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

2016-07-25 03:47秉,吴
灾害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方法论维度文化

王 秉,吴 超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

王秉,吴超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为建立比较安全文化学(CSC)学科体系,以推动安全文化学(SC)发展,基于比较学与安全文化学的定义,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与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阐释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层次和基准,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对比研究、交流研究与整体研究三方面研究内容,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并分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程序。结果表明: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文化学研究途径,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建构研究可指导并推动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安全科学;安全文化学(SC);比较学;比较安全文化学(CSC);比较维度;方法论体系

各国(或企业、地区等)的文化间经常发生互相交流或学习借鉴现象[1-2]。因此,学习、交流、吸收并借鉴不同时空的文化早就引起学界重视,并已开展大量比较文化学相关研究[1-4]。此外,吴超等[5-8]指出,比较法是安全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由此创建并研究比较安全学,同时开展比较安全法学、比较安全管理学、比较安全教育学与比较安全伦理学等的建构研究。而安全文化学(Safety Culturology,SC)同时隶属于文化学与安全科学,其诸多研究实例(如中外国家、企业、学校或安全文化史等层面的安全文化比较研究)[9-18]均已佐证比较法在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即安全文化比较研究亦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文化学研究途径,但目前尚未有学者从学科科学层面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比较安全文化学(Comparative Safety Culturology,CSC)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

鉴于此,笔者基于学科建设的高度,从理论层面出发,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学科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层次与基准,并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与研究程序,以期指导并促进安全文化学与比较安全学的研究与发展。

1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及学科基础

1.1定义与内涵

基于文献[19-20],给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比较安全文化学是以塑造人的理性安全认识,引导完善人的安全人性,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增强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意愿等为目标,以达到保护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比较学、安全文化学、文化学、安全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为基础,基于全球化的视角,运用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探讨和研究不同时空的安全文化之异同,以及它们相互比较借鉴的一门交叉应用型学科。

作为一门学科,其定义中所有的概念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际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中的有关概念进行一定解释,具体解释如下。

(1)比较安全文化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是安全科学、文化学、比较学、社会学与方法学等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比较安全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为特征的研究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比较或比附,这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2)比较安全文化学主要研究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是不同时期的某一群体的安全文化现象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等所具有的不同安全文化现象(包括安全文化传统、安全文化特性、安全文化发展史与安全文化形态等),其具有巨大的时空跨度与维度。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某一群体的安全文化的特质分布及其演进与重建,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安全文化的同一性和各自的差异性的辩证认识,达到发现和掌握安全文化发展规律以及互为借鉴利用的目的。此外,基于安全科学角度,依据安全文化的“四分法”[18],将安全文化现象分为安全物质文化现象、安全行为文化现象、安全制度文化现象与安全精神文化现象,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对象的扇形结构

(3)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视角是全球化视角,原因主要包括以下2点:①就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现实意义而言,比较安全文化学与全球化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换言之,基于全球化发展这一重要的社会现实,必会促进安全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进一步交流;②就全球化的特性而言,比较安全文化学可使安全文化实现相互借鉴、交流与传播,从安全文化的总体性来研究安全文化,为比较安全文化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这是全球化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本质关联。

(4)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最佳的适合本国、本地区或本企业等的安全文化体系,并用于借鉴,已达到改良和建设自身安全文化的目的;其任务是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与不同企业等的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互为取长补短并进行借鉴移植与互相融合,借以改良、发展和完善自身安全文化体系,同时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

(5)比较安全文化学是安全科学、文化学与比较学等学科相互融合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安全文化学与比较文化学直接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学科产物,其学科交叉性如图2所示,其具有整体性、可比性、社会性、跨界性、综合性和借鉴性等特征。

图2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交叉学科属性

1.2理论基础

学理上而言,比较安全文化学隶属于安全文化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比较安全文化学是比较安全学与安全文化学的交叉学科,比较安全学基于比较角度研究安全现象,含有诸多学科分支[5]。此外,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当时社会类型、环境特点、重要安全问题、历史发展、经济状况与宗教背景等的制约。为明晰其他外界因素对安全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需以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数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学科为理论与方法支撑。换言之,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理论基础应是以上各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与互融,如图3所示。

图3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理论基础

2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基准与层次

2.1比较维度

从安全科学角度,基于逻辑维,结合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19]及诸多安全文化比较研究的实例[9-18],可将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分为时间维、空间维与内容维3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维度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维度体系结构

