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恒
中医美容史略
吴恒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医美容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各个时期中医美容的发展特点,归纳总结了中医美容学的内容、操作方法和特色,为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以启迪。
关键词:中医美容学历史特点
中医美容,起源很早,在其发展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不仅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更有方药、针灸、导引和药膳等丰富的技术与方法,在美容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源自生活
早在夏商周时期,随着人与人的交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外表仪容了,商朝骨甲文已发现有“疥”、“疕”、“癣”、“疣”等损美性疾病的名字[1],到殷纣王时期, 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1- 2]。西周时期医师开始按专科分类.当时头面部的皮肤病已有专门的医师治疗。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记载有一些美容药物,如治疗痤疮、腋臭、皮肤皴皱的药,如“美人色”、“媚于人”等,在《山海经》所载的146 种药物中, 有12种与美容有关[2]。战国后期的《韩非子集·显学》 则有“脂以染唇,泽以染发,粉以敷面,黛以画眉”的生动描述[3]。该书对各种药物在美容方面的作用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如白芷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能 “灭黑斑,令人面色好”;柏子仁“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葳蕤能“去黑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桑寄生能“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等等。同时该书还收录了生姜、大枣、芝麻、蜂蜜等20多种食物的美容作用,指出蜂蜜“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3]。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的医药方技书已有对面部黑斑、白斑、痤疮、接触性皮炎、瘢痕疙瘩等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论述,还对如何保持人之皮肤白嫩光泽、毛发的乌黑亮泽等,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具体的方法。《五十二病方》中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有6 个,《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1,4]。战国时期已盛行通过气功等养生术,达到防衰驻颜自然美的目的[5]。
这一时期是中医美容萌芽时期,远古时期,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最初没有美容的概念和需求,随着生活安定,在满足了一定物质需求之后,人们才开始尝试美容,而这种尝试又来源于生活:开始是无意识,随着经验积累的增多,慢慢才有一些体会,如什么植物可以面泽黑发,什么方法可以容貌红润。尽管有相当积累和体验,但这些还是仅停留在感性知识层面,没有上升到理性知识层面,更不用说形成理论体系,但正是这些积累为理论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奠定基础
春秋战国之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作确立了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也为中医美容学打下了理论基础[6],指导中医美容的发展,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 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 就是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成书于东汉的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 100余种关于 “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令人光泽”、“令人面色好”的美容药物(上经 54 种, 中经27 种, 下经 19 种),并提到一些药物可供制作化妆品(面脂)。汉代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 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1]。《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7],《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和治疗方共56首[1]。
这一时期随着中医基本理论的建立,为中医美容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繁荣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开始安定和富裕,尤其是在唐朝,经济上的繁荣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美的追求更强烈,妆型、发型、服饰得到了空前兴盛发展,美不胜收,人们对美的强烈追求,促使医学家也将美容纳入了医学研究的范围。
晋代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刊载了许多美容方剂,可称中医美容第一书, 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 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1],同时首次将中医美容列为专篇论述,设“治面疱发秃身臭心鄙丑方第五十二”篇,载有驻颜美容及治疗各种损美性疾病诸方共35首,如“令面白如玉色方,涂面二十日既便兄弟不相识”,“疗人面无润黑及皱常敷面脂方……敷面面白如玉,光润照人”,还有手脂、澡豆、熏衣香、染发、蜡泽饰发、香津泽涂发方等。葛洪还首创多种面膜调制法,即以新鲜鸡蛋清,或以猪蹄熬渍,或用鹿角熬成胶体状物作面膜,敷贴面部,以治疗面部瘢痕。另外,其所著《抱朴子》一书论述了各种美容养生的方术,特别是导引气功的论述,更有实践指导作用。在美容外科方面,晋代已能做兔唇修补术,《晋书·魏咏之传》云:“魏咏之,生而缺唇,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不久果然修补完好[3]。
南朝齐梁陶弘景精于医术,兼通佛道,善于炼丹,所著《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养生保健专著。书中论及多种养生之道,皆俱健身养颜之效,尤其在“导引按摩篇”中集合了古代练气功诸家之大成,总结出一整套气功导引按摩美容法。如书中所述:“常每日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搅漱口中津液,满口咽之,三过止。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叉两耳极,上下热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 两手向上, 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二七过,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百病皆除。”[3]他编撰的《本草经集注》载730种药物中, 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 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收载有50首左右的美容方剂。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对毛发、面体、唇齿、痣疣等损美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如论及面部黑斑(雀斑)曰:“人面皮上或有如鸟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脏腑,故生黑斑”。其他尚有论及“鬓发脱落候”、“面疱候”、“酒渣候”、“齿黄候”、“疣目候”、“兔缺候”等数10种病候,巢元方的研究使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得以阐明,证候类型得到系统归纳,扩展了中医美容的研究范围。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美容发展的兴旺时代。这期间孙思邈的《千金方》与王焘的《外台秘要》堪称集中医美容大成之著。
