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环
借助信息技术 构建双优化课堂
◆刘小环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7.040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接触现代信息中开阔眼界、培养兴趣、拓宽思路、提高能力,让他们健康活泼地成长。
信息技术;语文课堂;多媒体;互联网
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可以使人轻轻松松获得所需的任何一种信息,量大质高,能使学生受到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培养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声光图电,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如果缺少学习兴趣,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可能昏昏欲睡,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聪明的教师应该调动自身的最大能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大做文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广阔的空间、丰富的手段,图片、音乐、文字、视频等信息应有尽有,深受学生喜爱,是值得教师充分利用的宝库。
为了使课堂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直观生动,利用Flash、PowerPoint,将声、光、电、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将歌曲、影视片段等与课文相关信息引入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陶冶情操,教师愿教,学生乐学,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收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小说、戏剧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播放经典电影,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及原因。学生不但开阔了视野,感知了电影与小说、电影与剧本的异同,而且在比较分析中加深了思维深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岳麓山的文字信息资料,湘江、橘子洲的有关图片,巧妙融合剪接,再加上激昂深情的配乐朗读,师生得到强大的视听享受,收到单纯的讲解不曾产生的效果。
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效率教材的内容很经典,但有些脱离现实,脱离学生的思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必须大量阅读才可能使学生在重复多次的感悟中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课外专题阅读的有效途径,形成“定主题、搜信息、主研究、缀成文、赛成果”的课外网络阅读指导模式。
第一步,确立课外阅读的主题,如农民主题,或女性主题,或感情题材,或足球主题,或奥运会主题;
第二步,学生利用作文课或阅读课,到微机室阅读教师已经搜集好的主题材料,如农民主题,《陈奂生系列小说》《中国农民调查报告》等有关农民的作品,细心阅读,认真体会,选择记录;
第三步,学生整理自己阅读后的感想,沉淀,筛选出最令自己感动、最有话可说的中心,如《中国农民的出路》《农民朋友,你要强大起来》《农民致富是树立民族精神的第一步》等;
第四步,学生进一步根据中心,对材料进行二次筛选,为自己的论文寻找更充足的论据,进而认真连缀文章;
第五步,教师认真研读学生作品,选出优秀的进行展览,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到此,全部程序结束。
除此之外,还想尝试将电视节目进行录像,根据需要进行筛选、编辑,引入语文课堂,例如:从“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学习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从“百家讲坛”“电视散文”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科技之光”“探索·发现”了解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从“讲述”“艺术人生”“大家”等栏目感受名人、名家风范。根据画面,推测揣摩人物心理,练习为电影模拟配音等,进一步拓宽语文课堂,切实让语文成为现实生活的延伸。
以教材为核心,搞好延伸学习感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甚至胜于对规律的认识[2],因此必须扩充阅读,加大积累,重视揣摩和品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本着“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的思路,以教材为核心内容,利用网络适当延伸,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途径,创出课本拓展延伸阅读模式,如图1所示。
就是以教材中的作家作品为阅读的核心,利用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搜集,包括作品的相关评价、作家的身世和所处时代状况、与教材有关联的其他作品等,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延伸,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自我感悟,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自我选题,自我写作,形成自我研究成果,教师安排展台,使学生在互相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更广泛、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如课文中有许多著名作家作品,但大多数较为零碎,不易形成知识网络,因此以“李清照”“苏轼”“毛泽东”等著名人物为核心,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他们的身世经历,阅读大量相关诗篇以及相关评论,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感悟、分析、思考,全面深入了解作家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倾向,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再对阅读材料进行二次选择,写成研究论文,择优展示。
韩田静同学在研究毛泽东各阶段的诗词以后,写了研究论文《从诗词看伟人毛泽东的发展历程》。她共选择了《天井》(1906年)、《七绝·赠父》(1910 年)、《咏蛙》(1910年)、《沁园春·长沙》(1925 年)、《沁园春·雪》(1936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 年)、《水调歌头·游泳》(1956 年)等 7 首诗词,得出结论:“毛泽东成为伟人,是他一步一步追求理想,付诸行动,并不断奋斗的结果。他从小就产生了做大事的朦胧愿望(只喝井里水,永远活不长);少年时便走出家门,立志求学(学不成名誓不还);中年就立下了‘主沉浮’的理想;壮年对成功充满了自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革命胜利后继续前进,决不骄傲(不可沽名学霸王);祖国建设时期高瞻远瞩,描绘了美好的蓝图(高峡出平湖)。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出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这样研究,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搞好社会实践语文是综合性学科,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现实、科学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的内容[3]。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多种媒体开展语文活动课,就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尝试,形成“选方向、研方法、入实际、汇信息、展成果”的社会实践课思路。即选定明确目标,制定严谨、实用、可操作的活动方法、活动程序和活动步骤。学生深入实际搜集资料,或实地采访,或查阅图书、音像等资料,或搜集网上信息,或到社会各部门去查找文献、数据,综合运用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物理、化学知识,思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并将信息汇总、选择、加工,或形成音像资料,或写成调查报告,或形成见解新颖、认识深刻的小论文。
如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抓住家乡“大干快上、进军全国 50强”“建设钢铁迁安、构筑中等城市”的大好契机,确定以“展示家乡建设成果”为主研方向,师生一起研究、安排活动步骤、研究方法和操作程序。学生深入实际,有的到学校、市图书馆查阅家乡有关历史资料;有的到迁安博物馆去参观家乡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的到棒磨山铁矿等工厂实地参观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的到白羊峪、灵山风景区拍照摄像,感受家乡秀美风光;有的徜徉观赏家乡“中等城市”的美丽风景;有的到滦河特大桥、彩虹桥等地,亲身体验家乡诱人的发展前景。搜集材料之后,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分类、筛选、加工,按照“城市美景”“工业成就”“悠久历史”“旅游名胜”“农业发展”等类别自由结组,由组内文笔较好的学生主笔,将组内成员感兴趣的内容连缀成文,由擅长信息技术的学生主持利用摄录编等技术,将音乐、画面、文字合成到一起,由擅长演讲的学生当众介绍解说。这样一来,师生在美的视听感受中,集中了解家乡建设的巨大成就,收获的不只是愉悦,还有成功,留下长久的记忆。
这种学法和教法可以使学生占有大量信息,学会对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促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提升思维层次的效果。■
图1
[1] 赵方红 . 有效融入信息技术 , 创建习作教学模式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1):54-55.
[2] 杜淑兰 . 感悟启思 化育提升 [J]. 山西教育 : 教学 , 2011(6).
[3] 李美蓉 , 常汝吉 . 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1.
G623.2
B
1671-489X(2016)17-0040-02
作者:刘小环,迁安市夏官营镇夏官营中心完全小学助教,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06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