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棉
如果那个暑假没有接触非物质文化的项目,或许郑成亮会按照本科期间的规划,成为一名务实的公务员,而不是一个随时需要面对未知风险的创业公司CEO。但对他来说,不管当公务员还是创业,做的都是他当时想做的事,差别其实没那么大。
郑成亮本科就读于西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跨专业考研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来到北京以后,郑成亮在一个清华大学的老乡的邀请下,加入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的项目中,郑成亮主要负责市场与渠道。
当时他觉得很新鲜,每天都可以出去跑,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或许是广东人特有的商业基因,郑成亮很快喜欢上了跑市场,很快熟悉起市场的基本规则,并且和团队一举拿下了海南省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的二等奖。
也是这时候,郑成亮开始考虑公务员以外的职业规划,并且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心思。
本科期间,郑成亮先后参与过重庆市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河北扶贫调研活动,还在区级人民法院做过一年法律援助的志愿者,这些经历让他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考虑到自己身边的很多同学,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却没有用武之地,郑成亮决定把这些闲置的专业资源整合起来,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
说干就干,郑成亮很快召集了几个创业合伙人,开始做用户调研、考虑产品形态,并认真思考项目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因为前期找不到开发团队,郑成亮选择通过外包的形式把网站承包出去。后来考虑到APP的开发成本及研发周期问题,他及时地调整创业思路,选择首先启动产品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的低成本推广形式,充分利用微信的成熟平台以及二维码的普及应用,迅速增加项目的影响群体,规避项目夭折风险。
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郑成亮和团队一起去浙江省义务市参加了2015中国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并斩获冠军,还拿到了5万元的奖金。随后,因为当地政府给予了许多场地、租金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团队顺势注册成立了义乌市听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义乌的小环境其实还不错,在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这是一种低成本地验证项目是否可行的有效方式。”郑成亮说道。不过,因为义务的用户群体集中在中小企业,团队也随之开始对产品做了小范围的调整,致力于服务好义乌市的中小企业。
期间,郑成亮还获得了义乌市领导的重视,副市长王新锋和常委、组织部长徐涵兴也深入义乌市听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对公司的前期工作和发展前景给予高度肯定。
在郑成亮看来,“听讼法律服务”APP项目不仅仅是互联网创业。作为一个免费的法律咨询平台,听讼带有显著的公益法律援助的色彩。郑成亮希望未来有机会,借助听讼的平台和搭建的生态圈,为更多的社会主体尤其是普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如今,听讼已经搭建好以法科学子为主体的平台,旨在整合优质法学院资源,做好在线公益服务。不止于此,听讼还在谋求转型升级,希望集合知名律师、权威学者以及实务经验丰富的公证员、鉴定人等法律资源,进一步完善平台的专家系统,打造一款权威、专业而有温度的法律公益服务产品。
“下一步我们可能会把业务重心转移到深圳这边,去寻找新的可能性。”郑成亮说。
问:在大学哪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规划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答:本科开始的时候,我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公务员,于是考了很多证,包括司考、CPA等,加起来大概有四五个。可能对我来说,考证的意义不只在于可以帮助就业,还在于准备考试的过程,让我有目标、有动力地去系统化学习一些专业知识。
研究生的时候,机缘巧合选择了创业,所以研究生的规划更加偏向于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创业者。其实,到这里,相当于已经推翻了之前的规划。我想说的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可以不断调整的。不管在什么阶段,认真去为你的目标做准备就可以。
问: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社工(社团活动、学生活动)和自己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的?
答:我本科期间确实参加社团比较多,也担任了一些社团的负责人,来到人大后加入了研究生会,后来做到了主席团助理。谈到时间协调,我觉得基本的原则是让生活过得充实,实在压力太大的时候,就会考虑做减法,学会做取舍,把优先级不高的事情放弃掉,这样子压力就会小很多。
问:大学期间最值得一晒的壮举是什么?
答:想来想去,应该还是创业。虽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决定,但是影响很深远。我想以后不管多少年,都会很怀念创业的这段时光,从无到有把一个东西做出来的感觉很棒。为了一个别人无法理解的东西,我们通宵达旦,我们全力以赴,这是一种很愉悦的状态。大学最开心的,就是每次加班完成某个任务后,团队一起吃夜宵的时光,觉得特有成就感。
问:你的爱好有哪些?
答:打球和跑步吧。我从初中开始,基本上每周都会去打球,尤其喜欢看NBA,最喜欢的球星是詹姆斯,因为他是球队的主力队员,具有球场上的绝对掌控力。而且,他不只自己在团队中表现很出色,还会经常给队友创造机会,我觉得这和创业是一样的,不只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要帮助别人去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