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允价值看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016-07-25 14:40王鑫
会计之友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王鑫

【摘 要】 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看到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从公允价值的视角出发,审视了国内外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公允价值概念的混乱、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可能失真,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纳入了现在利益、负债市价评估的损益计入等问题,为以后更好地完善会计制度创造条件。

【关键词】 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3-0023-03

引 言

公允价值会计不但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还要计量因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益和损失。这样可弥补会计收益的不足而全面审视经济收益,较为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全面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在国际上,不仅仅金融商品,其他资产和负债问题也主张用公允价值计量,即全面公允价值会计。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并从201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是,国际上的会计准则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多种原因,客观地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公允价值的应用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现行会计制度的混乱。研究这些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允价值概念的混乱

就我国来说,2014年1月发布的财会〔2014〕6号《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章第二条明确地对公允价值的概念作出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就“出售”本身来说,很明显,这是以退出价格(Exit Price)来表现公允价值。但是,在第六章第十八条的估值技术中,又明确规定:“使用的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并在成本法的注解中进一步指出,成本法“是反映当前要求重置相关资产服务能力所需金额(通常指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都是从购买者的角度来看交易价格的,即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是进入价格(Entry Price)。那么就出现问题了:一方面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上说是退出价格,另一方面又在估值技术中允许采用典型的进入价格来确定公允价值。这不但在概念上造成混乱,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问题,比如对某企业出售其厂房和机器设备时,重置成本与处置价格就会有明显的差异,当会计信息利用者用这种信息作出决策时,很可能会因此而造成误导或误判[1]。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可能失真

公允价值与实际情况有可能不同。一是在有些商品很难找到同类或类似的交易市场,或者交易市场里不一定能够反映同类或类似商品价值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往往需要采用不太完善的估值技术。比如用未来金额转换成单一现值的收益法来估算公允价值,它是未来净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按一定比率把未来净现金流折算成现值,实际上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未来净现金流的预测、折现率的选取等,都没有现成、合理的标准;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实际计量上很不容易。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会计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结合各种会计资料和市场资料等,用估值技术得到所谓的公允价值,也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这种估值的公允价值就不再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者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了。二是在利用估值技术来计量公允价值时,由于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主观随意性较大,增加了会计造假的可能性。领导层为了企业自身和相关人员的利益,很可能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投资收益或者利用金融资产的计量等手段来调节利益。特别是在关联的债务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或者母公司、关联公司很有可能会虚增会计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这些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三、未来流量纳入了现在利益

一般来说,反映未来现金流量不同的要素有以下方面:(1)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说在复杂的情况下,对一系列发生在不同时点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2)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可能发生变动的预期;(3)用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4)资产或负债价格中隐藏的不确定性;(5)其他因素,如资产变现的困难与市场的不完善等。这些要素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判断和估计,不同的参数将会导致现金流量公允价值的重大差异[3]。如果变量的选择不合理,就会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结果有可能对投资者造成误导。这种差异自然地影响存量的经济价值。而所有存量的经济价值,可由未来现金流量导出如下公式:存量的价值=未来现金流量/资本成本。由此可知,基于存量评估的期间差额来确认损益,意味着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基础上确认现在的损益。对金融部门来说,重视的不是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主体,而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交易。但是,传统会计模式中重视的是最终产生未来现金流量主体表现的绩效,不是存量价值的差额,而是在广义上的现金能否产生现金流量的相关信息。因此,传统会计模式重视的是“实现”的概念。

这种以企业内部人经营企业为重点会计模型,即使企业中的金融回收手段为假定的投资,那么最终也要以实际销售(回收=实现)计入业绩。也就是说,不是“预计回收”,而是“实际回收”才作为企业主体的业绩。现代经济社会中,可以说传统的外部投资者(局外人)内部(内部人)化了,外部投资者成了内部的局外人(Inside Outsider)。但是,这种内部化的投资者强调的毕竟是内部人的观点,他们认为现金流量的生成过程应该是能够测定的。而局外人本身强调的观点,则认为未来流量价值应该是不能够测定的。于是就产生了双方的矛盾。

这样看来,现行会计制度的现状是,不同投资者的观点错综复杂,有着极奇妙的结构。将持有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当作利益的公允价值会计,意味着在投资的同时,把未来流量纳入了现在利益。而未来流量又随着不同的要素产生不同的结果,具有较低的可靠性,即公允价值在实际上并不公允。决不能忘记正是由这种逻辑正当化才引发安然公司事件的这一教训。由于安然公司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的净利润,在能源价格上涨时,天然气供气合同的价值也随之增加,对合同价值的重估溢价顺理成章地被计入公司当年的利润之中。但是,一些合同的减值却未计入损失,公允价值并没有调低,损失也没有计入利润表。同时,安然公司把一些工程项目注册为子公司,然后将其作为子公司的投资项目,从而就可以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公允价值顺理成章地按第三层次的价值估价模型进行折算,使安然的管理层通过所谓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来操纵利润[4]。

四、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问题

随着现行会计制度中大量引进的估值因素,并以其观点把现金价值计量或者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为表1所示的成本分配和收益确认两种类型。而且这两种类型可解释为按照各自内容的传统会计的延续和现行会计模式。前者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而谋求投资回收这一观点为前提,后者不是立足于投资项目的实施,而是通过其出售谋求投资回收这一观点来考虑的。

