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鼎鼎
『大国工匠』离不开职业教育
文/何鼎鼎
▲白永民摄
近日,一组数据让职业教育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报告时指出,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从就业率来看,职校生已经成为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加抢手的热门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但仍然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充满偏见。
寒假期间,浙江海盐某中学向学生群发短信,提醒“不要和职高生混”。虽是个案,但也反映出社会观念的滞后和少数教育者的偏见。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需通过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
打造“职教升级版”成为社会共识。2014年,我国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是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优势。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