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与产业同构及对策研究

2016-07-28 02:22施美娟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各省市西南地区同构

赵 骅 施美娟

(重庆大学,重庆 400030)



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与产业同构及对策研究

赵骅施美娟

(重庆大学,重庆400030)

〔摘要〕为了解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同构程度,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文章利用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衡量了20个制造业2002~2014年的地区专业化水平,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水平与地区间一体化水平偏低,且13年来无明显提高;各省市存在较严重的产业同构但有缓解趋势;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缺乏。基于分析,提出了加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强化西南地区协同产业定位,加快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地区间专业化地方专业化产业同构一体化克鲁格曼指数区位熵

引言

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包括新古典贸易理论(NCTT)、新贸易理论(NTT)以及新经济地理学(NEG)。纵观国际相关研究,多是基于欧美经验对NTT和NEG的建模与检验[1-5]。由于中国工业统计数据的质量与可得性,2004年前对国内工业地区专业化的研究较少[6],之后才陆续涌现出一批相关研究。范剑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有显著提高[7],又以长三角为对象,发现一体化增强明显促进了地区间的专业化水平[8]。陈晓永基于市场取向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认为京津冀产业同构问题有其内在必然性与合理性[9]。Nicole,Claudia[10]分析了欧盟14个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表明关联产业存在较为显著的产业同构现象。与欧美国家“亲市场”的产业发展路径不同,我国工业地理分布不仅受到地理因素的驱动[11],还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牵制[6],另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政府行为对中国工业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2,13],发现政府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趋势[14],而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通过影响地方政府行为造成了中国工业地理的分散与地区间分工不足[15,16]。学者们形成的大致共识是改革前中国各省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制约了地区专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等促进了中国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对工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趋同已有不少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工业的研究,对区域范畴的研究则以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为主,针对西部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时间跨度上也缺乏对近年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衡量2002~2014年西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解析西南地区的一体化水平及产业同构程度,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研究方法与对象

1.1研究方法

为全面衡量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本文引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方专业化指数,对公式中涉及的指标说明如下:i表示行业,j表示地区,xij表示地区j行业i的就业人数,xj表示地区j的所有工业行业就业人数。

1.1.1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克鲁格曼指数)

Krugman(1991)[1]提出衡量两地产业结构差异的指数计算公式:

(1)

指数取值区间为[0,2],值越大表示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越大,分工水平越高,地区间专业化程度越高。

1.1.2地方专业化指数(区位熵)

区位熵能够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产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计算公式如下:

(2)

若LQ>1,则表示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比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若该产业在该地区所占的份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则可称为该地区的专业化产业,即该产业在该地区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中,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

1.2研究对象

本文所指西南地区实为云贵川渝4省市,西藏由于数据严重缺失,故将其排除在外。鉴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于2002年、2011年进行了修订,本文选取了分类体系基本不变且较典型的两位数20个分产业(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表1 制造业两位数20个分产业分类标准

2计算结果与分析

2.1地区间专业化指数

由公式(1)所得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如表2所示。观察发现13年间总体均值均低于0.5,而有研究表明美国早期(1860~1967年)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已达0.57以上,2001年中国的平均专业化水平也已达到0.455[7],故从绝对值来看,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普遍偏小,可判断其专业化水平偏低,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中地区间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的关系,反过来说明西南地区一体化水平较低。从总体均值变化趋势(图1)看,指数值在0.40~0.49间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说明西南地区一体化水平略有提高,但不显著。

图1 西南地区克鲁格曼指数总体均值变化趋势

进一步深入到各省市层面来看(表2),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发展有明显差异。重庆的平均专业化水平总体上显著高于其他3省,说明重庆经济相对发达,拥有发展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与条件,制造业水平领先其他省市;而重庆与云南的产业结构差异最大,考虑到云南是资源大省,在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上有先天优势,就不难理解上述现象。贵州的平均专业化水平总体上最低,和云南的产业结构差异最小,与二省拥有的资源禀赋最为相似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重庆与四川的产业结构差异,就重庆而言,其与四川的产业结构差异最低,说明地理上位置靠近、空间距离较短的区域之间产业同构性较强[8],但二者的产业结构差异并非最低,又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互补性,这也为成渝经济区形成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

表2 2002~2014年云贵川渝四省市间Krugman指数及总体均值

注:(1)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3年更名为《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经整理计算而得。(2)各省市均值是根据它与其余省市的专业化指数通过算术平均计算而得,总体均值是通过算术平均各省市的专业化均值而得。

2.2地方专业化指数

统计各省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图2a~2d,限于篇幅,未列出区位熵和集中率计算表)可知,4省市共有33个优势产业,除去交集产业,实际只有15个不同的优势产业。四地共有的优势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地共有的优势产业有饮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地共有的行业有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综合考虑集中率,则重庆的专业化产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但后者从2003年起低于3%;四川除交通设备运输制造业在2008年后区位熵低于1外,其余7个产业都可称为专业化产业;贵州为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后者在2005年后集中率低于平均水平;云南有烟草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制品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烟草制品业的优势尤为突出。

