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培养探究

2016-07-31 21:10张挺,高飞
数码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能力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培养探究

以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网络终端广泛应用,降低了使用网络的物质和技术门槛,推动了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应用。面对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辐射面广、监管难的特点,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处理能力都将直接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在重视网络阵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培养,使学生对网络信息有正确的认知、独立的理解、理性的分析、自主的运用,真正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正能量导向。

1 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意义

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网络功能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优势凸显,传统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功能在网络信息传递中几乎无法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很难再拥有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单纯的教育活动。虽然网络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发展,但是,在没有过滤功能的传媒途径中,基于受众对各种观点的认同心理,使得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比生硬的说教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也能够轻松的影响尚在思想成熟过程之中的大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能够教会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分析方式处理网络信息。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研究显示,在校园网络发展比较完善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将逐渐对校园网络产生依赖。[1]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达到这样的条件,除了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网络环境特点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动态性特点,大学生的成长是动态的,不同时期对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分析处理结果也不一样。因此,通过能力培养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认知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等方面建设积极全面、客观的思想防线,对学生选择和接收网络信息都有保障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来鉴别不良虚假信息,自觉有效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构筑思想“防火墙”。[2]

2 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内部因素

每名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是不一样的,能够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因素也各有不同。首先,学生个人的社会阅历越丰富,对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越强。其次,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越强,越能够对网络信息作出客观的分析,从而有正确的认识和分辨。另外,不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观点是不一样的,价值观不同也会导致大学生对待网络信息产生不同的反应、认识和理解。

2.2 外部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处于网络信息包围之中,生活、学习、娱乐等多方面都无法离开网络,网络环境对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并且将一直持续着。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常常局限在少数几个习惯阅览的网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是不利于学生理性思考的;某些网络信息传播者在发布传播信息过程中,将个人主观感情和政治观点融入其中,多数学生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后,便会将认识建立在他人观点基础上;一些网络信息的新闻要素是含糊不清的,也不利于通过阅读做出客观的判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的分辨难度;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感情丰富,很容易被刻意制造的网络舆论导向诱导。

3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教育的原则

3.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化相统一原则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要具有教育主导型,并实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重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依据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积极做好信息辨识能力教育的宣传工作,借助管理手段,优化大学生网络环境,同时,通过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信息辨识意识,提升管理,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在坚持教育主导性的同时,要根据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和挑战,重视教育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建设,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说教与疏导相结合,说明网络信息真伪特性、提高辨识能力的意义等主要内容,开展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认识,在规范网络行为和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扬弃能力,建设科学生态的健康网络观。

3.2 坚持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原则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也要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学生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培养的工作背景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网络信息环境,各种新问题的层出不穷、舆论环境千变万化是教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工作的重点。大学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强,他们拥有很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辨识能力培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实现对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自我提升。

3.3 坚持动态发展与开放性结合的原则

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发布的门槛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很容易被网络信息视为焦点,在网络舆论上形成很大的震动。所以,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应该被塑造为一种建立在动态发展观念上的个人能力,以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学校要从网络社会关系、大学生网络生活方面关注网络技术应用带来的新的变化,不断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内容的更新,以满足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此能力的教育要求。在教育中,还要秉承开放性的原则,网络是开放的,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养教育质量,使教育符合发展的需求,符合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接收更加客观,更加科学。

4 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途径

4.1 发挥社会环境在能力培育中的主流引导

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递领域做好立法工作是重要的前提,相关条例和法律文书的制定,填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空白。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健全整个法律执行监管体系,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维护网络信息的客观公正和真实,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积极发挥网络传播正能量的功能,维护正能量信息在网络中比例。完善和加强网络信息传递技术建设和监管,对不良网络信息实施有效管理。除了过滤、屏蔽、删除等方法外,更要本着为青年大学生成长负责的角度,加大对不良不实信息发布者的责任追究力度,净化网络空间,使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在广泛传播中发挥起积极育人功能。

积极发挥网络信息发布传播功能,提高主流网站网络话语权。丰富网络信息发布模式,倡导多元化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重视网友互评形式的信息发布传播作用,以及网络意见人士的信息发布影响力。立足信息发布权,提高主流网站影响力,并重视其信息解释权建设,立足意见表达者身份,发挥意见平衡作用。做好大学生网络评论平台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平台的信息收集功能,对学生意见想法及时了解,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被动和滞后。重视在学生中培养教育网络意见人士和网络评论者,建立有思想、有素质、负责任的信息评论人队伍,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遇到的思想困惑以及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及时干预、疏导,减少或避免负环境的形成。

4.2 重视高等学校在能力培育中的主导作用

实施实名制上网,保证了校园网络信息源头可溯,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在网络中流传的非真实信息,要做好在源头进行管控,养成大学生网络使用规范意识。可以说,真正开始掌握并运用网络操作技术,对网络使用兴趣和依赖程度最集中的时段就是大学,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关网络信息检索和网络行为的相关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获取真实网络信息的意识,拥有验证虚假信息的方法,防止其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单一网络信息源上,而丧失全面认知网络信息的机会,形成片面或是错误认知。积极建设拓宽学生信息接收平台,占领信息发布主动权和话语权,使虚假信息没有被阅读空间。利用微信、QQ等网络平台,研发建设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学生关注的学习生活小事入手,将正能量传递给大学生,使其成为大学生喜欢的阅读信息源,并使正能量信息在转发、分享过程中加速流动,也利于相关部门更好把握学生舆情。

不断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影响。优化校园网络环境,首先要充实引进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这是校园网络发展的核心内容,好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其他应用性强的资源通过吸引大学生的使用,来充实学生的网络生活,有利于正面引导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信息传播功能,及时发布有关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权威信息,建立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信任,消除其他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误导。

4.3 突出青年学生在能力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对各类信息的辨识能力,从而在信息浏览、舆论评价、意见传播等过程中,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觉抵制负面信息干扰。要重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谣言止于智者”,大学生独立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其对网络信息的正确认识是影响学生信息辨识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重视学生对各类常识和生活经验的体验与积累,做到“见多识广”,同时要改变对各类媒体评论、名人言论的绝对依赖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正确的信息接收习惯,接收信息要不轻易信任,接受信息要经过多方查证、从多渠道获得。同时也注意思考信息发布者的目的和潜在身份,有助于做出独立的理性判断。

[1]沈壮海.思想政治发展报告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徐燕玲.基于微信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报,2015,(3):133-135.

猜你喜欢
大学生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