将图4的具体内涵解析如下。

(1)基于时间维度的比较。指从时间,即历史(主要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维度出发,对同一群体(如国家与民族等)安全文化的不同时期的安全文化现象开展比较研究。①理论层面而言,基于时间维度的比较主要是从发展的动态对安全文化进行历时性比较研究,分析某一群体的安全文化在整个人类安全文化历史阶段的类型、特征及其变迁规律,简言之,其主要是探究安全文化的演化脉络;②实践应用层面而言,基于时间维度的比较注重某一群体内部的历史安全文化与现实安全文化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和把握该群体安全文化的演变、走向与特质等,进而指导改良或有效建设该群体安全文化。

(2)基于空间维度的比较。指从空间,即安全文化类型维度出发,对同一时期不同群体的安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①理论层面而言,基于空间维度的比较旨在区别不同安全文化的特点与类型,以了解异同并分析原因,进而研究不同安全文化发展的普适性或特殊规律的方法;②实践应用层面而言,通过基于空间维度的安全文化比较,既可借鉴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又能从基于空间维度的比较研究中明确自身安全文化的特色并建设或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安全文化类型比较法所选取的比较范围或层次可根据实际研究需要自由确定,如不同国家、民族、城市、社区、行业或企业的安全文化等。

(3)基于内容维度的比较。指从内容,即安全文化现象类型(包括安全物质文化现象、安全行为文化现象、安全制度文化现象与安全精神文化现象)维度出发,对同一群体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群体的安全文化内容进行比较研究。①理论层面而言,首先,基于内容维度的比较旨在对安全文化的不同层面或要素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探讨各层面安全文化间的关系以及各层面安全文化对安全文化整体的影响。其次,也为基于时间与空间维度比较研究安全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思路,即可对不同时空的安全文化现象分4种类型依次进行比较研究;②实践应用层面而言,通过基于内容维度的安全文化比较,既可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文化要素(如安全物质文化与安全制度文化等)建设的具体思路,又可把握如何分别从安全文化的各层面着手有效提升安全文化整体建设水平的方法。

(4)由安全文化的特征[18]可知,整体性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即安全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且具有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应基于整体性视角开展安全文化学研究。就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而言,单从某一维度进行安全文化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且缺乏科学性的,应交叉运用上述3个比较维度来做辅助综合比较研究,才可得出令人信服且准确性与实用性较强的结论。

2.2比较基准

由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一般需涉及2个或2个以上的安全文化主体、内容、形态或类型等。因此,建立具有普适性、系统性且实用性的比较基准(即建立比较逻辑标准的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献[13],从安全科学角度,根据群体应对事故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安全文化表现(如持有态度、行为准则、制度设计与器物设置等),建立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如图5所示。

图5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

由图5可知,群体应对事故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安全文化表现分别构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的Z轴、X轴与Y轴3个坐标轴,即3个维度。此外,各坐标轴的正负轴分别表示群体应对事故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安全文化表现的2种情况,依次为:①Z轴正负轴分别表示事故发生前群体的积极预防与消极预防2种安全文化表现;②X轴正负轴分别表示事故发生时群体的有效应对与无效应对2种安全文化表现;③Y轴正负轴分别表示事故发生后群体的主动面对与被动面对2种安全文化表现。据此,可将三维坐标图划分为8个蕴含不同安全文化表现含义的卦限,分别是:“积极预防-有效应对-主动面对”、“积极预防-有效应对-被动面对”、“积极预防-无效应对-被动面对”、“积极预防-无效应对-主动面对”、“消极预防-有效应对-主动面对”、“消极预防-有效应对-被动面对”、“消极预防-无效应对-被动面对”与“消极预防-无效应对-主动面对”。

显而易见,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可同时涵盖比较安全文化学的3个比较维度,且符合比较基准的选择与设计要求。因此,基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内容维度3个维度,以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为比较基准,可使安全文化比较研究实现比较逻辑标准统一、比较涉及面全面且研究结论科学准确。

2.3比较层次

基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比较维度与比较基准,从安全文化学角度,分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已有研究成果[9-18],概括并提出如下的比较安全文化学的3个比较层次。

(1)I层次:民族安全文化与国家安全文化层次。民族安全文化与国家安全文化研究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民族安全文化与国家安全文化层次的比较研究是一种整体性(即世界安全文化)的研究视阈,比较安全文化学就是这种整体性视阈的实践应用型学科。此外,该层次的比较研究还可把已有的安全文化研究中关于比较研究的内容与其他内容区分开来。

