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翠翠 周丰宝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62例疗效观察
杜翠翠 周丰宝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3-03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诊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62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1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通过4个疗程的治疗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2例患者中痊愈38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手段,诸多中药的合用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确切、持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复发率低。
中医;皮肤瘙痒症;辨证治疗;疗效
皮肤瘙痒症与中医文献记载的“痒风”相类似,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由于不断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癣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损害。本病多见于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及患有某些系统性疾病者,老年人多于冬春季发病,青壮年人多于夏季发病[1]。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疹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因本病病因复杂,且有许多不确定的致病因素,导致本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病程长,缠绵难愈。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采用镇静抗过敏疗法,确能在一定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痒感,但难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近年来我科对皮肤瘙痒症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2-03—2013-03我院中医科诊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62例,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0岁;泛发性28例,局限性34例,其中肛周16例,外阴部11例,耳后7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排除严重内脏等导致的原发性皮肤瘙痒,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按不同分型给予相应的中医药方进行治疗。
2.1 血热风燥型(20例)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药物组成:生地30 g、牡丹皮30 g、银柴胡30 g、防风15 g、龙葵30 g、灵芝30 g、荆芥20 g、苦参15 g、当归30 g、白芍30 g、夜交藤30 g、甘草20 g。瘙痒严重者加刺蒺藜30 g、白鲜皮20 g;口渴明显者加芦根30 g、玄参30 g;夜寐差者加炒枣仁20 g、元胡30 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15 g(后下)、桑白皮20 g。
2.2 湿热内蕴型(25例)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药物组成:黄芩30 g、柴胡20 g、秦艽20 g、苦参20 g、白鲜皮30 g、苍术20 g、龙葵30 g、陈皮20 g、土茯苓50 g、茵陈30 g、生地30 g、甘草20 g。脘腹胀满者加枳壳20 g、厚朴20 g、炒白术30 g;瘙痒剧烈者加浮萍草30 g、地肤子30 g;暑湿季节加薏米30 g、藿香20 g(后下)、佩兰20 g;舌质红降,苔厚腻加紫草15 g、黄柏20 g、槐米20 g。
2.3 血虚肝旺型(17例)治宜养血祛风,平肝止痒。药物组成:当归30 g、生地30 g、白芍30 g、玄参30 g、鸡血藤30 g、刺蒺藜30 g、夏枯草20 g、川芎20 g、天麻20 g、钩藤20 g(后下)、荆芥30 g、防风15 g、甘草20 g。顽固性瘙痒者加蝉蜕20 g、僵蚕15 g、皂角刺15 g;心烦失眠舌边尖红者加栀子20 g、黄连15 g、合欢皮30 g。
上述方剂皆水煎口服,1剂/d,3次/d,每次约180 mL,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15 d为1个疗程,连用4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程。
2.4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忌食牛羊肉、螃蟹、油炸烧烤、辛辣等腥荤之品,禁强力搔抓患处皮肤,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平时要适当增减衣服,不宜过冷或过热,避免穿紧身衣裤,贴身要穿纯棉类衣服,化纤类不宜;老年人不要过频洗澡,更不宜用肥皂等碱性强的洗浴用品,一般冬季7~10 d洗浴1次,夏季5~7 d洗浴1次即可,洗浴后应外涂硅霜等润肤滋养霜以保护皮肤;保持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大便通畅,劳逸结合。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学》皮肤瘙痒症疗效标准[2]。治愈:瘙痒及皮肤继发损害抓痕、血痂、皮肤粗糙消失;显效:无明显瘙痒,继发皮损消退80%以上;无效:瘙痒无减轻,继发皮损消退不足20%,治疗期间仍有加重。
治愈40例,显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表1)。
表1 各型疗效比较(n)
皮肤瘙痒症中医文献统称为:“诸痒”、“痒症”、“痒风”等,首次阐明痒的病机,当推《灵枢》。在《灵枢·刺节真邪篇》说:“……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痒的病变部位和成因,一是邪气,二是正虚。瘙痒的治疗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散邪,清里,扶正三类。但其重点还应是扶正,在扶正当中健脾益肾,更为要着[3]。《黄帝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对本病的病因、症状等做了具体描述,如“痒症不一,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不然则是产褥中食动风物致之。……有脾虚身痒,本无疥癣,素非产褥,洁然一身,痒不可任,此乃脾虚所困。经云: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实脾为先。”即把本病的病因归为血虚和脾虚两类,治疗以实脾为先。《外科证治全书》中则命名为“痒风”,如“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并提出“肝家血虚,燥热生风,不可妄投风药”的论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者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合致病。内因多与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关,如:甲状腺机能异常、糖尿病、月经病、肾脏疾患、肝脏疾患等,外因与外来刺激有关,如:气温变化,穿着化纤毛织品,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等,都会促使本病的发生。对于皮肤瘙痒,西医目前仍无特效方法,临床主要以抗组胺H1和H2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及局部UV照射治疗为主[4]。
根据近几年治疗观察,笔者体会,皮肤瘙痒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耐和风、湿、热诸邪,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或过食温燥药物等有关。病机为外侵袭,营卫失调,阴血不足,内热炽盛,灼伤津液,肌肤失去濡养。所以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瘙痒症主要从血热风燥、湿热内蕴、血虚肝旺等这三型来治疗,该疗法主要通过清热凉血、清热祛湿、滋阴养血、平肝祛火、祛风止痒,以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适当加入祛风止痒之品如薄荷、荆芥、防风、苦参、刺蒺藜、蝉蜕、蛇蜕等药,以增强止痒之效[5]。中药辨证治疗实质上就是利用中药材的药理,对皮肤瘙痒问题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从而起到调理作用。相对西医治疗而言,中药更加温和,能根据人体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药材和剂量,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6]。
综上所述,中医药辨证施治的灵活手段,诸多中药的合用治疗皮肤瘙痒症临床疗效确切、持久,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15.
[2]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3]王军.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3例临床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3,35(1):45.
[4]廖万清,朱宇.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6):555-557.
[5]李健,舒昌华,张伯尧.辨证治疗皮肤瘙痒15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2):96.
[6]彭水平.疏风活血汤内服外洗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7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32-33.
2015-06-05)
1005-619X(2016)01-0085-03
10.13517/j.cnki.ccm.2016.01.043
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