表1左上方的传统模式中,固定资产的减值处理是通过折旧摊销,加上规则性分配成本(投入资金)的传统处理,使期末的滚存额(资产账面价值)不超过未来可收回金额。此外,退休金支付会计中,替代费用计入每期退休费支付额的处理,在岗期间分摊的未来退休时退休补助金支给额(养老金的情况下,退休时的市场价值)的市场价值和外部筹措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额作为每期的费用。此外,关于清除债务资产问题,由固定资产抵销时,产生的未来支出市场价值含有资产成本,应将成本在摊销中来处理。但是,这些处理都是在计算过程中以公允价值和市场价值作为基础而进行的,最终是“以支出额为基础的成本分配”精细化的一环。

另外,左下方为以买卖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市价评估损益确认问题。随着市场的活跃,以买卖为目的的证券本身就可以看作货币性资产的投资回收状态,所以可认为是在“实现”概念上的延伸。

如果用一句来描述复杂的现行会计,那就是“流动资产的获得=实现”。从根本上来说,要特定其内容不是很容易的事。在佩顿与利特尔顿的“实现”的定义中,对交换交易获得的流动资产,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提供商品和服务引起了索取权的可靠性。与其说最终接受“实现”指标商品,不如说是将焦点转移到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而提高资本市场活跃交易中金融商品的买卖性。商品和服务本身可看做货币性资产,损益确认持有的评估差额也合乎“实现”条件的解释。因此,“实现”概念是既老旧而又新颖争论的延续,并且,这种争论现在仍然在持续[5]。IASB和FASB十多年致力于收益确认的项目中,不是“实现”,而只是表现为“充分履行义务”的变化,可是,什么时候是收益确认的时点?仍在持续讨论,并且其问题的所在更为复杂。

即使如此,有关表1中的收益确认,表中左侧的会计处理和右侧的会计处理也有着绝对不同的观点。原因是右侧的会计处理不是投资项目的实施,而是在设定由销售来回收的情况下被视为正当化。例如商誉的问题,既然是投资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以后将企业卖给外部人员,只要当初没有回收考虑,就应该从实施业务过程中排除在回收核算(摊销)之外,这与不进行减值摊销同样是不合理的。另外,阶段性取得的股票市值也将本来不是成本的投资特意作为成本(机会费用=利益)来计入,这就说明以后的摊销和减值处理的对象及投资回收核算是不合理的。

五、负债市价评估的损益计入问题

根据2007年11月开始施行的美国准则(FAS)第165号及2015年开始生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第9号,不仅仅是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负债表中也要进行市值评估,不容许以每期的期间评估差额作为损益,即使公司自身发行公司债券也不例外。公司债券市场价格不仅是市场利率动向,也反映发行企业的信用风险。因此,像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那样,由于发行企业的业绩恶化而使信用风险增加,于是就导致发行公司债券市值下降、计提利益的后果。

从传统会计模型来看这种会计处理,反映在以下的不合理的事情中:如果在公司债券确实下跌的情况下买回债券的话,降价部分就是发行企业的利益。但是这时的公司债券持有者不见得出手公司债券,反而等到本金自然到期偿还。在公司债券下跌的情况下没有买回而计提利益的话,一旦贬值的债务账面价值在到期偿还之前升值,结果会导致之后的费用增加。另外,即使能以市值结算发行的公司债券,由于公司债券的价格下跌是市场利率上升和公司信用风险上升的结果,那么企业必须以高成本筹措资金以补充结算需要的资金。结果由便宜的公司债券而产生的利益,就会随着以后利息支付的增加而被抵销。

这样考虑的话,既然实际支付金额不会因债权人的放弃债权等而改变,那么确认公司债券市值评估损益就意味着之后费用的增加和计提交换的利益,即超前计提了未来利益,这是实际经营中的资金借入者、偿还者(经营者)以及与其相同立场的投资者的观点。

另一方面,对利用财务报告的经济决策者来说,公允价值信息是最适合的信息,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债务,每期市值评估以及市值评估差额计入损益都是正确的处理。其原因是: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债务(Obligation)值,这些属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反映了包括机遇和风险在内的、最新的并且是完整的估价。若基于公允价值进行资产交换和经济决策的话,其决策依据信息是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市场效率可能就会提高;此外,对评级机构的分析师来说,公允价值应该是反映最接近相关偿还额的市场评估,所以在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方面是有用的信息。按照目前的股东的观点,企业信用风险下降,必然以固定利率贷款,意味着担负着利率变动风险的现公司债券持有人向股东转移财富。如果公司债券持有人等待购买债务的话,他们就可能收到更高利率的利息。很多人随着信用风险的降低,用公允价值的确认使企业产生收益,而对股东财富的增加抱有疑问,这种情况对公允价值会计来说并不是突然的事态,而是基于公司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不同契约上权利的必然结果。

显然,这是企业外部债券持有者和短期利害关系投资者的观点,即从企业局外人的立场来看投资回收股东的观点。也就是说,贴近经营者的股东的观点明显地站在不同立场来判断投资回收的时机。这样一来就存在着格格不入的观点,而且这一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现代会计制度的确呈现出像马赛克一样的模糊状态。

六、结论

现行会计制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公允价值概念的混乱及其会计信息的失真很可能对利用者作出决策时造成误导或误判。未来流量纳入了现在利益会造成公允价值的不公允,容易发生管理层操纵利润。负债市值评估的损益计入会因企业的业绩恶化而导致计提利益的后果,并且因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等自身利益的不同,对投资回收的方式、回收的时机等也有不同的争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以后制定会计准则慎重考虑、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美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会计之友,2014(13):17-20.

[2] 李欣然.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2014(12):106.

[3] 李毅.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9(10):43-44.

[4] 张荣秀,曾勇,赵满红.公允价值会计在安然事件中的使用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09(16):79-80.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