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疮黄的辨证施治

2016-07-23 09:20曹立亭马跃
中国动物保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科气血

曹立亭 马跃

疮黄是家畜常发的外科病证之一。《元亨疗马集·疮黄疔毒论》说:“疮者,气之衰也。气衰而血涩,血涩而侵入肉理,肉理淹留而肉腐,肉腐者,乃化为脓。故日疮也。黄者,气之壮也。气壮而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日黄也。”可见,其主要病因是气血流行太过或不及,导致局部经络阻塞,气滞血瘀,形成肿胀。疮黄的辨证论治,从临床看来,主要可分位疮和黄两大类。疮是体表局部化脓性感染的外科病,包括痈、疽、瘘、疔等,均有化脓过程,一般分为初起、成脓和溃后三个阶段;其阳证名为痈,阴证名为疽。黄是皮肤完整性没有被破坏的软组织肿胀,一般不化脓,多发于膘肥体壮、年轻性烈的役畜,尤以马和耕牛为多见,夏季较多发。

1病因病机

1.1疮

疮是局部化脓性病证的总称,多因六淫之气侵入经络,阻碍经络气血的运行,致使气血凝滞,壅于肌腠而成疮肿;或由于劳役过度,饮喂失调,久之气血衰弱,营卫不和,气血凝结而发病;或外伤、外物压迫,使肌腠受损,淤血凝结不散,肉理淤血腐化而成脓。具体包括痈、疽、疔、瘘等。

1.1.1痈痈是毒邪壅滞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释名》指出“痈,壅也。气壅否结,裹而溃也”。《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痈为阳疮,特点为局部红肿热痛,病程快(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由外感六淫邪气,壅塞气血;或饮喂失调,过食膏粱厚味,谷料热毒积于肠内,湿热火毒内生;或因踢打跌扑等外伤所致气血凝滞引起。《灵枢·痈疽篇》中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为痈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元亨疗马集》指出“缘于牧养太盛,膘肥肉重,多立少骑,谷料热毒积于肠内,败血淤汗隐注肌肤,春不抽六脉之血,夏不灌清凉之药,以致气血太盛,热注三焦,致令遍身发生痈肿,皆缘久积热毒于内也”。

1.1.2附骨疽附骨疽是阴寒毒邪蕴藉于四肢筋骨引起的慢性肿胀、化脓破溃之证。陈实功El"附骨疽,乃阴寒入骨之病”。《医宗金鉴》指出“发于筋骨者,名疽”。多因寒湿内袭侵入,深入筋骨,以致经脉受阻,气滞血凝;或疮疡余毒不尽,内陷筋骨所致。从现代兽医学的观点来看,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一般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或直接损害骨骼所致。

1.1.3瘘瘘是疮疡久不收口经久不愈,继续向深处腐烂化脓的顽固性疾病,古时通“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陷脉为瘘,留连肉腠”。多因体质素虚,热毒淤结,疮痈久溃不敛,流脓不止又感染毒邪;或创伤深部有异物长期刺激局部,肉理腐烂化脓;或各种疮疡经久不愈,气血亏虚,邪毒深陷入里所致。

1.1.4疔疔又名疔疮、疔毒。发于髫甲部、背部,因其坚硬、根深、形状如钉而得名。多因鞍具不适磨伤体表,或乘骑负重过久,淤汗积于毛窍,败血凝于皮肤,邪毒侵入所致。《元亨疗马集·疮黄论疔毒论》日“为因乘骑地里窎远,日久鞍屉失于解卸,淤汗沉于毛窍,败血凝注皮肤,以致髫甲梁头、排鞍脊膜两边发生而肿者,又或汗结鞍毡、擦磨打破而伤者,故日疔也。”若经久不愈,则可能形成瘘管。

1.2黄

黄是指家畜皮肤完整性未被破坏的软组织肿胀的外科病证。多因饲养失调,劳役过度,外感病邪,正邪相搏于肌肤,卫气受阻,经络郁塞,气血凝滞而成。《元亨疗马集·疮黄疔毒论》日“皆缘久积热毒于内也。夫内者,腹内也。寒热不可偏胜也。寒胜六腑俱凝,热胜遍体气逆,卫气不调,逆气凝结,此之谓也。凝结者,气血之沉滞也。气滞而血凝,血凝二气肿故也。凝滞于肌肉者,疮也。凝滞于经络者,黄也。”《活兽慈舟·马辨疔黄论》指出“黄者,乃属于气,如气损血虚,火毒攻结至气血不能流通,故发为黄。”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大多属于淋巴外渗或局部水肿。中医的黄证等同于黄疸,分阴黄和阳黄,由寒湿或湿热蕴藉肝胆所致。

2症状与辩证

2.1痈

痈证的发病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坚硬,发热,触压疼痛,无全身症状;重者患处高肿疼痛,根脚紧束不散漫,常伴有全身症状,表现为外感表证的证候(恶寒发热,水草减少,口红而赤,脉象洪数,尿短赤)。中期:又称化脓期,经过期7天左右,气血虚弱者不易托毒外出成脓。一般化脓时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若按之中软有波动者,疼痛减轻,无全身症状,为脓已成熟。后期:又称溃后期。有脓液流出,为稠厚黄白色或夹杂赤紫色血块。破溃后若排脓通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消失,最后收口痊愈;若体质素虚,气血亏损,可转为逆症,脓水变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久不收口。