图2 4省市具有优势的产业区位熵

由上分析可知只有5个优势产业是4省市互不相同的,占所有优势产业的33.33%,而66.67%的产业是共有的优势,在共有的优势产业中,四地共有的有3个,三地共有的有4个,两地共有的有3个,可见西南地区的产业同构较高。从各省市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来看,川渝确实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而云贵的资源禀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也验证了对克鲁格曼指数的分析结果。另一发现是西南地区的优势产业或专业化产业主要体现在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除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外,缺乏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

已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相似的产业政策是导致省际产业同构的直接原因,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参照,是诱使各地产业政策高度相似的深层原因[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各地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政策导向产业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本文整理了被列入国家政府及4省市政府“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导向产业(表3),并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计算了国家政府和各省级政府产业政策的相似度(表4)。

表3 中央和4省市五年规划的政策导向产业统计表

续  表

表4 4省市五年规划与国家五年规划政策导向产业的Jaccard相似系数

观察表3,联系各省市具有区位优势的行业(图2a~2d),可发现各省市的政策导向产业分别包含了各地的区位优势产业,正如有研究表明各级政府对本地的优势产业具有相对完备的信息,从而对这些能够快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给予政策扶持[17]。特别是具有突出优势的产业,如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四川的饮料制造业,贵州的饮料制造业和云南的烟草制品业,作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各省市的五年规划中都予以大力支持。对比国家和各省市的政策导向产业,发现在国家五年规划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指引下,4省市政府也纷纷将它们列为政策导向产业,而区位熵的计算结果表明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在部分省市具有优势外,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未在西南地区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中央舞剑,地方跟风”模式使各省市不顾自身条件去迎合国家以获取政策支持,但因地方自身条件所限,难以发展壮大。而4省市列出的有异于国家五年规划的具有区位优势的政策导向行业则是地方政府出于政治激励主动选择的结果,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会综合考虑本地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

从地方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相似系数来看,4省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似程度比“十一五”规划均有所提高,进一步说明确实存在羊群跟随行为。4省市的相似系数表明各省的产业政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反映出的两地之间的产业同构性与克鲁格曼指数的分析结果一致,丰富了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可能比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更容易发生产业同构现象的研究[18]。从横向比较来看,除四川-贵州外,其它省市间“十二五”的相似系数均低于“十一五”,也就是说,总体上4省市间的产业政策相似度有所降低,这与克鲁格曼指数总体均值反映出的西南地区间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也是一致的。

以上分析表明产业政策确实能用来解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地方政府以国家政策为蓝本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各自产业政策,一方面作出并不符合本地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另一方面由于西南地区各省之间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使产业政策的相似性高,造成产业结构趋同。

3对策与结论

3.1发展对策

地区专业化能够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比较优势,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已有研究表明地区专业化与市场一体化随经济的发展呈倒U型曲线[1],而本文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尚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且上升速度缓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性市场的形成是产业区域分工深化的内在基础,而各种形式的地方市场分割(如行政区经济)是限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重要原因[16],因此,西南地区应加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按区域产业分工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来定位和发展区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目前,成渝经济区的成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它来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而在区域产业合作中涉及产业经济利益的分配,需要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与之相适应,从而实现产业空间分布的优化,因此健全西南地区经济协调机制特别是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是深化西南地区产业合作的保障。此外,有研究表明对外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地区专业化水平越高[20],成渝经济区应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发展成为内陆直接对外开放的高地,而云贵地区则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带来的机遇,提高沿边开放水平,在促进西南地区一体化的同时,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地区专业化。

关于西南地区存在的产业同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分析的对象是中观层面的二位数产业,随着产业的细分,产业同构程度会降低,而微观层面的产业同构(更确切地说是产品同构)才是阻碍地区专业化的原因,换句话说,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其实并不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对产业结构趋同研究的日渐丰富,有研究表明区域间的产业同构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产业同构的原因很多,其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有合意性(符合专业化部门的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倾向)与非合意性(与区域专业化分工相背离的倾向)之分[21]。

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等原因,资源禀赋相似,发展水平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内在必然性。长三角、珠三角的实践经验表明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趋同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和形成区域性市场,由此产生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是合意性的[21]。因此,基于这个意义上的产业趋同不仅不是问题,而且应强化西南地区整体发展的思路,在各省市间采取更为协调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趋同”的产业定位,引导产业发展的水平分工。鉴于西南地区自然禀赋特点,优势行业集中在资源密集型行业,且处于产业链下游,西南地区首先要促进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工业,引导产业向中游产业链延伸。

