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2016-07-26 09:28刘晓峰
北广人物 2016年16期
关键词:翰林院道光曾国藩

刘晓峰

后来,升官以后,曾国藩的境况才有所好转,但也绝不能够称为富足。因为家中还有几个兄弟在读书,而曾家早已负债累累,诸弟捐监也要他帮忙,再加上他每次升迁都需要上下打点,平时还有一些人情往来,这样算下来,他微薄的薪俸的确是入不敷出。所以,曾国藩再怎么节俭,最后还是欠下别人一千两银子的债。虽然他在京城当了十二年的官,但就总体而言,却是苦不堪言,每年过的都是苦日子。

曾国藩从民间走出来,自然能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在翰林院期间,他虽然不乏吃请应酬,但每次酒足饭饱以后,他都会感到十分愧疚。但是,在很多外地官员眼里,京官不仅是优差,更是肥差,因为躬身于天子脚下,所以要办各项事务都非常方便。有一次,他的好友刘觉香从外省来到京城,见了曾国藩以后.就大吐苦水,谈做外官的境况之苦。其实,他哪里知道京官的苦楚。做京官,如果是肥缺,意志再不坚定,就很有可能成为贪官。如果是瘠缺,连生活都难以为继。

但在翰林院的两年,曾国藩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为自己补充知识。他不仅加深了对古文的兴趣,初步摸到了做文章的诀窍,也受到桐城派思想的影响,把“文”提高到与“道”相等的地位。不过,这段时间,他一直都是在自学,既没有名师指教,也没有朋友与他一起切磋,所以在学术上进展缓慢。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初入翰林院时的读书目的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色彩,所以读书的方向与目标并不明确。随着时间与兴趣的转移,他的治学方向与读书内容亦在不断的变化中。

除此以外,曾国藩还利用这段时间来了次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面前为曾家长了脸。后来,他又花时间去衡阳参观了杜工部祠、石鼓书院,到邵阳查访了武冈、蓝田、新化、永丰;还经历了儿子曾纪泽的出生,成为了一名父亲。这期间所发生的一切,对他后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攻坚克难谋职位

有靠山方可通行无阻

在没有被授为礼部右侍郎之前,曾国藩虽然做了十年京官,但却一直没有什么实权。礼部右侍郎这一职位标志着他从政生涯的真正开始。在此后的四年中,他做遍了兵、工、刑、吏各部侍耶。以他平凡的家世,能如此之快地得到官场的认可,实在是让周围的人艳羡不已。其实,他的发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力于师友穆彰阿的鼎力相助.

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的会试中,曾国藩取得了第三十八名贡士的成绩。而在正大光明殿举行的复试中,他只考到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被赐为同进士出身。这个成绩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能够心满意足了,但对于一心想入翰林院的曾国藩来说,却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据当时的规定来看,列三甲者不能进入翰林院,如果进不了翰林院,那么就不会有稳固的根基,肯定会对将来的仕途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就在此时,曾国藩结识了领班军机大臣穆彰阿,而穆彰阿对他也是非常赏识,所以才会一力地提拔他。

穆彰阿,字鹤舫,姓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在道光皇帝亲政时期很受重用。道光八年(1828),穆彰阿被加任太子少保.后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历任兵部、户部尚书。道光十四年(1834)任协办大学士,升太子太保。两年后,又担任了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负责管理工部。道光十八年(1838),又被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后人评论他:“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其实,道光皇帝继位后,非常忧虑大权旁落,所以在选择官员方面也异常谨慎,对大臣时刻提防,却唯独对曹振镛、穆彰阿两人十分放心,委以重任。

曹振镛此人性情模棱两可,表面和气,内心却十分嫉贤妒能。他一直奉行的为官之道是“一味圆融,一味谦恭”。曹振镛死后,穆彰阿继之。穆彰阿的长处是善于揣测上意,然后根据上意,施加自己的影响,党同伐异。穆彰阿做事的原则一向是“多磕头,少说话”。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痛下决心查禁鸦片,随即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让他远赴广东禁烟。穆彰阿并不赞成这种做法,但由于圣旨已下,所以他选择了保持沉默。当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提前窥知道光皇帝已改变了初衷,于是怂恿道光皇帝下令撤了林则徐的职,然后与英国人议和。是以在道光朝,穆彰阿可谓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另外,每有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他都会参与评卷。所以他的门生、旧吏遍布朝廷内外。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考官即是穆彰阿.于是二人之间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看出门道,经常与之往来,执礼甚恭。再加上他本身就勤奋好学,也确有真才实学,穆彰阿对他亦很器重。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参加大考翰詹,总考官又是穆彰阿。交卷之后,穆彰阿便直接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受宠若惊,立即回到住处将诗赋誊清,并亲自送上门去。就是这一次拜访成为了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在此之前,他一直在翰林院被闲置,品位两年没有变动。而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由从七品跃为=品,这不得不让人感慨。

学者徐珂在关于清代掌故逸闻的汇编中,对曾国藩的这次转机有过生动的描述:

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第二天皇上要召见他的谕旨,于是他连夜来到穆彰阿家,寻求应对之策。第二天,曾被带往皇宫,他环顾四周,发现并非平日等候召见的地方,于是耐心等待,但等了许久也不见传唤,只好又回到穆府,准备次日再去。

晚上,穆彰阿问曾国藩:“你看见白天被带去的地方所悬的字幅了没有?”曾一时无语,穆有些失望地对他说道:“机缘可惜。”随后,穆踌躇良久。召来自己的仆从说:“你去取银四百两.作为酬金交给内监,嘱他将白天壁间所悬字幅秉烛代录。”当天夜里。仆从将内监抄录的壁间字幅拿给穆。穆又转手递给曾,让他熟记于心。次日,曾再次入觐,道光皇帝询问壁间所悬历朝圣训。曾莫不对答如流,因而大受赏识。

其实,在进行殿试之时,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虽然表面上看,这不过是曾、穆两人的一次私会而已,但就是这次简短的碰面,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曾国藩。当曾中试以后,当天晚上就被穆召进了府中。穆对曾的理论见解非常欣赏,有意招募他为己效力。再加上当时两人的人生观非常相似,所以穆已决定要提拔曾。穆望着眼前这位意气风发又形容忠厚的新翰林,觉得他前途无量,相信他将来一定可以出人头地,成为自己门生中最有才干和最有见识的人。

不过有一点穆彰阿不甚满意,那就是他觉得“子成”二字太过粗鄙,于是建议曾改名,虽说曾玉屏当时给孙子取的名字非常儒雅,但毕竟不够大气,所以不适用于官场。经过穆的点拨,曾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国藩”,取义为国家的屏障和藩篱。

曾国藩的这次改名为他今后的仕途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正因为与穆彰阿的这次会面,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靠山。穆任军机大臣已经十多年了,门生故吏遍天下,曾也很庆幸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得到他的垂青。

“朝中有人好做官”,有了靠山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曾国藩从此不再是朝中无人,一个人孤军奋战了。现在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努力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在官场上一展拳脚,施展抱负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要是没有穆彰阿的帮助,曾国藩这块金子很可能从此埋没,被道光皇帝遗忘在角落里,不被发觉。因为,在人才济济的大清朝里,很多读书人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机会,一个被人发现赏识的机会。

从此以后.曾国藩便开始扎扎实实地积蓄学问,锻炼自己的才干,在经过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奋斗之后,终于击败所有的竞争对手,登上位极人臣的权力顶峰。

猜你喜欢
翰林院道光曾国藩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多病且可高寿一曾国藩的养生之道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你还是贼,他已是曾国藩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