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14-01
“读”作为一种贯穿教学过程,用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重视。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受“死记硬背”的影响和部分教师对“读”的片面理解,把“读”变成单一化,缺乏指导的课课读、天天读,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又不理想。“读”也应该讲求个规矩,讲求个程度,讲求个效率。三者同时结合,“读”才能真正优质高效。
一、明白含义,确定任务,防止“误读”。
“读”,绝对不是单纯的“眼看”或“口读”,少了“耳、手、心”的“读”,那只能是“小和尚念经”,“口诵心惟”,这是从生理上阐述了“读”的多重任务。只有通过人体多种感官一齐“运动”才能完成“读”的任务。另外,“读”就是“阅读”,就是“看并领会其内容”。教学大纲中早已明文规定,教师只有明白了“读”的含义及任务,才不会把“读”误解成单纯的“眼看口读”,而让学生机械重复地读无效读书。不管你是理解性的朗读、默读,还是培养表达、思维能力的复述性读,还是为读写服务的背诵式读,最重要、最需要强调的都是“心、口、手、耳、眼”等同时到位的多感官任务的阅读。
二、抓住学生性格特征,激发朗读兴趣。
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朗读训练成功的一半。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是朗读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朗读指导时,方法也不同,好动的学生,往往读书积极性高,但识字率低,错别字多,难以读正确流利,教师在表扬其胆子大、音量大的同时,每次提出一个新要求,引导学生在读得正确、流利上下功夫。对内向胆子小,声音小的学生,则应尽量挖掘其优点,耐心等待其进步,鼓励他们向声音响亮、正确、流利的学生学习,向有感情的朗读目标不断迈进。总之,教师用满腔热忱的语言鼓励学生克服朗读障碍,是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读书兴趣的起点。
三、分清学生年级段要求,防止“乱读”。
学生各年级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能“超高要求”,“降低要求”或“一刀切”。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要求应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遵循“不同学生,不同要求”的阅读原则,学生才能“读”出不同年级的不同水平,从“读”中得到不同年龄应得到的不同知识。
四、定好内容,弄清目的,防止“滥读”。
教材中有不少出自作家笔下的名篇佳作。教学中,如能钻懂、吃透、消化教材后,准确定出哪些要“读”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读”,再让学生默读、朗读、背诵,就一定能“读”通名篇文意,“读”懂佳作写法,“读”明做人道理。教学中,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的主题思想,采用不同的情感、语速、语调进行朗读训练,忌训练目标模糊化。目标的确定是进行朗读的基础。说明文与古诗的朗读训练往往因文章体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不同,在处理朗读情感、语速方法也不尽相同。前者,描述一件物体的特征,语气平静,语速平缓;后者为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抒发内心情怀,节奏感强,语调变化大,语速具有缓急,语音富有轻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确定诗中表现诗人欢乐、归心似箭的心情后,教者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则应考虑语言重音的着落点,语速节奏变化的轻重缓急。学生唱读,往往是训练目标不明确,没有把朗读语言和文章内容揉和在一起造成的。
五、把握训练重点,交给朗读方法。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有的放矢,交给朗读方法,是朗读训练的重要一环。
1、一篇文章其结构是并列式的,则指导读好第一段,放手让学生试着朗读后几段。
2、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深读,抓住关键词语深入读,体会句子暗含的意思。
3、人物语言,对话要议读,在边读边议中深入分析人物的隐形行为,了解人物内心,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对景物的描写要品读,以体会景物描写对中心的衬托作用。
5、文道相融的句段要研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受熏陶,学业道德双丰收。
确定了内容,就能读准读好;明白了目的,才能乐读不疲。这样,也就自然戒除了“滥读”。
六、挖掘教材中的语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意音感、调感等听觉表象的引导,能通过把握客体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粗细去感知,体验主体的表象情形。但这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形感、色感、情感等因素,使听觉表象和视觉表象统一起来。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在大脑中行成丰富的景象;从优美的语言,想象到的绚丽多彩的画面;从静止的画面,想象到运动变化的画面。一般训练可分为两步:第一,利用挂图或多媒体,看图——朗读——想象。第二,范文欣赏——闭目想象——边读边想象。这样,蕴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作者情感和读者的情感才能融合在一起,两者的情感才能表现得丰富而深刻。
七、重示范,活跃课堂朗读气氛。
示范,指的是教师示范、录音示范、学生示范,在一节课中,各种示范巧妙组合运用,往往能使课堂朗读气氛更浓,增加课堂教学的变化节奏,学生朗读积极性会更高。
八、读和评议结合,在比较、品味中提高朗读水平。
课堂上的评议,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之间的读评。老师读得好不好,让学生评一评,课堂上融合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读中有评,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读——听——说相统一;评中有读,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使听——说——读相结合。这两个环节如此循环,不断反复,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