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境

2016-07-26 18:04曹正文
中外书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惠施宰相孟子

曹正文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实在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是一个自由的文人。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他与孔子祖先同属一国,与孟子同时代,年龄略小于孟子。

与孔子、孟子相比,庄子的一生看来是太平淡了。他才华横溢,名气很大,但他一生中好像没做过什么大事。他年轻时当过漆园吏(管理漆器的小官),不久便辞职不干了,归隐田野,继续研究他的哲学与文学,追求他精神上的“逍遥游”。

由于庄子学识不凡,便引起不少人的兴趣。梁惠王(魏王)一次见到庄子,见他身穿粗布衣、脚踏破草鞋,便关心起他的生活,不料庄子回答,贫穷不是疲困。他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了重金去聘他为宰相,但庄子不为所动,他让使者转告楚威王,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中游戏自乐,也不愿为当权者所束缚。我不当官,是为了让我的精神生活得到快乐。

后来,庄子的好友惠施经不住物质的诱惑,去魏国当了宰相。庄子想去看他,有人向惠施挑拨:庄子想替代你当宰相。惠施知道庄子的能力,心里很害怕,命人去追捕庄子。庄子讥笑惠施,在他眼中,宰相只是腐烂的老鼠,令他不屑一顾。

这就是庄子的境界。

在庄子看来,战国七雄争霸,战乱不止,已经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困苦与灾难。自己一旦追求名禄富贵,就可能身陷其中,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南辕北辙。

那么庄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庄子这样解释:“人与人之间不必智谋相对,每个人去贪欲,共同过着一种‘织而衣,耕而食的田园生活,自然而生,自然而死。这才是‘圣德之世。”

我们常常把“老庄”合称,可见庄子与其前辈老子“清静无为”思想很吻合。但庄子自知,他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相矛盾,他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改变乱世,于是他为了不和统治者共流合污,只能从自己做起。“独善其身”,置名利诱惑于度外,做舍弃物质生活的隐士,追求精神生活的独立与自由。

《庄子》一书,是庄子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写照。

首先,他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做了广泛研究,得出了“道”是世界的本源,而“道”就是“气”。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者为生,散者为死。”故生不值得看重,死也不必可惜。人的生死,正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没什么好奇怪的。

其次,庄子还认为时间与空间是无限的,任何事物发展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故万物处在终则有始的运动变化之中。

第三,庄子还认为真理没有客观标准,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是非皆是相对的。

庄子高论,有点玄虚,有些人并不完全认同,但大家都承认他是一家之言。庄子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渗透了朴素的辩证法,他对矛盾的分析,有利于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

同时,庄子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庄子》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人与鱼的对话,河与海的交谈,鲲鹏乘风飞行,蝉、雀、甲鱼都会讲话,皆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他好用寓言,擅长比喻,描绘生动,巧用韵文,使其文章气势非凡,如万斛之源、随地涌出,呈现汪洋恣肆、妙趣横生之态。《庄子》共有52篇,现存33篇。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道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独善其身”成为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黄昏的夕阳下,泡杯茶,翻翻《庄子》,真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愉悦的事。

猜你喜欢
惠施宰相孟子
惠施的大葫芦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文 人 抬 杠
惠施说“弹”
论惠施的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