唐代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对美容方剂的载录,也是集唐以前美容方剂之大成,不仅专辟一卷收录了大量的美容方剂,并且详加分类。其三十二卷中有面部面脂药头膏发鬓衣香澡豆等三十四门,其中包括“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等面部美容方11篇共计美容方剂98首;“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头风白屑兼生发方”等头发须眉美容方剂14篇共计美容方剂84首;“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保健化妆品八篇共计美容方剂35首。卷十五中还有“疬疡风方”、“白瘫风方”、“白驳方”三篇,共计美容治疗方剂30首。卷第二十二中有“口臭方”一篇,载方9首,卷第二十三中亦有“腋臭方”、“漏液方”、“七孔臭气方”、“令人体香方”4篇共计美容方剂53首,卷二十九中有“疣目方”、“去黑子方”、“疣赘疵黑子杂疗方”、“灭瘢痕方”4篇共计方31首。以上各篇共载美容方剂340首,是晋唐时期现存载录美容方剂最多的医书[1,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时期,亦是中医美容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繁荣和辉煌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超过以往:首先,美容的观念和审美情趣比以往有明显突破,中医美容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生活的安逸和政治的压抑,加上儒释道的兴起和流行助推了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追求包括美容在内的各种养生术上,如葛洪的《抱朴子》和陶宏景的《养性延命录》等。再次,由于个性解放和社会需求,中医美容被人们重视和研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中医美容医家和著作,如孙思邈和王焘等。一些医学典籍设有美容专篇,专门谈论美容观点和方法,美容手法多样,特别是美容方剂数量增多,中医美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总之, 两晋至唐间, 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 不仅初步形成体系, 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提高
宋金元时期开始,中医学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期,加上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医美容随之也在质和量上有了明显提高,此期的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
北宋早期由政府修订的《开宝本草》、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寇宗《本草衍义》等药物专著中, 都增加了许多美容药物[9],其后编著的几部大型方书均载有很多美容药方。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 共列方 187 首;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 共列 “治发白令黑诸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 等120 首。此外, 在其他卷中, 还有治羸瘦、 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口臭、唇疮、热疮、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余首,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余首,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其他各门中,散在收集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1,9]。《圣济总录》载方2万首,专设论述美容内容的“面体门”、“髭发门”、“补益门”,所收容的美容方剂有106首[4]。
《使辽录》中,记有中药 “瓜蒌” 调敷于面部的“佛妆” 配方, 与现代所称之 “倒模” 美容术相似[1,6]。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和《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针灸资生经》还介绍了针灸美容法。如“行间主面苍黑、太冲主面尘黑、肾俞疗面黑黄”。“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 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是非药物传统美容法[9]。
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的《御药院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比较完整的宫廷处方集,由元代许国祯编纂,全书共11卷,收方1000余首,书中所载的“玉容散” 、“皇后洗面药” 、“御前洗面药”、“冬瓜洗面药”等等, 都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9]。
另外,如罗天益《卫生宝鉴》、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等,都载有中医美容的方药和方法[9]。
明清时期,医家对中医美容及影响美容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更深人细致的研究,同时所用美容药物和方法更为丰富全面。
明初编刊的《普济方》对美容方收载规模空前, 其按头面2大门分21类, 列方747 首,它不但汇集了明朝以前的大量美容效方,还创制了“白面方”、“治酒皶鼻方”等一批美容新方,是集前代之大成者之书[1,4]。
明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收有《香奁润色》一卷,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和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明著名的外科专著 《外科正宗》中记载了许多美容诊治方法,如治疗雀斑内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痣)用 “灰米膏”治疗等。
另外,像《奇效良方》、《医学入门》、《景岳全书》、《寿世保元》、《遵生八笺》、《鲁府禁方》、《万病回春》、《赤水玄珠》等都记载了不少美容药物方剂和其他美容方法,从而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9]。
清代宫廷美容已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美容方剂主要汇萃于清宫档案之中,中国中医研究院清宫医案研究室1981年出版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就收录不少。如长发香发方、 令发不落方、洗头沐浴方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1]。
宋金元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百花齐放”、各家学说纷纭时期,中医美容学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首先中医美容出现了分科,如美容皮肤、美容外科、美容眼科和美容养生等,中医美容涉及了医疗和健康的诸多领域。其次,理论探讨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再次,涉及美容的著作繁多,文献信息量巨大,有些医学著作收集的美容方剂空前。其四,各种美容技术手段全面,水平更高。
传承复兴
近代中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医学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危机和压力,中医美容学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因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医美容大多归于外科、皮肤科等治疗范围,保健美容无人问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改变,中医美容学焕发了青春,蓬勃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城市出现了中医美容服务,有关中医美容的杂志和书籍相继出版,各地医院纷纷开展中医美容服务,厂家也不断推出与中医药有关的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用品,繁荣了市场。1989年张大钊、沈英森出版《中医美容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医美容学的概念,同年陈贵延编著的《中医美容大全》收集了历代美容方剂,明确指出中医美容学源于中医养生学。2001年由高学敏、党毅主编近百万字的《中医美容学》出版,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医美容思想、理论和技术,是中医美容学的代表性著作,标志着我国中医美容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0]。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中医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在业务上对中医美容进行规范指导。