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景生++张信威
摘要:农业机械化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农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迫。如何培养更为专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值得探索,下面将对培养农机专业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研究农机专业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机专业;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85-01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简介:富景生(1964—),男,辽宁辽中人,辽宁省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教授级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
张信威(1972—),男,辽宁辽中人,辽宁省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农机专业人才趋之若鹜。许多学校对农机专业人才采用了教产对接、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极其可观。一、农机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遇到的瓶颈1农机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比较困难
从各个中职学校反馈的情况来看,农机专业的招生相对来说比其他专业的难度要大,同时,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成为农机专业的痛处。事实上,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设备的更新换代,农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对农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
2农机专业的实践机会比较少
“一味强调课本知识,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性”,是农机专业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机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无法真正担任起相应岗位的工作,需要进行二次学习,这使学校教育的意义大大减小。
3实践训练的效果比较差
许多学校缺乏实践训练基地,即使与一些校外企业建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由于资金匮乏的缘故,只能选择规模较小且不太正规的私营企业。在进行校外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有些学生应付了事,草草收场,如此一来便无法达到实践训练的预期效果。
二、农机专业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1农机专业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最初是在2008年由国务院提出的,只有通过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工作中,才能使农机企业真正成为农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使企业技工成为实践老师,真正意义上实现电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真正工作经验三方面整合到一起。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它所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之后,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职工需求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保证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提出人才需求指标,学校再根据企业的标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实现教育和生产的对接,大大提高了农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农机专业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辽宁省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与辽宁省沈阳市于会怀农机专业合作社、辽宁省辽中县大成农机公司等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学校根据企业所需的农机专业人才的标准,在一年级新生中选拔了较为优秀的学生,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接着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一方面邀请企业内部优秀的专业工程师来校讲课,为学生进行直接性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组织学生强化学习和深入实践,实现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完美对接。
校企合作开展新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完善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结合,使农机专业发展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登上新的平台。如今,辽宁省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和企业之间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盟,从而保证了农机专业人才的质量,最终提高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只有广泛运用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机专业的竞争优势;只有实现知识和实践“两手抓”,才能使农机专业人才更符合行业要求。学校是为社会、国家培养农机专业人才的摇篮,应该深入发展教产对接、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云飞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2〗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