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习水“私人定制”

2016-07-31 17:26文丨
遵义 2016年3期
关键词:私人定制习水牡丹园

文丨 记者 陈 涛

脱贫攻坚:看习水“私人定制”

文丨 记者 陈 涛

2012年,习水实现县级“减贫摘帽”。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5万。如今的习水,正在悄然发生巨变,这很大程度上缘于近年来掀起的属于习水特色的脱贫攻坚战。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支持县的习水,同时也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全县辖24个乡镇(区)210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3个,贫困村127个。2012年,习水实现县级“减贫摘帽”。2015年,该县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共减少贫困人口5万。如今的习水,正在悄然发生巨变,这很大程度上缘于近年来掀起的属于习水特色的脱贫攻坚战。

瞄准“穷根子” 扶到“点子”上

一些地方干部信心满满:贫困户打点工、发展点特色种养业,应该不难达标;实在还不能达标的,就由政策兜底脱贫。仔细推敲,发现他们有点盲目乐观。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是场“硬碰硬”的攻坚战,绝非轻轻松松就能“闯关”。

县扶贫办主任韦鹏介绍道,我们要求各级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以致贫原因为导向,全面实施干部帮扶与项目帮扶相结合的脱贫措施,做到一户一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确保2016年基本消除贫困人口。全面落实省“1+10”文件,让11.95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享受政策雨露。

习水县对6579户19931人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实施产业和就业脱贫;对4454户14667人因学因病致贫的“两因户”,通过教育医疗脱贫;对8399户51763人缺技术资金缺基础设施的“两缺户”,通过生态保护和产业扶持脱贫。对居住条件差的3480户15000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8230户18139人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两无户”,通过实施财政兜底保障基本生计。

“村出列”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习水县加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彻底解决区域贫困问题。并鼓励村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陈 涛/摄)

与此同时,习水县按照党群部门帮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科技部门帮产业村的帮扶机制,落实好省、市千企帮千村,按百企帮百村的包干扶贫机制,统筹开展集团帮扶、中石油定点扶贫、上海对口帮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扶贫、小康驻村扶贫、园区扶贫、金融扶贫,带强一批产业、带动一批项目、带活一批市场、带建一批基础设施,确保2016年12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乡摘帽”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和关键,习水县围绕贫困乡镇“摘帽”指标,做好摘帽指标监测,确保仙源、寨坝2015年“摘帽”、桑木2016年“摘帽”。并通过区域及资源优势,把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将“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贫困乡、村、组,巩固提升黔北麻羊、烤烟、中药材、蔬菜、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解决贫困人口增收,确保持续发挥扶贫效益,对已摘帽的17个贫困乡镇巩固提升摘帽成果,向率先全面小康迈进。

“去年底,通过‘思想扶贫脱穷志,易地搬迁搬穷窝,基础攻坚改穷路,产业扶贫调穷业,绿色扶贫治穷坡,医疗扶贫医穷病,教育扶贫断穷根,美丽乡村换穷貌,社保兜底保穷人,党建扶贫强穷村’的精准识别,我们的贫困人口降到了5.98万人,1.9万余户。”习水县委副书记王仲勇说道。

搬出穷窝喜 千亩牡丹开

实施精准扶贫,摸穷底是基础,脱穷志是前提,搬穷窝是攻坚战中的堡垒战。脱贫攻坚一大原则就是对居无住所的困难群体,有房住,有书读,有病医,有产业扶。

习水县摸细摸准摸清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对生活在房屋已经不适应居住、高寒边远山区、地灾地区、工程性缺水等地区的群体,纳入搬迁范围,确保应搬尽搬。搬出人群优先考虑安置在集镇、中心村和人口密集区域,对搬出的农户原有宅基地进行置换。县人社、扶贫等部门对搬出的群众还要跟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工作,让老百姓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隆兴镇柑甜村离习水县城只有20分钟的车程,临近遵赤高速,交通较为便利。然而,这个村由于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并不发达,在全村1297户5639人中,就有贫困人口1173人,占了五分之一。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存问题,柑甜风情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应运而生,主要搬迁隆兴镇柑甜村、龙溪村、永胜村、陶罐村等27个搬迁点。该安置点位于“遵赤”、“江习古”高速公路交汇处的柑甜下道口,距习水县城10公里,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

安置点建成后,可依托柑甜农业观光园区5000亩牡丹园帮助务工就业150人,依托百果园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解决就业100人,依托美食风情街的羊肉城、水果市场、餐旅及服务业解决就业200人,依托县城和就业培训可输出劳动力200人。还有配套建设的柑甜卫生室、幼儿园、小学等,可以解决搬迁户的就读、就医这些问题。

