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虹
摘要:在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教学中,要把专业汉语教学与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教法指导三者整合,要有意识地渗入对教材的解读,渗透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构建整体结构体系,从而实施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的有效教学。本文以《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如何构建整体结构体系,实施小学数学专业汉语有效教学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教学;结构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2-0064-1收稿日期:2015-10-29
数学学科的双语教学,就是用两种说话【维语(第一说话)和汉语】作为数学教学语言的教学,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两种说话,需要会解读小学数学教材,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入对教材的解读,渗透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把专业汉语教学与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教法指导三者整合,依据知识体系构建整体结构体系。
一、 构建知识体系《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面积单位》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对于这一课教学,可构建如下结构体系,以帮助学员理清思路。
(1)梳理数学知识。思考:关于常用的面积单位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单位用字母是如何表示的?1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如何规定的?
(2)解读教材体系。思考:在小学数学里,图形的面积是如何编排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如何处理的?
这部分内容教材按照先认识面、面积,再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然后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从感知物体表面(黑板、课本)的大小,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三个层面进行编排。
(3)明确教学目标。思考:课标对面积单位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使学员明确这一课的教学任务,进而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估计和测量平面图形的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二、实施有效教学(1)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认识面积(面积概念)→ 引入面积单位(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如教学面积概念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如摸、看、比、说,来展现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先感知物体的表面,认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体会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面积的初步含义,学会用“面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让学生逐步感受面积的概念,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表象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清晰的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对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进一步形成估测面积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先分别画出边长为1厘米、1分米的小正方形,再从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大拇指的表面)、1平方分米(电脑字母键盘A)、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的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体验操作等方式,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测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法。建立表象是估测的基础,利用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进行面积估测,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如“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小组交流估计的方法”“画出一个长、宽为整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学生先估测它的面积,再实测它的面积”“要求学生估计教室的面积,再与运动场的面积进行比较”,增强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觉把握能力。
(4)加强操作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获得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由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的教学中,应利用知识间内在的结构使教材的知识系列显性化,利用教材的编排结构使学员进一步吃透教材、把握教材,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建议为学员今后的教学提供方法上的支撑。从知识点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入手,逐步形成、完善了实施整体结构的教学,从而提高小学数学专业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