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发文称:在全国经济整体下行、各地财政普遍缺钱的情况下,上海财政收入上半年却创造了30.6%的逆天增幅,把兄弟城市甩开好几条街。这个刚刚透露的惊人数据背后,或许揭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残酷真相:金融市场和楼市的火爆,让政府、金融玩家与楼市炒家获益丰厚,但其代价可能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泡沫化。上海财政局公布,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96亿元,同比2015年暴增30.6%。30.6%是什么概念?可以吊打除深圳之外的全国所有城市。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只有7.1%,北京、广州、深圳、的上半年数据还没有公布,但1-5月的增速分别是15.6%、14.4%、32.4%,东北老大辽宁的上半年增速则是-18.6%。也就是说,2016年上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增长都是艰难的,东北、西北地区的甚至是负增长,少数几个热点城市还能保持高增长,但最多也就15%左右,只有上海与深圳两个城市达到30%以上的增长率。考虑到上海的财政收入总量是深圳的两倍还多,却能与后者保持同等的增速,说明上海政府的吸金能力才是真正的全国第一。问题是,上海是怎么做到的?这要从上海的经济结构中找答案。传统印象中,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但工业在今天上海经济的比重只有1/3不到,而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2/3(67.8%),而从财政收入的结构来看,服务业对上海财力的贡献已经超过80%。那么,谁是上海服务业中创税能力最强的行当?金融与房地产!上海市官方曾经公布一个数据,房地产、批发零售、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业这五个行业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就超过60%。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上海经济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传统工业的萎靡不振,一边是金融与房地产的烈火烹油。很明显,上海财政收入的暴增与深圳一样,都是靠金融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交易量来贡献的,而非当地实体经济的贡献。北京、广州、杭州等热点城市因为没有证券交易所,也没有吸引到巨量资金炒作楼市,财政收入的增速自然也不能与沪深媲美了。上海经济的虚拟化更为明显,上海早已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国资本的上海,甚至是全球资本的上海。这座城市火爆的金融与楼市,已经跟当地经济与当地居民没有多大联系,而是整个国家泡沫经济的投影,是中国经济最绚丽也是最不真实的一面。全国的情况与上海有着惊人的巧合,即实体经济萎靡不振、虚拟经济烈火烹油,财富杂志进而给出这样的担忧:金融业的大繁荣,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体现;另一方面,如果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脱钩,那么资金空转引发的经济泡沫化则对一国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就是前车之鉴。上海、深圳两个城市财政收入的暴增,以及楼市的火爆,让政府、金融玩家与楼市炒家获益丰厚,但其代价可能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泡沫化。而率先承担这个代价的却不是泡沫的获益者,而是那些正在被泡沫挤压的小民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