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池
摘 要:顾名思义,技工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动手人才的主要方式,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学困生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多,如何解决技工学校学困生的教学质量也成为了人们探讨的重点。本文就结合我国技工学校教学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学困生的成因,并分析提出科学的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技工学校;数学学困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12-01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教育教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初中生选择到技工学校学习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技工院校学习,也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数学由于公式定理较多,自再加上学生基础掌握不好的问题,很容易变为学困生。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数学学困生数量不断增多,学习方法错误,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就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技工学校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数学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其中的理论知识较多,公式定理难于掌握,且对学生的逻辑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技工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有限,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兴趣、能力等问题,很容易沦为学困生。
第一,学习兴趣不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没有受到较好的引导,对数学课程一直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数学课程枯燥无趣,在学习中漫漫的缺乏热情。且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在逻辑要求较高的知识上更无法把控,造成了数学学习成绩的下滑。
第二,知识结构松散。数学是一个逻辑性非常强的科目,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漏,掌握的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技工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数学测试中成绩不理想,不仅仅是知识掌握不牢的问题,他们不能讲学到的课程整合起来,难以形成脉络,知识结构松散,系统性不强,同样是让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第三,学习方法不科学。技工学校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学习只知道死记硬背,知其然却不知所以然,题目所要考察的重点也掌握得不好,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学校的学生从心理上不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学习指数函数这个内容时,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的顺序先介绍概念,而是引入问题后引导学生,举出例子,做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2、做好知识点的梳理
从初中到技工学校,数学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公式、定理需要记忆的数量也持续增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点更加分散,无法构架数学学习的体系。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将各项内容整合起来,教会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小技巧和正确的方法,弄清楚知识脉络之间的关系,从而整理好学习内容。
3、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每个班中都有一定的学困生。对这部分学生要进行特殊教育,把这部分学生分出来,进行个别教学,针对他们的情况制订特殊的教学计划,实行因材施教。数学课堂是一个补差的主阵地,教师不应忽视这部分学习,要在课堂上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而不是放到课后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负责的教学热情,主动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及时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教学时,鼓励他们学习,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提问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对帮助
结对帮助是数学教学中医中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互动教学的有效办法。学困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光靠教师的能力也无法达成。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对学习,鼓励学困生向学优生进行提问,在课下组成互动学习小组,在加强学生沟通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数学基础知识不够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变为学困生。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技工学校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层教学有效的展开授课,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并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解决数学成绩不高的问题,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丽华. 任务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1:144-147.
[2] 刘志英. 浅谈任务驱动法在技工学校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13,17:90.
[3] 平彩霞. 浅谈如何加强技工学校数学教学质量[J]. 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4:23.
[4] 魏韶靖. 浅谈技工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评价[J].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S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