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初探

2016-07-26 06:53檀红仙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檀红仙

摘要:要完成培养融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效用性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需要探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改革,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以期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板块教学;个性模块

一、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曾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根据教育部这一指示,晋中学院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基础性极强的素质课程,要突破模式化的教学方式,树立“能力本位”的“大语文”教学观,要以传统的语文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拓展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体系,尤其是要实现观念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

二、构建《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

教好《大学语文》,不仅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一本实用的教材。目前,相关教材有诸多版本,内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为找到更合适的教材,晋中学院大学语文组成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自编了《大学语文》,教材分为经典美文和说写专题两大体系。这套教材在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兼顾应用价值型人才的培养,在考虑教材编写体系是否合理、科学、实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应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实用,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构建精心整合的板块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在突出语文基础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渗透了人文素养的熏陶。面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学内容分为课内精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以课内精读为例,课内精读教学按题材、风格进行精心整合,分为离别专题、爱情专题、雨月意象专题、比较阅读专题等几个板块,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篇教学的“传授一接受”模式,每篇课文都能找准一个切入点,由点到线到面,从一篇文章引出一组文章,用最少的课时传授最多的内容。比如,教师在讲《楚辞》中的《渔父》时,以屈原为切入口,构建屈原、司马迁、渔父比较专题,再以渔父形象为切入口,引出苏轼《临江仙》的阅读教学,把渔父和苏轼进行比较,形成新的专题,从人文思想上升到价值观启迪。

(二)转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语文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是古今中外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尤其是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切、章法独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身性格特点,运用语言、表情等人格魅力,或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造出特定的情境;或结合背景、穿插故事,通过激情的朗读引发共鸣,教师要把深厚的人文素养通过丰富的情感、心灵的触动、思想的震撼传递给学生。

其次,多媒体的介入,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使学生的审美受到熏陶。教师可以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比如,教师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运用多媒体导入古筝曲和月夜美图,学生再赏析作品的情景交融、诗哲归一,很容易感悟到吟诗赏月与团聚思乡、两地相思情感的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再次,教师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网上视频提前学习新课知识,把课堂变成师生、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结合问题教学法的贯穿,课堂上引领学生先质疑再释疑,教师再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分析亮点及时给予鼓励,并针对一些问题做出示范。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热情。比如,古代散文教学,或导语巧设悬念,或课中质疑提问,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成为语文课堂训练的重点。

(三)增加个性教学模块的比重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建立个性化教学模块,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应用能力训练。比如,艺术类学生需要提高艺术鉴赏水平,而理工科学生则需要实验报告的撰写训练。同样是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教学,美术专业学生可以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画,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选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来表现,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将其翻译成外文诗来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等。教师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形式各异地演绎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让课堂成为他们展现才华的舞台。

(四)将课堂与隐性课程资源相结合

信息开放的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思想观念都迅速通过网络、报刊、影视、会演等渠道广泛传播,为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隐『生课程资源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狭窄、所学知识有限的缺陷,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学生会可以在课余组织“名作欣赏~演讲风采”“辩论大赛”等活动,以实现语文课堂阅读与课外延伸的结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让语文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课余生活,达到语文课堂教学与隐性课程资源的完美结合。

四、调整《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书面闭卷考试的形式,一套考试题考核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传统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存在“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丢笔记”的状况,不利于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把教学评价由闭卷考试调整为综合评定模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一门人文类应用型的课程,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总评成绩”的方式,侧重“平时成绩”,把考勤、课堂活动、朗诵比赛、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鼓励学生在报刊上、朋友圈、QQ空间等发表文章,把知识的终极考查转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考查,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样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有利于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素养和文化积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选编,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实践。在应用型人才视域下大学语文教育对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提出了更实用的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责编:清善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