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全云
[摘 要]化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思维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措施;自我实践;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更有过硬的素质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高智商、高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和思维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过程,而思维能力是人们间接和概括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具有(1)间接性,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间接感知过或不能感知到的事物,并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2)概括性,即根据大量的已知事实舍去各个事物的个别特点,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应达到(1)敏捷:即对事物的感觉应灵敏而迅速。(2)深刻:即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蒙蔽,而要透过现象找出本质。(3)广阔:即对事物的思考应全面而不要偏颇。(4)准确:即思考的过程或结论应符合事实发展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学习中发展创造思维,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九年级化学的启蒙课中,增加部分趣味实验,如“晴雨花”、“捉迷藏”、“海底世界”等,当学生对眼前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告诉他们,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有通过今后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乃至科学知识,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巧妙运用对称思想进行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积极创设思维的气氛和环境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设疑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生活现象,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且问题设置有梯度,层层递进,同时问题设置要有深度,问题的深度设置是教学中经常谈论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量变,教学中恰当的把握问题的深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思维环境中思疑并答疑。另外,积极探究实验教学,教师进行情境激发,充分展现学生的主题地位,为学生打开探索未知领域的广阔空间,学生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氛围自然形成。如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为什么不能用硝酸来制取氢气?在讲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时,提出: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是否是一样的概念?它们有何不同?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假设,形成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情境的创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跳跃。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在化学情境中给学生以启发和暗示,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思维活动,从而在观察中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对结果进行预测,诱导学生深层探索,积极发现。如讲硝酸的氧化性时,首先有两个假设:(1)依照酸的通性,当金属与硝酸反应时,应生成氢气,硝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将为0价,而表现出氧化性。(2)硝酸的氧化性与浓硫酸的氧化性相似,是由于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是其最高价态而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被还原,化合价降为+4价生成NO2或降为+2价生成NO。提出两个假设后引导学生分析并指导学生实验以验证假说。第一个实验:分别在两支试管中放入铁钉,各倒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第二个实验:在两支放入铜片的试管中分别倒入浓硝酸和稀硝酸。通过实验现象,发现铁与浓硝酸接触不反应而被钝化,在加热后铁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NO2,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NO;而铜与硝酸能够反应,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诱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证实第二个假设成立: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是由于硝酸中的氮元素具有最高价态而被金属还原成低价态的氮的化合物。
(四)学生自我实践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思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小实验,主动提出问题、主动阅读、主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传统经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许多科学知识实际上都与化学知识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信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充满更多的新鲜感,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并掌握思维方法还还需通过适量的练习,在练习中反复使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的印象,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补充回答能有效的激发思维,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学中使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题多解”等方法和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趋于发散。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兵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J新课程下 2011年03期.
[2]中学化学 2015年05期.
[3]《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 沈龙明 (中小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