为了培养美容人才,全国有近30所中等或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而中医美容学都是重点学科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召开了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扩大了中医美容的国际影响[11- 12]。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医美容已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门研究队伍,中医美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一时期是中医美容学蓬勃复兴和创新时期,近代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美容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美容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发展,中医美容学进入了蓬勃复兴和创新时期:首先,成立了行业协会,在国家层面鼓励和促进中医美容规范发展。其次,大量中医美容专著出版,丰富了理论内容和实践水平。再次,强化人才培养,使中医美容后继有人。其四,中医美容走向市场,不仅满足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的需求,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医美容展望
目前中医美容学技术可分为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美容治疗技术是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各种损美性疾病,以消除疾病所致的容貌、形体方面的缺陷为目的;美容保健技术是通过中医自我调养或养生保健等方法,达到防衰、抗老、驻颜和美容的目的。中医美容技术主要通过四种形式发挥作用:维护正常人体生理(美容护理、保健、养生);修复人体病理损伤(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不良生理状况(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瑕疵);塑造理想人体形象(美容整形术、塑身、减肥、增重、矫形)等。其技术方法主要有中药、针灸、推拿导引、气功、食疗药膳和养生保健等[10,13,14]。
中医美容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归纳而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基础深厚,追求神形俱佳
中医美容学理论基础兼具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自然美,神韵美和中医强调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有机结合,使中医美容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以追求神形俱美,外貌和品质俱佳的境地和心身的统一。
2.整体辨证论治,因时因人而宜
中医美容是中医的组成部分,遵循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特质,因人而宜,因时因地,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疾病的具体情况,通过各种有效的美容方法提供个性化治疗和服务,符合现代医学和现代生活的个性追求。
3.理念回归自然,方法安全有效
中医美容学的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天然去雕饰,天人合一,中医美容所选的方法多为天然植物、食疗、推拿、气功、情志、养生等方法,与西医相比更安全[13],同时由于秉承了几千年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很多方法效果明显,满足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心身放松的需求[12,15]。
中医美容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代医学正处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这个模式的转变使人们重新考虑健康的概念,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给健康下的明确概念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 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个新概念表明医学的目标已不只是维护人的生存, 而要进一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使之生存得更加完美, 在身体、精神、社会三方面都要完美与和谐。中医美容学适应了这种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符合了医学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迎合了未来健康理念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医美容学不仅是中国美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美容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16]。
参考文献
[1]樊玺.中医美容方药发展史[J].吉林中医药,2008,28(1):73- 74.
[2]赵永耀.概述中医美容的历史与发展[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6,7(2):107- 109.
[3]刘燕平,黄岑汉.试论秦汉晋唐时期中医美容的萌发及兴盛[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9- 11.
[4]谢英彪.中医美容史初探[J].江苏中医,1989,231(5):38- 39.
[6]高丹红,李晋阳,商克平.中医美容的历史渊源[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1998,7(1):16- 18.
[5]黄霏莉.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6):7- 10.
[7]薛若冰.中医药美容溯源[J].山西科技,2004,2:75.
[8]罗再琼,颜承秀.孙思邀对中医美容学发展的贡献[J].河南中医,1994,14(5):277- 279.
[9]王琳.中国美容发展史略[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5):2- 5.
[10]任旭.现代中医美容学的发展[C]//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04- 306.
[11]辛映继,姜如蓉.负重奋进跨入现代世界医学之列[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1998,7(1):5- 6.
[12]吴慧金,何智健.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末来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 2.
[13]王飞,庞来祥,赵美峰.中医药美容的发展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09- 110.
[14]王蕾,崔莉.中医美容的现状及发展[C]//201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3:247- 249.
[15]黄霏莉.略论中医美容特点[J].北京中医, 1995,2:43- 45.
[16]李静,王超,徐丽敏.中医美容的发展及现代开发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4):340- 342.
中图分类号:R- 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737(2016)03- 0061- 05
(收稿日期:2016- 01- 25)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osmetology
WU Heng
(Shanghai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ghai 20043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orig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cosmetology by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osmetology in various periods, and summary on the contents,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 cosmetology, suggesting that TCM cosmetology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osmetology.
Keywords:TCM cosmetology;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上海市公共卫生学校(上海,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