过去,村民王成华居住在大山之中,多年来收入一直不高,“以前在我们这些山区地方,做点包谷,做点豆类果子,就拿来维持生活,有时候还去煤厂打工,一年只有万把块钱的收入。”2014年底,隆兴镇经过调查后决定,依托交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在柑甜村种植牡丹花。随后,习水县成展牡丹园有限公司被引进到了柑甜村,并选择在王成华家所在的区域种植油牡丹。

2015年1月,习水县成展牡丹园有限公司的油牡丹园正式开建,已经栽种2000亩。去年的夏季,这里的牡丹花已经迎来了第一季花期,红的白的竞相开放,铺展在漫山遍野之间,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按照规划,还将在三年的时间里流转土地5000亩,作为油牡丹种植基地。

习水县成展牡丹园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应茂说:“当时这个项目来选址的时候,我们就看了这几个山头土壤非常适合,它不积水,我们的牡丹是耐干旱,不耐水,所以这个沙地又不是黄泥地,它非常适合的。”

由于牡丹园的建设和管护需要大量劳力,因此每天基地里做工的都有150人左右。王成华除了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一笔流转费外,自己也在基地里打工,成了一名产业工人,“现在我们就是在这上面打工,一天有七八十块钱,一个月下来就有两千多块钱,我们的生活水平就逐步逐步的提高了。”

据了解,以前的油牡丹主要栽植在陕西省太白山一带,一亩地可种植2700棵种苗,栽种四年后就能进入丰产期,每亩地可产种子200公斤,牡丹种子的出油率是20%,种子收益在2万元左右。此外,油牡丹花的花期长达一个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正因为如此,习水县成展牡丹园有限公司还将依托柑甜村便捷的交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柑甜村党总支书记王雪芳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让受益对象搬得出、住得下,加上我们这个油牡丹项目的引进,还能给我们老百姓增加很多收入。同时这个牡丹园的入驻,它的牡丹花是可以为我们柑甜村的乡村旅游提供很好的契机,整体来说,老百姓有了收入,就为我们以后的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借助千亩牡丹园的引进,柑甜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进行黔北民居改造,硬化小康路,修建文化广场,极大地改善了柑甜村的人居环境,为打造乡村旅游、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党建示范点农民文化广场(陈涛/摄)

习水县隆兴镇柑甜村牡丹园做工的当地村民(陈涛/摄)

“四步”识别法 精准看“真贫”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基础工作,也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为确保扶贫对象识真、识准,桑木镇通过“一访二看三算四评”的“四步识别法”,精准识别出贫困组、贫困户和脱贫户,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垫实基础。

所谓一访就是面上遍访、库内必访、重点专访、诉求直访、脱贫回访;二看就是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无读书郎、看家人有没有卧病床。三算就是算收入账、支出账和脱贫账。四评:则是组评、村评、镇审、县备案。

冬天一大早,桑木镇河山村干部刘可和刘彪又出发了,他们爬坡上坎,沿着山路一直前行。很快,就来到了茶垭组刘胜兵家。和往常一样,他们今天的工作依然是走访贫困户,对建档立卡数据库内的农户进行再次识别。刘胜兵家共有4口人,由于近年来妻子生病,孩子读书,加上修房子花了不少钱,一家人借债累累,如今生活还是十分困难。

刘可和刘彪经过仔细询问后,再次将刘胜兵家列为了该村扶贫对象。“我们下来实际上就是,走到老百姓家里,主要是看老百姓的家里收入情况和支出情况,从这两块来认识这个家庭致贫的原因,准确的把它分析清楚,看识别出来是不是贫困人口,好为他们制定措施方案,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刘可讲道。

以前的扶贫工作中,很多地方在识别出贫困对象后,只在镇村一级公示,导致部分群众不满意识别结果。而桑木镇则是由村干部识别出贫困对象后,还要交由所在的村民组评议。

按照2014年的统计,桑木镇共有6000多个贫困人口,并全部进入建档立卡数据库。2015年底,凭借着清晰的识别“标准”和“方法”,一个多月的时间,桑木镇就完成了对这些贫困人口的再识别工作。桑木镇镇长曹延昌介绍,我们全镇镇村干部100多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通过一户一户的走,一组一组的评,评出了398户1233人的贫困人口。

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后,桑木镇及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路子,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上坝村下坝组村民刘延辉,是桑木镇2014年识别出来的贫困户。以前,他家靠着传统种植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家庭收入不高。由于下坝山地多,交通方便,适合养殖业的发展。2015年初,桑木镇党委、政府劝说刘延辉养牛,并给予技术指导、防疫支持、发放种草等。随后,他通过借钱从外地购买了10头肉牛进行饲养,当年底,就已经卖了两头,尝到了养牛的甜头。

桑木镇属三类贫困乡镇,现有6个贫困村,其中一类5个,二类1个。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近年来,如何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是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大难题。桑木镇党委书记刘峰表示,因为精准扶贫,首先是扶志很关键,精准扶贫牵涉到产业注入,如果老百姓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那么我们怎么样帮扶都扶不好,所以我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首先还是解决老百姓的思想问题,让老百姓的思想脱贫,就能够解决行动问题。

正是有了党员干部的引导和发动,有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刘延辉的养牛事业才做得风生水起。站在牛圈里,看着肉牛长势良好,曾经的贫困户刘延辉信心百倍。

那么,如何让贫困群众,都像刘延辉一样走出贫困?

