代100名科学家中列第79位。其长子丁凤年为清同治癸亥科进士,次子丁麟年为清光绪壬辰科进士,由此号称“一门父子三进士”,其家有李鸿章所书“一门三进士”的匾额。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丁守存看到了清朝武器的落后,着手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他发现洋人的快枪是用撞针击发弹壳,而清军的步枪都是用火绳引燃,遇风遇雨就无法使用,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可以击发的子弹。他制造地雷、火机时用硝酸银做起爆药,虽比英国晚40多年,但属于独立的研究成果,是中国起爆进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跳雷。跳雷的出现是世界地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欧洲人直到二战才设计出相同的武器。他与福建的丁拱辰一起研制成了由金属火箭筒构成的大型火箭,射程达到660米,几近欧洲水平。丁守存还与丁拱辰通力合作,铸造出各种类型的火炮,兼造地雷、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枪等各式兵器。时人合称“南北二丁”。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造化究原》《火法本论》《筹河议》《旷视山房文集》《详覆用地雷法》《新火器说》《丙丁密篇》等。
清末民初,在进步思潮影响下,丁氏族人积极投身革命,寻求救国之路。
丁惟汾是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创始人之一。他与廖仲恺并称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蒋介石称他为“七哥”。
丁惟汾早年游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参与中国同盟会的筹备。孙中山曾感慨“唯丁是赖”。1907年春丁惟汾回国,任山东政法专门学校校长,秘密发展同盟会会员,建立基层组织,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其高徒王乐平、张自忠等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与徐镜心等组织山东各界联合会,迫使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辛亥革命后,丁惟汾追随孙中山,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中与袁世凯、黎元洪和段祺瑞等北洋军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丁惟汾积极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长期主抓国民党的党务工作。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丁惟汾受命为山东支部长。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集改组中国国民党会议,他是9名改组方案起草人之一,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草拟工作。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丁惟汾奉命主持北京国民党北方执行部,与中共负责人李大钊密切合作,1924年当年就发展了14000名党员,仅山东一省新发展了2000多人,北方各省省党部也相继建立。
丁惟汾的前半生对国民党的创建与民国的成立功绩颇大。但蒋介石随着地位的稳固,也开始了对丁惟汾有意地打压。丁惟汾心灰意冷,逐渐淡出政坛,虽仍然担任着国民政府的要职,却已不再起什么作用,更多的是深居简行,专心致力于中国古籍的音韵及其含义的研究,唯留一个“党国元老”的虚名。
丁惟汾的侄子丁履侗、大姐家的外甥薄守德、小妹家的外甥郑培南,都在年纪很轻时就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丁惟汾的另一个侄子丁基实和外甥牟宜之则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丁基实1925年加入共产党,与邓恩铭等一起代表共产党参加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1929年春与刘少奇一起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任组织部部长。1930年4月,与其他中共党员和进步学生30余人因“满洲破坏案件”而被捕。被营救出狱后,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之后,他赴德国留学,专攻工科。回国后担任国民参政员、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公用局顾问。
丁肇中于1976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景(右为瑞典国王)。
丁氏家族一直不曾停止过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探索,延续到现代,在丁肇中身上闪现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是中国共产党在日照的第一个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年会”发起人之一,毕业于交通大学,后担任台湾大学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出身辛亥革命烈士家庭,心理学教授。1936年丁肇中在美国出生,不久归国,12岁到了台湾。
1956年,丁肇中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62年获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的第三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1976年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大厅里,丁肇中用汉语发表了他的获奖演讲,汉语第一次响彻诺贝尔奖颁奖大厅。这一刻,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丁肇中四次回到故乡日照,并和家人用英文留下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题词。伫立在祖父丁履巽的墓前时,他牵着夫人苏姗的手,凝视着儿子,缓缓地用英语说:“Your root is here(你的根在这儿)。”
日照五大家族,丁氏居首。几百年来,丁氏家族人丁兴旺,才俊辈出,群星璀璨。现在,日照丁氏无论身居国内还是海外,都在为家乡、为祖国、为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