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彬 副教授 周仕通(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发达国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
■ 徐 彬 副教授 周仕通(徐州工程学院经济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内容摘要: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发达国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分析,得出对我国金融支持产业升级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产业升级 金融支持 资本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融可以给予产业结构调整有力的支持,金融通过资本形成、资本导向、信用催化、防范和分散风险等作用机制,来改变资金的供给水平和配置格局,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具有不同的金融模式,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各国的金融模式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总体上可将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大致划分为两类: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和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前者以日本、德国为代表,企业的资金融通主要依赖于银行信贷,但日本、德国又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在日本政策性金融是日本金融超前战略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体,是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支柱。德国以全能银行为基础的金融模式,促进了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有效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后者以美国、英国为代表,企业的资金融通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这两种金融模式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担、规范治理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各有优劣。本文以日本、德国、美国为例,分析银行主导型和资本市场主导型金融模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及其局限性,并从中得出相应的启示。
二战后的日本为实现国家的复兴,实行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战略,所以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模式一直占据着日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控制利率、信贷投放,在短时期内迅速积累了产业资本。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由“二行九库”组成。“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善、功能最强大、实力最雄厚”是日本政策性金融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突出特征。
日本政府主导型的金融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直接投资实现资金导向的引领和补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政策性银行有特定的贷款对象,以日本两家政策性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为例,日本开发银行通过对大型企业进行长期贷款,支持国家战略中的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弥补了民间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不足和提供一般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的开发资金;而日本进出口银行则主要是对进出口商提供长期低利率的贷款,从而鼓励出口,促进本国厂商的海外进口,带动私人在海外进行投资,从而补充民间金融机构在这些业务贷款能力的不足。直接投资型的金融模式是政府的财政投融资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的具体形式。在日本,其产业资金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就是来自政府的“直接援手”。一般情况下,政府是通过直接投资、低息贷款等方式促进国家主导产业发展,这种模式比第一种引导性模式效果更快、更直接。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养老金、国民年金剩余资金、政府担保国债等。日本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政策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不同时期政府确立的主导产业实行倾斜和优惠政策。历史上日本的造船、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都因受益于政策性金融而蓬勃发展起来。
对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低息贷款。通过制定《临时利率调整法》,限定最高利率,保证产业投资收益。低利率政策的实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策性产业和基础产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带头向那些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的产业进行投资,对民间资本起到了积极的诱导作用。政府设立“复兴金融公库”,以财政拨款和发行复兴金融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面向钢铁、造船、化工等基础工业贷款,为“倾斜式生产”的产业政策推行提供资金支持。
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政策性金融和财政投融资对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克服生产效率低、竞争力弱等问题,对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引导衰退产业有序退出,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在每一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阶段中,政策性金融通过对先进产业的信贷支持,以及对落后产业企业设备封存和失业给予财政性融资补助,引导衰退产业有序退出,减轻企业兼并重组带来的震荡。
全能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是德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全能银行不受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既提供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又全面经营证券、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同时还可以开展实业投资业务,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德国全能银行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工业化初期,德国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自有资本率较低,直接融资也不发达,这使得德国工业的发展不得不依靠银行提供的资金,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历史证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在战后重建等关键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和引导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德国的全能银行可以通过长期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持有股份、人事渗透、代理投票等方式,在企业融资和参与公司治理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全能银行制的优点在于:企业可以在银行参与公司管治的过程中,分享银行在金融、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推动自身决策科学化;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信息的有效传递,为获取银行贷款优惠,降低资金成本创造可能。与此同时,全能银行也可以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中受益。通过间接或直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银行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收集企业信息,能够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有助于实现最优贷款安排。银行可以针对企业特定的资信状况,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这对于优化信贷配给、降低信贷风险和提高收益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从两个层次的市场反映出来的。一是通过初级市场新发证券调整产业增量结构;二是通过二级市场调整产业存量结构。在初级市场管理层通过对新股发行的指导与控制,引导股票市场按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有序扩容,扶持新兴产业部门、“瓶颈”行业中的企业优先上市,将资金优先配置到这些企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达到政策目标。企业上市后,管理层可通过对其配股行为进行政策引导,达到鼓励优势企业快速发展,又使增量资本流向政策导向的行业中去的目的。另外,在二级市场中,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由于企业间的改组与重构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因而使调整更有效。
在美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美国企业发展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离开资本市场,美国经济也不会有今天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企业变革与创新、经济全球化、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自身完备的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虽然欧洲、日本等也具备上述有利条件,但只有在美国,“新经济”才得以率先形成并迅速发展,其背后的原因值得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究其根本,是美国拥有最具创新活力的金融市场和最便捷的融资渠道,正是这一独特的金融优势成就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以纳斯达克(NASDQ)股票市场为代表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迅速崛起,为创新型企业发展融资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微软、思科、戴尔等一大批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著名公司在初创期都是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纳斯达克市场为美国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产业化提供了融资平台,促进了创新型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60%-70% 的上市企业集中于信息、计算机和通讯产业、生物工程等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这种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一方面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使得资本内含的技术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迅速形成和迅猛发展。
不同国家金融体系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政治、经济及社会传统根源。银行主导型和资本市场主导型两种金融模式各有优劣。
从日本、德国的经验来看,银行主导型的金融模式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旦经济赶超任务完成,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银行、企业等市场主体行为扭曲和非理性投资,促使泡沫经济的产生于膨胀,并最终导致经济陷入滞涨局面。尤其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模式强化了企业对政策性金融和政府的依赖性,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抑制资本市场的正常成长,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完整和健康发展。如果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中出现了低效率但由于有长期合约在手不得被轻易被淘汰,还会阻碍整个产业的调整优化步伐。而且,从企业信息的角度来看,在政府主导型的金融模式支持下,发生非公开透明交易的可能性更大。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市场被少数和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所垄断,甚至会出现因缺乏竞争而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推动了美国的产业转型,孕育了美国“新经济”的辉煌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这种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结构,一方面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使得资本内含的技术量增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质量,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迅速形成和迅猛发展。但是这种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模式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例如由于美国金融监管的不足以及金融创新的过度,导致资产证券化过度和金融衍生品泛滥,最终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重视政策性金融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政策性金融通过政策引导和直接投资实现资金导向的引领和补充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注意发展与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在原有国家开发银行的基础上,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第二,完善资本市场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当前尤其是要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优先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上市,带动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第三,加快金融创新,更好地发挥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作用。为了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我国应加快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创新金融方式,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信贷倾斜、优惠利率、贷款投向进行直接干预的方式,转向主要是为支柱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开展资产证券化、创新信托产品、创新金融租赁模式等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企业,加快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马洪娟.产业结构优化中金融支持措施的国际比较及对广东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5)
2.张肃,康晶.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手段运用的国际比较[J].企业研究,2008(6)
3.吴昌盛.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南方金融,2012(9)
4.顾海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理性构建研究[J].上海金融,20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SJD4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空间差异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特色化研究” 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YJA790025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