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彦妤
摘 要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层层叠盖之下,城市的自然形态与人文形态日趋模糊,原有的城市空间在时间变更的格局中亦星移斗转,地域文化则于多样纷繁的符号置入中破碎为零乱的代码,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重拾,越来越受到建筑师乃至政治决策层的重视。苏州湖畔的“私人订制”即是扎根于苏州历史文化传统,通过现代建筑语言与现代材料的重新编码,对“新苏式”做出的探索。
关键词 传统布局 形式转译 园林空间 材料语言
很难清楚界定“私人订制”是个怎样性质的项目。它既有属于高端精品酒店的公共特性,又是具备私人化住所的私密空间;于企业它是会所,于主人它是家;它配备了现代化的一流高端设施,却又似乎是一座完整的古典园林。
1传统布局
“私人订制”选址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北岸一隅,项目初衷是建造一座现代化的私家宅院,根植于地域环境,同时能展现地道传统的苏州园林。与以往小他欲望的个人化目的不同,主人一方面希望建筑师为其打造一座私人的苏式园林大宅,能够为其事业伙伴和朋友们定制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希望建筑回归地域文化本身,大隐于市。此时,小他与大他的欲望不谋而合。现代化设施、大宅格局、庭院空间、酒店式管理等一系列主人印象中的场景在图纸中交叠,最终于独墅湖畔最为安静的一隅中寻到了起点。当设计意图与大他者的欲望达成统一后,场所的记忆和地域文化的剪影也会被重新召唤,大他、小他和建筑师的欲望相互融合。
地块西南角凸往湖心方向形成半岛,优质的沿湖景观为私家独踞。起初,我们欲将此景为设计所用,将建筑呈现出亲水姿态,而主人更着意于以人的行为活动去亲近自然水体,而非将建筑人为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一方面要考虑到主人每日晨练、散步于沿湖开阔的大片绿地;一方面顾及使用者隐私,建筑外部还需作出足够的视线遮挡。将建筑退出岸线,也是建筑师对场所敬畏避让和尊重妥协的体现,与“隐于林”的姿态同根相系。建筑师放弃与外部环境的花哨互动,将设计回归自我,定位于打造一所独具内向空间特色的园林式居所,强调内敛低调,将设计的重心扎根于建筑本身的塑造。
苏州现存的古典园林,均为私家宅邸的游憩之所,园中巧设亭台楼阁,山水佳卉交相辉映。原主人生活的载体,则是与游园虚空间相辅相成而又自成体系的房舍厅堂(建筑院落群)。通常越是官阶高大或富甲一方,越是等级明显,房屋体系的主从流线越分明。因依礼制、采光或通风视线需求,备弄、连廊、天井颇为常见,往往呈现围以高墙、几进几落的深宅大院格局。“私人订制”的功能体系,便是参照这一苏州传统民居大宅的格局而来。在新功能的需求下,布局虽然演变得更为自由,但却依旧保持了传统大型民居的格局特点,这在主轴的排列上尤为明显。传统从进大门,穿门厅、轿厅,越门楼到大厅,而后至上房的平面语言,在全新功能的替换后依旧保持着清晰的骨架。建筑师将门厅、会客、宴会等对外接待功能设置于主轴上,主轴两侧分设主人套房和客房区,公用、辅助功能及廊道空间对主轴两侧庭院空间进行围合而演变为现有的平面构成。虽然不同于传统院落明晰的等级划分,“正落”与“边落”对于流线的梳理却异曲同工。三大块分区功能明确,连接处均设有玄关,亦可理解为开放性空间与私密性空间的“等级划分”。骨架从传统中生长而出,这是文化智慧的一种延续,建筑师的创新与探索欲望在取舍间似乎已埋下伏笔。
2形式转译
建筑的发展之路始终与社会结构和时代需求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建筑形式与材料不断革新的必然性。在与现代功能的对话中,传统的尺度与形式显然无法与其完美匹配。根据定位,建筑师决定制造一种建筑外围护的“两向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不同属性功能的姿态面向性。开放型的功能(如会议室、用餐区等)通过大玻璃直面外边,而私密型空间(如主人房、客厅等)则充分享受内向的庭院空间。连接各功能区的廊道,采用实墙与玻璃组合的形式,灵活转换视线方向,在功能的协调上已打破了传统民居的形式语言。在传统的骨架之上,元素灵活转译,尺度也变成游离在功能与空间中的标码,全新的功能、尺度、空间直接决定了传统民居形式必然瓦解。