由于行政力量造成的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带来地方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非合意性的产业结构趋同[21],但本文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虽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根本机制,但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有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因势利导作用,正确的产业政策对地方产业的发展有积极影响[22]。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各省市高度相似的产业政策是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原因,制约了地方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但基于相似资源比较优势下的各产业必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研究也表明西南地区各省市产业政策相似性有所降低,说明各省市已意识到产业政策的更加专业化,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政策重点不仅要放在引导产业的发展上,更应放在引导产品开发上,追求产业结构趋同下的产品差异化。对具有优势的烟草制品业、饮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不仅要进行重点政策扶持,而且要鼓励产品创新。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对其高收益预期下,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激励和积极性,但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和产业技术水平所限,并不是所有地区在同一发展阶段都适合培育与发展所有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南地区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羊群跟随型的产业定位和选择通常是在地方利益驱使下,未能充分遵循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非合意性产业结构趋同,因此西南地区需遵循区域生产力布局,依托区域资源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定位符合自身发展条件和要求的产业类型。从产业上看,可以现有资源密集型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分工深化或产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和高技术含量,选择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模式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地区来看,现阶段的成渝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其优先发展。

3.2结论

本文通过计算2002~2014年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方专业化指数,发现西南地区间专业化水平较低,地区间一体化水平偏低,且13年来没有明显提高;各省市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有缓解趋势,地区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产业政策相似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西南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和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较缺乏。基于上述分析,从提高地区专业化角度提出了加快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市场化区域经济转变,建立健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的发展对策,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上,本文认为西南地区微观层面的产业同构并不严重,且因资源禀赋性和发展水平相近引起的产业结构趋同有其内在必然性,对此西南地区应强化整体发展的思路,协同产业定位,我们需关注的应是产业结构趋同下的产品差异化,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不仅要进行优势产业的扶持,更应引导产品的开发。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则要量力而行,通过实现传统主导优势产业裂变或内涵式转型升级发展合适的新兴产业,提高西南地区专业化,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

参考文献

[1]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M].The MIT Press,1992:156

[2]Kim,S.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The Trends in U.S.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1860-1987[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4):881~908

[3]Ellison G,Glaeser 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4]Edmark,K.,H.Agren.Identifying Strategic Interactions in Swedish Local Income Tax Polic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63(3):849~857

[5]Holly,S.,M.H.Pesaran,and T.Yamagata.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usion of House Prices in the UK[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1,69(1):2~23

[6]Young,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7]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6):39~51,204~205

[8]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96

[9]陈晓永,张会平.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改革与战略,2012,(6):98~100

[10]Nicole Palan,Claudia Schmiedeberg.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European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0,(21):85~100

[11]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12]Xu,Chenggang.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1,49(4):1076~1151

[13]Eichengreen,B.,D.Park,K.Shin.When Fast Growing Economies Slow Down:Internation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sian Economic Papers,2012,11(1):42~87

[14]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6):123~131,150

[15]贺灿飞,朱彦刚,朱晟君.产业特性、区域特征与中国制造业省区集聚[J].地理学报,2010,(10):1218~1228

[16]吴意云,朱希伟.中国为何过早进入再分散:产业政策与经济地理[J].世界经济,2015,(2):140~166

[17]宋凌云,王贤彬.重点产业政策、资源重置与产业生产率[J].管理世界,2013,(12):63~77

[18]张晔,刘志彪.产业趋同:地方官员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5,(6):63~68

[19]陈景新,王云峰.我国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的时空演变:1980~2011——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10):144~154

[20]孙晓华,郭玉娇,周玲玲.经济一体化、地方保护主义与地区专业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3~10,158

[21]李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制度性诱因与策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1):63~68

[22]黄亮雄,王贤彬,刘淑琳,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横向省际竞争和纵向地方跟进[J].中国工业经济,2015,(8):82~97

(责任编辑:王平)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赵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企业集群。施美娟,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7.006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under the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Isomorphism

Zhao HuaShi Meijuan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rasp the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isomorphism of manufacturing in Southwest China,improving market integration,this paper uses Krugman Index and location quotient to measure the specialization of 20 manufacturing during 2002-2014,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s low,and ha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during 13 years.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isomorphism between provinces is a bit serious,but there is a relieve trend.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Southwest China are mainly resource-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but lack high-tech industries.Based on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follows.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dministrative economy to market-oriented economy.Establish and improve benefit sharing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 reg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industry cooperative in Southwest China.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and heavy industries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s.Achieve the fission or connot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eading industries.

〔Key words〕inter-regional specialization;local specialization;industrial isomorphism;integration;krugman index;location quotient

猜你喜欢
各省市西南地区同构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高等代数教学中关于同构的注记
2019年各省市诗词学(协)会换届情况
各省市重点工程科学有序复工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