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华
[摘要]高考“瓶颈期”状态直接影响考前复习效果,关系到高考的最终成败,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成为考生急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考复习瓶颈期应对策略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98
高三经过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和强化训练后,不少学生在心理上出现饱和,在学习中出现疲惫、效率下降、情绪低落等现象,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复习“瓶颈期”。由于这个阶段的状态直接影响整个考前复习的效果,关系到高考的最终成败,所以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成为考生急于解决的问题。
一、“瓶颈期”的自我诊断及意义
一般在高考前的四、五月份,特别是在第二轮的强化训练过程中,考生在考前复习时遇到以下情况,可视为遭遇高考“瓶颈期”:成绩提升不明显,甚至有滑坡现象;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感到灰心甚至恐惧,对前途丧失信心;考前焦虑、头痛、失眠,害怕考试,神志情绪失控;一到考试大脑就短路,平常明明会做的题,到了考场偏偏答不上来;审题不慎、掉以轻心,题目会做却总是失分;答题缺乏思路,答题不规范、步骤不清晰,成绩不理想;复习不到位,抓不住重点,踩不到实处,努力一场却是无用功;总觉得自己基础不牢、知识不成体系,知识盲点多,记不住、记不牢,做题错误率高。
以上情况视考生个体差异而表现得不尽相同,种类有多有少,程度或轻或重。“瓶颈期”的自我诊断有利于正确了解考生目前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及时制定应对措施,调整应考状态,避免盲目悲观失望,迅速走出复习低谷,提高复习效率。
二、“瓶颈期”的影响因素
当进行第一轮复习时,着眼点在课本,夯实“双基”方面,以讲代练的复习方式能使学生很快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主要规律,找到解题的一些“窍门”。在这一阶段,学生进步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学生成绩提高也很显著。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后,随着复习的深入,教师的着眼点由重视双基转变为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尽管每天学习和训练都很用心,但是随着精力的消耗,在生理上可能出现疲劳;心理上可能出现学习热情减退、学习意志力和坚韧性不够;特别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基础知识薄弱环节会逐渐暴露,“读死书、死读书”的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瓶颈期”。
另外,天气状况也是“瓶颈期”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四、五月份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人体却会因季节交替造成大脑供血量不足,从而产生身体疲乏、昏昏欲睡的现象,俗称“春困”。 “春困”会在生理上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心理上则容易催生焦虑、悲观的情绪。
三、“瓶颈期”的应对策略
1.心理疏导是前提
当学生遭遇“瓶颈期”时,教师要注意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一般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正确认识目前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目前的状态所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题效率低下,甚至有摔书、拍桌、皱眉等焦虑不安的表现。这时候教师要适时找学生谈心,当好倾听者和疏导者的角色,帮学生及时调整状态,走出低谷。
心理疏导的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目前面临的困难,避免灰心失望、焦虑不安心理的产生,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使其勇敢地面对困难、剖析困难,找到“钥匙”,迎头赶上;又要让学生舒缓压力,放下包袱,轻松上阵。
2.身体锻炼是基础
学生“高考瓶颈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身体的疲劳导致精神状态不振,学习状态低迷,所以,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度过“瓶颈期”的基础。身体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清晨加强跑操;课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多呼吸新鲜空气、多和同学交谈;开展小范围的群体活动,比如踢毽球、引体向上等;课外活动则可以举行班级间的竞赛,比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等。
身体锻炼的目的一方面是调整身体状态,为最后的高考冲刺作准备;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压抑紧张的心理和低迷的情绪找到宣泄的突破口,同时也能为高考的成功起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的作用。
3.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是关键
对于教师而言,后期复习如果用传统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大胆尝试改变教法。比如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课堂气氛沉闷时,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找出某专题或某单元归纳性的知识点,然后小组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讲解该知识点一般的答题技巧或方法,同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其他组成员则可以对该小组所讲的内容进行评判,再选择另一知识点讲解。这样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容易让学生在互动中找到知识的盲点,有效突破,增强自信。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教会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考试,答好题,得高分,这也是突破“瓶颈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