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
(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限制了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提升邹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拉近旅游者距离
1、整合旅游信息资源,为旅游者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网站版面要设计合理,围绕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信息集成,实现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即时互动和评价投诉多种功能。
2、完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在市中心和核心乡镇建设综合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
3、完善其他信息媒介,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大旅游”的浓厚氛围。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酒店等旅游者集中区域增设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陈设多种旅游单页或折页信息、旅游宣传图卡、旅游信息册、旅游手册、旅游交通图等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
4、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与网络运营商开展合作,开通手机旅游报,搭建易信、微信服务平台,建设“掌上邹城”;在主要景区、公园、展览馆等区域实现WIFI覆盖,提高旅游者“掌游体验”。
(二)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竞争力
1、打造旅游综合体。邹城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大。在未来的发展方上要以乡村休闲为主题,根据各乡镇的特点,规划出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进一步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形成乡村旅游综合体。
2、打造“五位一体”循环休闲农业旅游。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旅游与农业观光、农事生产、农业科技展览、休闲度假、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集绿色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花卉苗木培育、水产养殖旅游等五位一体的立体循环休闲农业基地。
3、注重细节,打造精品产业链。邹城旅游业的核心项目是修学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设计或规划如“成人礼”活动中的服饰、道具、音乐、场景、程序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考究。同时做好旅游项目衍生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收藏性。
(三)建设交通网络体系,解决交通末端难题
1、完善各县镇及旅游景区的旅游主干道及分支道路,构建“中心城镇——中心城镇”、“中心城镇——景区”,以及“景区——景区”全覆盖立体化交通网络格局,推进城市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和景区的延伸,尤其是向郊区及乡村景区区域的延伸。尽快打通景区之间的“断头路”和星级酒店、住宅区与旅游景区的连接线,解决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2、建设旅游风景道、旅游快速通道、旅游专线、旅游观光巴士等示范项目,提高各县乡景区旅游交通的衔接性以及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实现各景区之间实现无障碍旅游;合理规划旅游道路上的公厕、加油站、维修站、休息区等服务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宜人、宜行、宜游”的旅游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