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二:缓控释肥研发、推广还需精耕细作

2016-07-28 03:59陈宏坤,徐秋明,王旭
中国农资 2016年21期
关键词:精耕细作同播种肥

访谈二:缓控释肥研发、推广还需精耕细作

我国缓控释肥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产品一应俱全,但在某些技术和稳定性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相关科研院所专家认为,缓控释肥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尤其在研发、推广应用方面还需要精耕细作。

主持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访谈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秋明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山东农科院研究员杨力山东滕州种植大户代表李之锁

主持人:我国缓控释肥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成绩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徐秋明:我国的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非常快,而且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国最大的贡献在于把它从贵族的肥料变成平民化,把缓控释肥产品用在大田作物,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做到的。但是我们可能在某些关键技术或者质量稳定上还有一些差距,这可能也是制约了这一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障碍。

实际上,我国缓控释肥产品种类已经很全,国外有的我们都率先研发。但是在产品的精细化上我们不如发达国家。所以有些在应用上就受到了限制。比如说到种肥同播,我们在小麦、玉米上的种肥同播推广的都非常好,但我们在水田上能不能做到种肥同播,日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有创新意识,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主持人:包括缓控释肥在内的新型肥料,这些年取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市场不规范,以假充好等现象比较突出,整个行业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一问题?

王旭:我们的新型肥料,一般的非技术人员缺少专业精神,存在炒概念的情况。我认为现在还是需要呼吁各方,从企业角度、从种植业的角度、种植大户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对我国法规能够有一个积极的推进。要想在一些基本的层面建立法规,得有一些社会,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的一个基础,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法规。现在没有形成法规,受现有的大经济、政治、政策的运行环境影响,各个方面尚未成熟,我们应该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去推进肥料的立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有一个干净、清洁、有序的环境。

怎样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是新型肥料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肥料行业应该和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只有农民富裕了,农业产业发展了,我们肥料行业就会持续发展。

主持人:多年缓控释肥在大田推广应用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做法、经验和成效?

杨力:2004年缓控释肥在实验室做出来以后,我们首先在山东粮食作物和玉米上做了两年的实验表明,包膜尿素、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增产15%以上。2005年随着技术进入大的产业化,行业专家们,在全国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种植区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试验作物超过30多种。经过10年多的研究,形成很完整的一套技术规程。

缓控释肥的效果这些年得到农民朋友、农业推广部门以及经销商的认可,国家也列入了主推技术,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进行田间技术的研究,再好的肥料应用不对路,不注重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很可能制约产业发展。我相信今天缓控释肥站在新的起点,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取得更快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缓控释肥的出现,给基层经销商带来哪些改变?

李之锁:我是一个经销商,十年前我经营农资,卖的品牌是单一含量的尿素。通过接触缓控释肥,也认识了金正大这个品牌,由于了解到缓控释肥技术先进,我就开始进行示范田试验,通过示范田的试验结果看,缓控释肥不仅好用而且增产,在推广过程中农民就逐步接受了。现在已经经营10年了,一开始,农民也不是很放心使用,经常上门找,我也耐心地给农民讲解,在收获期农民看到产量增加了,而且节省了劳动力,切实看到了缓控释肥肥效非常好,周边农民都比较认可,这样才一步步在玉米、小麦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从种肥同播技术推广到带领老百姓一起发展,我的事业也做大做强了。

猜你喜欢
精耕细作同播种肥
种肥施用关键技术与原则
种肥施用关键技术与原则
跌破4元/斤亩利润仍超2000元,这位草鱼养殖达人是怎样精耕细作的?
山东省农科院小麦种肥同播技术节肥效果明显
小麦高产不可忽视种肥
掀起种植方式变革
——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扎根山东滕州
良种良法结合 加码推广种肥同播
汽车后市场急需“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的荷兰航天
心连心种肥同播 让种小麦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