(2)II层次:安全文化史层次。就性质而言,此层次可视为是历史现象学的进化。安全文化研究中,安全文化史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比较安全文化史的视阈,通过分析安全文化现象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发现安全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较高层次的比较层次。

(3)III层次:不同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层次。理论而言,因不同类型或形态的安全文化间存在一些差异性,甚至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层次的比较研究应引起学界注意。此外,此类研究必须涉及对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的划分,因此,需在已有的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分类基础上,提出更有利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的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划分方式。

3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论体系与程序

3.1研究内容

比较安全文化学不是简单的形式比较或比附。根据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及其比较维度、基准与层次,结合安全文化学的学科特色与研究内容,概括(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极其广泛,并在不断发展和延伸,无法用描述性的方法叙述穷尽)并提出比较安全文化的3大方面的研究内容:安全文化对比研究、安全文化交流研究与安全文化整体研究,具体解释见表1。

3.2研究方法论体系

文献[21]指出,学科研究首先需要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不是具体的方法,是众多方法的抽象和提升,对方法的研究具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基于方法论的定义[21]以及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与内涵,给出比较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比较安全文化学方法论是指从哲学高度总结并提炼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的方法,是基于哲学、文化学方法论、比较文化学方法论、比较安全学方法论与安全科学方法论等理论,以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为主体,对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与范式体系等内容起宏观指导作用的方法论。由比较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可知,比较安全文化学方法论旨在阐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向与途径等,其既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且有其独特的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比较安全文化学学科框架体系,又有利于指导比较安全文化学实践。

表1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图6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次序步骤名称具体内涵1问题提出阶段如提出“中外企业(或家庭、社区等)安全文化比较研究”、“中外公共安全文化比较研究”、“中外应急安全文化比较研究”、“其他国家(或行业、企业、城市、学校等)如何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历时性比较研究”与“各层次的安全文化间的关系?”等问题,需要运用的方法有社会调查访问法、历史分析法与文献法等。2资料收集阶段①确定比较单元及待比较区域,主要包括自身与其他安全文化主体2方面,一般应选择具有优秀安全文化的国家或企业等与自身的安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如中国与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间的比较或某些企业与美国杜邦公司、中国金川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间的比较等;②确定安全文化体系,即自身与其他安全文化主体的安全文化体系;③收集考察比较对象的安全文化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安全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文化资料。需运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调研法、统计方法与文献法等。此外,对某一群体安全文化历时性的比较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也与上述3小步类似,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3安全文化现象描述阶段①对收集的安全文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研究,并用特定的安全文化符号或其他符号记录下来;②对所搜集的安全文化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概述与辨伪,筛选出可用于安全文化比较研究目的的安全文化相关资料,并尽可能进行归类,以便于后期开展安全文化比较研究。4安全文化现象解释阶段对安全文化现象进行解释,主要包括2方面:①安全文化现象解释应立足于比较单元所在区域(民族、国家、城市、行业或企业等),研究者应保持客观、中立而系统的态度开展安全文化现象解释活动;②对特定的社会类型、环境特点、重要安全问题、历史、经济状况与宗教背景等影响下的比较区域内的安全文化的源头、本质、演进、特点与功能等内在机制进行解释。需运用的方法有历史分析法、逻辑推演方法、解释方法及其他具体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等。5比较元素或层面确定阶段确定比较参照与比较内容。①一般而言,比较参照与比较内容可确定为安全物质文化现象、安全行为文化现象、安全制度文化现象与安全精神文化现象4方面或安全文化史、特征与功能等;②但是,单从这4方面着手进行比较研究是缺乏统一的逻辑标准的,必须要以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基准为核心准则,两者结合才可保证确定的比较参照与比较内容科学且全面。6安全文化现象比较分析阶段对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单元的相关维度与属性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在在比较元素或层面确定阶段提出的比较项目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安全文化现象各要素或层面的比较研究。需运用的方法有辩证法、比较法、类比法、实验法、模拟法及其他具体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等。7结论导出阶段对比较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得出安全文化比较之异同的结果,深入探究相同或相似之处的背后的规律,并融合发展;深入剖析不同之处的原因,并借鉴移植。需运用的方法有总结归纳法、类比法与逻辑推演法等。

基于文献[5]及上述理论基础,提出比较安全学研究的知识维、技术维、逻辑维与理论维,并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如图6所示。其中,知识维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类型及其范围;技术维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步骤(即过程);逻辑维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路径(即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理论维是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3研究程序