在对传统形式进行的转译中,建筑师运用了全新的现代化语言。于主入口空间展示整个建筑界面,简明的体块、水平的压顶,使现代化气息迎面而来。造访者起初只会觉得这是一片现代建筑群,而不会察觉这入口后还掩藏着类似苏州历史传统的院落与园林。在开放性空间的主轴处理上,建筑师将传统的山墙面消解,将坡顶具象成一个符号,被平直的白墙包裹其中,如同多个矩形方盒的累叠。一方面是对内部功能空间的现代化处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现代建筑语言所传达出的强烈意图。而在“边落”的处理上,坡顶又重新出现,这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手法,而是对内部传统空间的需求回归。建筑师突破传统符号,山墙被落地玻璃打破,纵墙面则为玻璃直对外景。下部的落地玻璃与窗帘共同构成了虚实不定性体量,上部以透光云石为高窗与屋顶衔接,似乎有意让屋顶和墙身脱离内外空间随光线渗透而流动。
3园林空间
庭院,可以理解为苏州民居与苏州园林文化精髓的交集之处。
在“私人订制”里,庭院正是维系传统与现代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落身于建筑体量之间,给建筑自身创造了对话语境,成为了空间的介质和内容。建筑本身在强烈的现代语言中踱步向新苏式探索,似乎是在挣脱传统的束缚做出大胆创新的演绎,而实质上庭院一开始便与传统宅院的格局骨架共同浓缩为精神的内核。格局成为建筑回归地域文化、完成内我塑造的整个棋盘,庭院则化为不可或缺的棋子,继而建筑师所展开的精彩对弈表面上是棋局盘盘出新,实质却均立足于棋局最初的规则中。
有意思的是,在“私人订制”中,中国精神并没有被过多转译,而是被建筑师作出大胆的还原重现,与被现代转译的建筑直面对话,这与庄慎秋霞圃旁嘉定博物馆的设计有异曲同工的意味。新与旧(传统)直接地放在一起,两者共存又产生为一个新的体系,两者在直面的对话中凸显表象矛盾,实则同根相生、相互促进。庭院、连廊与亭台,共同再现了传统的园林空间叠山理水、花卉树石、亭廊曲径等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场景,步移景异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传统技术在造景中得到还原并达到顶峰,亭子、花窗等小品均由苏州的吴门匠人依经典打造,香山帮从绵延历史中探出新的枝条,垂挂起精致的古果,这些小景的历史还原与再现似乎成为了建筑师对传统致敬的标志,它们在历史的罅隙中掉落,成为了时间切片上久远的图腾。
4材料语言
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许多建筑师会就地取材,通过材料的地域性格来协助建筑对地域文化的诠释。而“私人订制”中,建筑师显然具有明确的分工意识,有意将布局与庭院作为地域文化传达的介质,浓缩内化,建筑本身则成为新苏氏探索的代码,大胆进行现代化转译。而在将传统现代化转译的创新探索中,现代材料自然成为生长于形式创新表层的陈述元素。大片落地玻璃、采光玻璃顶等一般用于公建类建筑,于住宅类型中鲜有使用,这类材料语言在“私人订制”中的运用强调出建筑的现代感。而为了保留苏州“粉墙黛瓦”的意向,建筑师用现代的金属板进行墙体压顶造型和坡屋顶檐口收边处理,在取代传统材料的同时也获得了简洁的造型线条,如庭院借景的花窗,都由现代的金属材料替代。更有趣味的是,现代材料不仅作为现代风格的符号存在,同时扮演着传达尺度的角色。建筑屋顶采用了意大利进口筒瓦以效仿传统青瓦,而在尺度上顺应建筑新尺度产生了模数的扩大。
5结语
在时间的敲击中,“私人订制”的宿命延伸向何方不得而知,或许它会在被改建或者扩建中得以不断延续,又或者它也终将成为苏州这座城市记忆中的过客,一如曾经的苏州民居在时间的拦截里消逝。但可以断定的是,新苏式的探索会顺着时间的藤蔓生生不息,绵延而去。苏州古城的文化与记忆始终沉淀在这里,从根系下探生新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