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作业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16-07-27 15:08顾春燕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考纲认知结构误区

顾春燕

[摘要]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着重熟练轻质量等问题,造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等都有关系。改变这种情况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努力。

[关键词]语文作业误区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30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布置作业,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存在哪些问题,又可以检测自己教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作业是一面镜子,既照亮了学生,又照亮了教师。

然而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及观察,发现在处理作业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

一、作业的误区

误区一:作业的单一性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作业就是教师布置几道题,学生去完成,而最简单有效的检查途径就是通过书面作业的方式,然后集中批改。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支配下,教师的作业方式几乎千篇一律,如抄写生词三遍,完成练习卷一张……这种作业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书面表达,机械反复,单一而缺乏变化。作业的单一性集中表现为:布置方式单一,以书面表达为主;检测方式单一,教师批改完作业本就算结束。这种简单划一的作业方式强调动手,不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的积极性,大量的无意义的重复劳动,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苦海无边的感觉,成为做题目的机器,从而扼杀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误区二:作业的过分统一性

下面是某位教师在假期前布置给学生的语文作业:

(1)完成《过好暑假》。

(2)参观一处名胜古迹,并写游记一篇。

(3)进行一项社会调查,并做好调查报告。

(4)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对于这样一份作业,初看比较合理,既督促学生不忘课业,又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但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样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去游玩名胜古迹,而不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社会调查而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这样的作业是否失去了现实的可行性?而学生为了完成这样的作业,为了不挨教师的批评,只能这样做:没去游玩过的就胡编乱造;没去搞过社会调查的,就“参考参考”,随便在哪一本书上抄一篇交给教师应付了事。出现这种糟糕的情况,根源在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过分强调统一,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非但达不到初衷,反而助长了学生不实事求是的坏风气。

误区三:重数量,轻效益

总体上说,尽管我们对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有了新的认识,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实际上,由于考试制度改革力度不大,中高考依然是指导各种教育的指挥棒,“一卷定终身”“分数论英雄”的状况并没有彻底改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大肆的简单记忆机械重复,不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单纯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做法仍然大行其道。表现在作业上,就是作业的繁冗低效。成套的习题精选,名目繁多的各种题库,不加选择地布置给学生做,学生简直成了作业机器。不少教师把这一招当做屡试不爽的法宝(客观上,这几乎成了考核一个教师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的标尺)。某些时候,靠这种大海捞针、一网打尽似的做法,或许在中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但这是一种粗放型的作业方式,一杆畸形的标尺,与中高考“重能力”改革精神背道而驰。近年来,苏州市中考的各门试卷明显增加了主观题的比例,要求学生表明自己观点的题目越来越多,学生的观点是自己动脑想出来的,而不是机械重复做出来的。

误区四:重结果,轻过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传统谚语道出了任何事物成功的艰辛,道出了追求胜利过程的不易。有些时候过程更为精彩。为了便于叙述,先举一例,某科目的试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假如你看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在肆意践踏公园的草坪,你该怎么办?答案是:(1)装作视而不见。(2)勇敢上前阻止。(3)报告老师或警察。出题者的标准答案是(3)。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或许还有其他选择,无论是视而不见,还是采取勇敢阻止行为,都反映了学生真实思考过后的选择。尽管视而不见的态度不可取,但在条件允许下,勇敢阻止也未尝不可。作业重结果轻过程,还表现在批改中只看最后的结论而不仔细揣摩学生的推理过程。结论错误则全题皆错,一些有创意的见解往往在不经意间被扼杀。所以从考查学生能力角度,笔者认为学生思考过程闪烁着更多的智慧火花,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让学生思绪自由纷飞,更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造成作业误区的原因

1.观念的落后与应试教育的现实是根本原因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明确了教师的三重任务。然而,我们的教育观念陈旧甚至退化,教育目标缺失,忽视了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把学生当做知识的接受器;忽视了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而简单的授之以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而把他们当做千篇一律的加工对象,大肆宣扬高分就是高能,把分数和能力简单的等同。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指引下,出现了作业中的种种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应试教育围着考试转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不争事实,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则不教,也是造成作业误区的重要原因。分数决定一切,它成了学生和教师的命根,成了教师晋级升职的重要依据,如此重要,当然会引起众人梦寐求之。为了分数,一类题目反复要做几十遍,也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2.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和乏力是造成作业误区的直接原因

据报载,美国一所著名的高校拒收了几十名各地高考状元,而一名成绩平平的女生,因成功向一位企业家推销饼干而被该校录取。这件事值得我们深思,在评价学生问题上,到底该坚持怎样的标准。我们过分看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尽管这种知识水平很可能是答题水平。似乎除了这样,就没有其他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与差,而与答题水平直接挂钩的则是作业。