综合安全文化的特点[18]及相关文献[9-17],并基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技术维,提出并论述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的步骤,包括问题提出阶段、资料收集阶段、安全文化现象描述阶段、安全文化现象解释阶段、比较元素或层面确定阶段、安全文化现象比较分析阶段与结论导出阶段7个具有先后次序的阶段,具体解释见表2。

4结论

(1)比较安全文化学是以比较学、安全文化学、文化学、安全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为基础,基于全球化的视角,运用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探讨和研究不同时空的安全文化之异同,以及它们相互比较借鉴的一门交叉应用型学科。

(2)比较安全文化学的三维比较维度体系结构表明,其比较维度可分为时间维、空间维与内容维3个维度;其三维比较基准是群体应对事故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安全文化表现,具体包括“积极预防-有效应对-主动面对”与“消极预防-有效应对-主动面对”等8种安全文化表现;其比较层次主要包括民族安全文化与国家安全文化层次、安全文化史层次和不同安全文化类型或形态层次3个不同层次。

(3)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表明,比较安全学研究方法论的知识维、技术维、逻辑维与理论维4个维度,并基于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技术维,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的步骤,包括问题提出阶段、资料收集阶段与安全文化现象描述阶段等7个具有先后次序的阶段。

(4)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文化学研究途径,可为各群体(包括民族、国家、城市、行业与企业等)间的安全文化交流传播与学习借鉴提供理论指导。换言之,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建构研究可指导并推动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但比较安全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相关研究与实践还需更多研究者投入其中,进而进一步完善比较安全文化学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3.

[2]Ioan Constantin Dima, Mariana Man. The comparative culture of organization [J]. 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sani Economics, 2001, 1:52-54.

[3]Ishikawa Minoru. An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culture [J]. Journal of Tokyo Kasei Gakui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1998, 38: 47-54.

[4]Anthony N B Garvan. Historical depth in comparative culture study [J]. American Quarterly, 1962, 14(2):260-274.

[5]吴超,易灿南,曹莹莹.比较安全学[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4:8-77.

[6]吴超,易灿南,胡鸿.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 19(6):17-28.

[7]易灿南,吴超,胡鸿,等.比较安全法学的创建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 23(11):3-9.

[8]黄麟淇,吴超.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3):3-8.

[9]Hirose1 M, Egami K, Tsuda Y,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 for pharmacists in Japan [J]. Value in Health, 2014, 17(3): 23-25.

[10]Assia Boughaba1, Chabane Hassane, Ouddai Roukia1.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algerian plants [J]. Safety & Health at Work, 2014, 5(2):60-65.

[11]Peckitt, Stephen J.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fety cul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itain and the Caribbean [D]. Birmingham: Aston University, 2001.

[12]王善文,刘功智,任智刚,等.国内外优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126-131.

[13]汪云,迟菲,陈安.中外灾害应急文化差异分析[J].灾害学,2016,31(1):226-234.

[14]刘亭,王廷春.国内外能源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对比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5,31(12):43-45.

[15]任国友.中美校园安全文化对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19(8): 54-60.

[16]王晓葵.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6):47-55.

[17]罗云.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J].建筑安全,2009,24(9):26-27.

[18]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2.

[19]谭洪强,吴超.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8):14-20.

[20]朱景文.比较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28.

[21]吴超.安全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3-428.

*收稿日期:2016-01-10修回日期:2016-03-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534008);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6zzts458;2016zzts099)

第一作者简介:王秉(199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安全文化学、安全管理学. E-mail: wangbing187717@163.com

中图分类号:X9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16)03-0190-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6.03.032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Comparative Safety Culturology

WANG Bing and WU Chao

(SchoolofResources&SafetyEngineering,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CSC,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 the definition of CSC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comparative science and SC, and its connotations and heoretical basis are analyzed. Meanwhile, CSC’s comparative dimensions, levels and benchmark are explained, as well as CSC’s research contents that include contrastive research, 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an overall research are proposed. Accordingly, structure system of CSC’s methodology is constructed, and CSC’s research process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SC’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C’s research, and CSC’s establishment research can direct and promote CS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afety science; safety culturology (SC); comparative science; comparative safety culturology (CSC); comparative dimension; methodology system

王秉,吴超. 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J].灾害学, 2016,31(3):190-195.[WANG Bing and WU Chao.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Comparative Safety Culturology[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16,31(3):190-195.]

猜你喜欢
方法论维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谁远谁近?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