桑木镇经过充分调研,决定依托上级政策,实施“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同时在帮扶内容上,要求各级各部门对所挂帮的村子和群众做到“四帮”。下一步桑木镇还将通过其他方式,通过1+10的政策平台,再通过县里面的十面合围治十穷的方式,让老百姓真真正正的能够到贫困线以上,解决他们的八个有的问题,解决吃穿不愁,住房就医有保障。

习水县桑木镇上坝村下坝组村民刘延辉养殖的肉牛

旅游地产 铺就脱贫路

寨坝镇凭借区域和气候优势,大力引进企业,开发旅游地产,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小镇。在旅游地产的带动下,当地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贫困群众也带来了更多的增收门路。

站在装满水泥的大货车边,寨坝镇友谊村村民封明亮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气,向记者介绍起他的致富路。原来,封明亮早年一直外出务工,月薪不足两千元的微薄收入、四处辗转的颠沛流离,让他的日子苦不堪言。2013年,寨坝镇开始发展旅游地产,封明亮抓住机遇,回乡贷款十多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给工地拉建材,一年多的时间就还了贷款。

封明亮诉说着,现在这些旅游地产来了过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一天我们活儿多得很,忙都忙不过来,收入也还可以。

寨坝镇区域优势明显,离重庆城区只有170公里,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80%,平均海拔1100米,气候凉爽。2013年,当地党委、政府顺势而为,着手打造度假生态旅游区,强力推动度假旅游房地产的建设,以此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共有8个客商在寨坝镇开发,建设高中档房地产小区达到40万平方米。

友谊村共有825户3098人,其中贫困人口144户412人。由于有了旅游地产的进驻,使得这里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由友谊村村民委员会集体出资组建的习水县友谊旅游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主要经营工程分包、物业管理、旅游接待、建材加工、土特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人才技术培训等。

宋仕涛既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也是公司的董事长。他说:“我们公司的收入,主要是这样来分配的,我们有30%用于我们管理人员的报酬,我们的30%用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反哺群众,剩下的40%主要用于公司的发展,继续发展壮大。由于市场火热,如今已带动当地群众就业300多人,2015年预计产值达到100多万元。”

通过旅游地产的兴起,寨坝镇的交通运输、乡村旅馆、农产品消费、种养殖业等都蓬勃兴起。同时,在弹丸之地的小镇上,甚至有了酒吧、洗车行、自行车出租等一大批新兴服务业。同时,寨坝镇充分依托邻近重庆、气候凉爽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每年都有上万人到该镇避暑旅游。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该镇乡村旅馆的兴盛。

友谊村双山组村民杨勇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一直不高。2014年,村里发动杨勇回家开办乡村旅馆。当年底,杨勇借了十多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一底的住房。2015年5月,杨勇的乡村旅馆正式开门营业,很快就迎来了旅游旺季。

“在旺季7、8、9月份的时候,每个月都是爆满的,那段时间每个月是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加上后期的加起来一年共有八万多元,这个收入是相当可观的。”到了年关总结的时候,杨勇发现,开旅馆虽然来钱快,但毕竟结构单一,而家中宽敞的住房显然还有更多用武之地。

面对2016年,杨勇又有了新的打算:寨坝镇现在是旅游发展小镇,游客只会越来越多,下一步他准备把餐饮一起搞起来,旅游餐饮住宿一体化发展,应该说经济效益更好,生意越来越好。

而今,在避暑人群带动下,昔日贫穷落后的寨坝镇,成了习水县乡村旅游的高地。乡村宾馆、农家乐、休闲山庄等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目前寨坝的乡村旅馆包括农家乐,大大小小的总共有200多家,直接带动了1000人左右就业,也为当地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新路。

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实惠远不止如此,游客对农畜产品的需求,还刺激着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2015年,该镇的财政收入从2012年的30万元增加到了2300万元。

寨坝镇党委书记欧勇表示,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借助于江习古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加快度假旅游的开发步伐,让到这里来度假的人群流量更大,真真正正的让这个度假旅游成为我们脱贫攻坚的主抓手、主产业,更大的是实现我们老百姓的脱贫增收致富。

猜你喜欢
私人定制习水牡丹园
中国建筑(三章)
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处秀美花田
中国建筑(三章)
蓟州牡丹园
报喜鸟集团 云翼互联 实现服饰“私人定制”
高校首推教师“私人定制”,是创新还是噱头
贵州习水黄金湾汉代遗址
图解习水扶贫攻坚
牡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