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2016-07-28 17:23周玳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活动

周玳珈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一项。以粤教版《信息技术基础》为例,《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一课结合不同案例,分别从“来源”“价值取向”和“时效性”介绍信息的甄别方法。然而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使用十余年后的今天,许多教学内容的设置显然已滞后于时代需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当前处在一个信息获取、发布及互动都十分迅捷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更丰富的信息、更多元的信息活动,如何运用批判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甄别与选择,是对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挑战。因此,笔者以“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为抓手,引用热门话题、关注时代特点与社会需求、强调技术工具与方法的运用,对这一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设计概况

标题:《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使用教材及章节:《信息技术基础》(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分析与设计思路:为使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及信息活动特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鉴别与评价,笔者选择了曾一度在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及手机网络媒体被“刷爆屏”的典型案例——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素材。通过课前播放并使学生了解其从“引发轰动、点击量破亿”到播出不久遭“封杀”的事实,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冲突,再让学生带着冲突与疑问,分组完成4个不同的分析与操作任务。在任务的设计上既紧抓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及信息活动的鲜明特征,又有针对性地分别突出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让学生逐步从思考、分析与操作中形成新的认知与情感态度。

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效果

1. 知识铺垫

教师首先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即“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并与学生共同列举日常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共同探讨新媒体的特征。

这一环节开宗明义,使学生在学习前期就明确新媒体定义、明确新媒体时代下的常见信息、信息活动及其特征。

2. 案例导入

教师与学生回顾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重温其发布当天获得的网络效应及不久即被封杀的情况,介绍该视频发布后产生的“拥柴派”和“砍柴派”两大意见阵营。提出问题:你会加入其中哪一派?

学生由此产生认知及情感冲突,产生参与后续学习及活动的愿望。

3. 学习活动

教师为学习小组发放任务包(含任务卡、素材包、作业卡、经验卡),小组合作完成材料的观摩与阅读、问题的思辨与实践,并将分析讨论和操作实践的结果填在作业卡中。

任务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从文字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获得必须访问权威来源NASA官网的线索,进而找到碳密度图并下载后进行比对,以验证柴静的观点。

这一过程学生可能需要借助翻译软件理解相关信息,同时还需要完成图片下载等操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引导学生交流寻求信息来源的经验并填写经验卡,如国际新闻可以看CNN、BBC,国内新闻可以看各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历史知识可以查找维基百科,科学信息可以咨询果壳网等权威专家。设计该任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时,从信息源头辨别其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任务二:公婆各有理,谁说服了你

面对同一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并形成持有这些观点或意见的一类群体。这在具备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的新媒体信息活动中尤为常见。在该任务中,学生就“是否学习国际经验”这一争论查找相关的讨论群(博客、微博、论坛或贴吧等),统计其被阅读的次数、被参与讨论的次数,并分析有哪些不同声音,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辩证思考。通过该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取向不同,任何时候都不应被动地听从或消极地参与朋友圈、贴吧或网络舆论群体发布的偏激信息,不轻易为“意见领袖”所“绑架”,而应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甚至实践调查得出客观的结论。

任务三:让信息技术说话

新媒体信息都是以数字化的形态存在的。它们可能是来自信息源的第一手资料,也可能是被加工处理过的二手资料。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信息技术,根据面对的信息内容或特征,获取其原始信息并进行加工与再表达,进而通过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在该任务中,学生通过获取“北京PM2.5来源”的相关数值信息,运用Excel进行图表分析,并将所得图表与材料中的图表进行比较,以验证其准确性。该任务启发了学生在判别数字信息的准确性时,应善于将课堂学习的信息技术工具与方法学以致用。

任务四:新新益善

即时性既是新媒体的特征,又是其一大优势,而信息推送更是目前许多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具备的功能。该任务让学生查找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并关注其发布时间,查找、浏览并推荐能及时推送有关雾霾最新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该任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在获取信息时关注信息的发布时间、更新时间,以及根据信息需求关注具有信息推送功能的媒体。

针对各任务,不同小组分享各自完成的作业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分享鉴别与评价信息的经验,同时完成经验卡。

教学反思

媒介素养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21世纪技能”之一。身处新媒体时代的学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并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与工作。本课例有以下特点。

1. 紧扣课标。四个任务以及对应经验卡的设计实质上分别指向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四个维度: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与时效性。通过相应的问题思辨与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亲历信息鉴别与评价的各个维度。在日常的信息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判别通常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的,因此本课自始至终都围绕一个案例“穹顶之下”,从多方信息、各种渠道、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2. 时代感强。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教学伊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已形成了共识,随后又分别在各个任务中有所体现。如任务三,面对同一信息,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并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形成相应的意见群体,这里新媒体信息的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特征显而易见。在各个任务中出现的是有代表性的多种新媒体形态,如互联网、讨论群、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给学生提供了参与信息活动的真实体验。

3. 实操性强。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对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鉴别与评价,不能仅仅依赖经验判断,而应合理运用相应的技术工具或方法。四个任务中的实践操作活动都涉及了一定的技术工具或方法,如浏览网页、下载源图片、机器翻译、使用Excel制作图表、关注微信公众号等,帮助学生形成善用信息技术辅助来鉴别与评价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