3.对学生学情分析的忽视和教师责任心的缺失是造成作业问题的客观原因

作业的过分统一是建立在教师把学生看做是发展程度一致的统一体的基础上的;作业的单一性则仅仅强调学生书写能力;重数量,轻效益,重结果,轻过程,可以使教师牢牢控制学生,又能轻松判断答案。这些都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忽视,对教育规律的淡漠,其实质是责任心的缺失,不利于人的培养。

三、实行两大转变,减轻作业负担

我们倡导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笔者认为,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此,必须实行两大转变。

1.教育观念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真正发挥教师既传道授业,又解惑,而且育人的功能。

学校和社会莫再把分数看做是衡量教师、学生的标准,不拘一格育人才,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日的到来指日可待,生动多样的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也指日可待。

2.作业形式的转变

改单一性为多样性,既可以动笔写,又可以用眼看,还可以动手做,用脑思,这些都可以成为作业的形式。

改统一性为自主性,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可以是书面表达,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可以全班统一,又可以个别布置;即使是同一道题目,也要充分发掘学生潜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求唯一。

(责任编辑陈剑平)激活了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运用这些系统化的知识就可以分析《侯银匠》中侯银匠这个人物了。譬如第四题让我们探究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的理由。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分析侯银匠和侯菊之间平凡的生活,在朴实的生活中,体会侯菊形象塑造对于侯银匠的作用。侯菊身上的优秀品质来自父亲,侯菊的出嫁,必然让侯银匠这个鳏夫除了体会到嫁女儿的甘甜,也将品尝作为鳏夫的更多的人生况味。写侯菊是为了烘托侯银匠,写侯银匠是为了看到大社会,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人性。

在阅读前,激活学生零散的文学知识认识结构,不仅克服了学生的阅读恐惧心理,便于学生轻松解题,还能够对一些名人大家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激活原有的解题技巧认知结构——规范化

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高三学生有了一定的习题量,也掌握了各种解题方法,但是在解题时还会出现思考不全面,答题不规范的现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激活学生原有的解题认知结构,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能够规范答题。

下面是两堂实验习题课:甲、乙两班是平行的高三文科班,甲班在做题前,未曾激活解题技巧认知结构,直接做一份关于文学类文本情节作用的专项复习练习。乙班在做题之前,师生讨论总结文学类文本情节作用: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给读者感受的作用。思路清楚之后总结此类题型的答题模版:①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②表现……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有利于表现……的主题。讨论归纳结束后,学生独立完成同样的试卷,得分情况如下:

得分考题班级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2题(4分)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1题(4分)2015年无锡高三期末卷《凤凰眼》第12题(4分)甲班2.322.182.57乙班2.762.653.12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采用了“苏格拉底式对话”方式,让学生一方面和自己原有的解题技巧对话,激活自身的解题技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汲取他人的解题技巧,从而形成全面规范答题的新知识认知结构,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答题更规范。

三、激活抽象的考纲认知结构——形象化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明确指出:现代文本阅读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探究能力。为了考查这些能力,出题者在不同的能力要求下,形成各类考点,演绎各种题型。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会不断地提及这些考查角度,但事实上,学生对这些考查角度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抽象理解的层面上。如何将考纲落实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考纲认知结构,可以使抽象考纲形象化。

第一步,可以让学生结合《考试说明》,分析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的考查点以及考查样式。《“这是你的战争!”》的第一题“文中第三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和第二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分别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及细节描写的作用,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运用的题型,都可以归属于作用题。第三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慰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的形象和对话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就是《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学生在欣赏作品形象的基础上,赏析作品内涵,从而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第四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考查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挖掘作品的意蕴。通过第一步的分析,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的考纲认知结构,在鉴赏《“这是你的战争!”》时,初步调动考纲内容,完成第一次考纲与考题的衔接工作,使抽象考纲初次形象化。

第二步,在分析《“这是你的战争!”》的基础上,阅读刘传珍的《活着》,模仿高考出题样式,揣摩考点,自我命题。这个命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反复激活学生旧有考纲认知结构的过程,考查方向、考查点不断作用于学生大脑,再次完成了考纲与考题之间的衔接工作,使考纲再次形象化。

第三步,完成自我命题题目的参考答案,小组分析讨论模拟命题及参考答案,选出最佳题型和答案进行全班交流。在解答自我命题的模拟题时,一方面是对考纲的第三次激活,另一方面还激活了文学知识认知结构和解题技巧认知结构,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在此次训练中也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命题与参考答案。如作用题:开篇提到姐夫的申明,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内容上,道出姐姐和姐夫的职业特点,隐含为生存而淡化了亲情交流的遗憾;结构上,为下文一早出摊做铺垫,也为后文抢摊位埋下伏笔。再如探究意蕴题:请探究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激活认知结构的高三文学类文本复习课是对单调低效的复习课的一种“清洗”,是一种高层次的提升探究,是高三复习课的理性回归。激活认知结构的背后是对高考的挑战,是对文学素养的更高追求。文学类文本复习课教学在激活认知结构中渗透着回顾、思辨、归纳、总结各种学习技能,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考纲认知结构误区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把握准考纲,吃透双曲线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