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洁(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厦门高龄化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樊 洁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0)
摘 要:高龄化已是世界现象,文章以厦门鼓浪屿为例,分析了鼓浪屿高龄社区的现状;论述了高龄者机能的老化以及对外部空间的需求;针对鼓浪屿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性,对其社区外部空间提出新的设计方法,以满足不同阶段高龄者在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动,从而促成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让社区成为具有活力的老年社区。
关键词:高龄者;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世界现象[1]。但厦门市因不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差异较大,思明区较为传统的城区是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结构;而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杏林、海沧、集美区则表现为成年型人口类型。大部分年轻人居住生活地较集中于新市区,旧城区人口年龄老化程度较高。因此,厦门社区景观高龄化设计应该具体考察区域的可需性,针对性进行设计。
Neugarten(1961)研究提出:65岁以上日常生活最主要活动项目以“与朋友聚会聊天”最多,其次为“从事休闲娱乐活动”,说明高龄者偏好与人交流并注重自我身体的健康。社区户外公共空间中若居民使用公共空间的时间增加,其往来家庭数量也明显增加,公共空间是高龄者发展人际互动重要的场所,由此可见欲强化高龄者的人际互动关系与扩展其生活领域,应在社区内多提供适合高龄者使用公共空间及设施,以便促进扩展高龄者的生活领域,维持与近邻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早期鼓浪屿作为一个岛屿是渔民捕鱼、晒网的落脚点,并逐步演化成为暂居地。1840年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鼓浪屿大兴土木。2003年鼓浪屿撤区并入思明区,产业工人、区政府的撤离使鼓浪屿人口再次减少,社区脉络再度受创。现今鼓浪屿区常住总人口仅1.96万人,在不到两万的人口中,老年人口占了11.96%,但鼓浪屿早期的规划已跟不上现今的发展,社区属于鼓浪屿风景观光区的一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有别于普通社区空间,具有复合性的空间特质。因此,现有社区对老年景观空间的需求与迅速发展的鼓浪屿景区矛盾日渐突出。如何改善鼓浪屿旧城区老年人生活外部环境,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成为应该关注的问题。
3.1对自然形成聚会公共空间的改造
鼓浪屿其地理特殊性使得岛上居民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社区空间,人与人交流空间有限,加上游客的大量涌入,岛上居民的在地意识与生活受到影响,高龄者为了回避游客的喧嚣往往留居家中,或就近寻找开敞空间例如大树、街角等参与聚会活动。这些小型空间通常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而自发形成,但它们成为岛上最为生活化最具人情味的空间,应在规划中保留并适当扩大改建,增设休息或运动设施以完善增加现有空间可参与的活动。
3.2社区院落空间的更新与利用
鼓浪屿社区空间主要以老民居别墅建筑为主,院落式的旧居大多为两三层高,往往集中于街道两侧,这种住宅模式降低了高龄者邻里间可能互动互助的机会与功能,居住者多数在自居庭院活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仅局限在街道,因此街道兼具道路与交流活动的双重性质。但鉴于鼓浪屿景区的特殊性,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的使用提供给了游客,就更加局限了当地高龄居民的活动空间。高龄者其行动力虽降低,但他们仍有社交的意愿。由表1得知不同阶段的高龄者其行走速度有很大差别。行动便利的高龄者在社区开放空间中活动通常以散步聊天为主,此类型的使用者最多,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比例也相应较高。使用辅助工具高龄者行走较缓慢,其动线较固定,比较常一个人活动,使用公共空间频率少于第一类型者。需照护者协助的高龄者通常会在阴影处相聚聊天,偶尔会起来活动,其行动路线会与第二类型者相似,较为固定。因此,以老年人一日健康步行距离 1公里为基础,在社区相距500m距离可规划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供高龄者活动休憩与交往;针对残障高龄者可在每隔10~20m设置休憩座椅;每隔100m设置小型开敞空间以便于行动范围较小的高龄者活动。
表1 健康步行相关数据
也可结合利用鼓浪屿建筑院落群设计开放空间组,社区民居院落之间改造成院落共享空间,为高龄居民交流交往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兼具可及性、邻里性与休憩功能,除了实质休闲活动的空间外更具有社会交流的双重性质,可供给不同需求高龄者参与社交的活动[2]。
3.3植被对社区公共空间微气候的调节
高龄者对温度十分敏感,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老人的出行。户外植被在不同季节与水体、空间的温度差异有所不同,植被上部冠层和冠层密度对局部温度调节有着重要影响,较之其他空间,密林在各个季节温度均为最低。根据微气候的研究,广场空间一年中四季温度为最高,增加草地、水体皆无显著差异。水体的降温作用在更大范围空间内体现,在小尺度影响上反而不如上部有冠层的密林或疏林。因此,鼓浪屿公共空间建议保留高大乔木与灌木,相应增加中型乔木的种植,使得植物在6~10月厦门酷暑的季节能适当调节小区的微气候,以便于在夏季也可以满足高龄者外出活动的需求。
3.4社区公共空间照明的改善设计
鼓浪屿实地考察可发现社区老人其出行活动会受到物理因素比如天气、阳光照射、夜间照明等会影响。厦门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十月到五月日照时间短,下午五时左右便日落,期间平日晚间的活动因日落时间的提前而缩短或取消。加上鼓浪屿地形多属于坡地,道路随之起伏,部分较陡道路在夜间行走会出现到达制高点之前的视线盲点,因此夜间照明与标识设施的改善尤其重要,可增设夜间低矮灯具照明,以满足高龄者夜行引导与照明两种功能。
高龄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需要结合不同城市区域地形以及建筑环境,从不同阶段高龄者的需求入手,打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类型从而提高社区的认同感,满足高龄者在户外公共空间的活动,促成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让社区成为具有活力老年社区空间。
参考文献:
[1]程勤.厦门市厦港旧城社区公共空间研究[M].厦门: 华侨大学.2014.
[2]林振福.城镇型风景区的社区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10(10): 55
(责任编辑:黄 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34
文章编号:1672–7304(2016)01–0072–02
作者简介:樊洁(1981-),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空间设计。
Xiamen aging research community public space design
FAN Ji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lderly community in Gulangyu of Xiamen city is analyzed as an example. A new design method of the elderly community is presented to meet different kinds of old people's outer space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Elder;Community outer space;Renew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