2.2附骨疽

初期寒热交作,如外感风寒,患肢屈伸不利,筋骨作痛,肿胀不明显,不热不红。日久寒化为热,肿痛明显,甚则腐肉为脓,脓汁稀薄,经久难愈。

2.3瘘

瘘多由疮疡破溃后久不收口所致,故一般均有大量脓血从体表开口流出,恶臭,皮肤肿胀,被毛脱落。《医宗金鉴》指出瘘是“黄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沥不止者。”由于瘘发生的部位、种类不同,其症状亦不一。齿槽瘘和腮颊瘘在患畜进食时有唾液或食物残渣流出,肠瘘可流出肠内容物,髫甲瘘可流出骨屑。

2.4疔

初起脊背或髫甲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被毛脱落和程度不同的皮肤损伤,疮面发热红肿,渗出黄色或红色的液体,触压疼痛。若感受毒邪,引起化脓和坏死,甚者形成髫甲瘘,外流脓血,经久不愈。一般口色脉象变化不明显。根据疔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临证表现,可分为黑疔、血疔、筋疔、气疔、水疔五种。黑疔:皮肤浅层组织受伤,疮面覆盖有血样分泌物,变干后形成黑色痂皮,形似钉盖,坚硬色黑,不红不肿,无血无脓;筋疔:脊间皮肤组织破溃,疮面溃烂无痂,显露出灰白色而略带黄色的肌膜,流出淡黄色水;气疔:疮面溃烂,局部色白;或因坏死组织分解,排出带有泡沫的脓汁或黄白色的渗出物;水疔:鞍伤初期伤浅,患部红肿疼痛,渗出物光亮似水;血疔:皮肤组织破溃,久不结痂,色赤常流脓血。

2.5黄

普通黄发展较慢,病情较轻,一般多属于外科病证。证见局部皮肤肿胀,初起稍有温热,或疼痛,有的无热无痛,指压成坑,针破出黄水。恶黄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一般多属于内脏病证及传染性疾患,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现代兽医学中所指的炭疽。根据患畜临证表现可归纳为阴黄证和阳黄证两类。阳黄证:患畜口色赤红,脉象洪数,局部肿胀明显,略有热痛,刺破后流出黄水,阴黄证:口色淡红,脉象沉细,局部漫肿,边缘界限不明显,不热不痛,病程长。

3治则与方药

关于疮黄证的治疗应遵循以外治法为主,同时与内治法相结合的原则。

3.1痈

3.1.1内治法应以祛除毒邪,流通气血为主,并根据病程的发展阶段、病变的部位分别处置。

初期:尚未化脓,应以消法为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内服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消黄散等。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金银花90g、当归25g、陈皮25g、防风20g、白芷20g、甘草15g、浙贝母20g、天花粉20g、乳香15g、没药15g、皂角刺15g、穿山甲(蛤粉炒)30g,煎水,候温灌服。

中期:已成脓,应以托毒为主,破溃缓慢者治宜托毒透脓,内服透脓散(《外科正宗》)黄芪60g、山甲(炒)45g、川芎45g、当归60g、皂刺45g,共为末,加黄酒200mL,开水冲服;热毒壅盛者可加银花、白芷等清热解毒之品。若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宜补气脱毒消肿去腐,内服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生黄芪45g、党参30g、白术30g、茯苓20g、甘草20g、白芍20g、当归30g、川芎20g、皂角刺30g、白芷20g、桔梗20g、银花30g,共为末,开水冲服。

后期:溃后一般不需内治。若体质过于瘦弱,宜气血双补,内服加减八珍汤。

3.1.2外治法初起宜清热消肿,可用金黄散油膏或围药;脓成难溃者可用咬头膏,也可切开排脓;溃后脓出不畅,腐肉难脱者,宜提脓去腐,可用升丹(八二丹:熟石膏八份、升丹二份,共为末,混合备用);若脓腐已尽而难收口,可用生肌散(熟石膏、轻粉、赤石脂、没药、血竭、乳香、黄丹、龙骨)。

3.2附骨疽

内治法:初期治宜温经散寒,补虚排毒。内服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熟地60g、鹿角胶45g、肉桂21g、姜炭15g、白芥子(炒)30g、麻黄15g、甘草15g,共为末,开水冲服。后期肿胀明显,有热象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45g,水煎服。附骨疽破溃时,治宜温补气血,托毒敛疮。方用党参30g、龟板胶30g、制首乌30g、黄芪24g、熟地24g、狗脊30g、怀牛膝30g、补骨脂24g、当归24g,水煎服。

外治法:初期宜温经散寒,消坚化痰。方用阴毒内消散(《外科正宗》):麝香3g、轻粉9g、丁香6g、牙皂6g、冰片6g、雄黄9g、高良姜6g、肉桂3g、川乌9g、阿魏(去油)9g,研细末,醋调敷患处。后期破溃久不愈合,腐脓难去可用白降丹(《医宗金鉴》)和米糊为条,插入疮口中,外盖膏药,或以清水调涂疮头上。

3.3瘘

治疗以外治为主,治则是清除异物、提脓、祛腐、生肌。提脓祛腐可用升丹、降丹三品一条枪制成药捻,插入瘘管,有异物者必须去除。

3.4疔

以外治为主。未溃者,可针其周围,以防走窜;已溃者,先用防风汤(防风、荆芥、花椒、薄荷、苦参、黄柏)清洗,然后根据各种疔的情况用药,原则是“干则润之,湿则燥之,肿则消之,腐则脱之,毒则解之”。如形成瘘管,则以拔毒去腐之药腐蚀之。

3.5黄

分为外治、针灸治疗以及内治法。

外治法:阳黄证应清热散瘀、消肿止痛,敷以雄黄散(《痊骥通玄论》):雄黄、白及、白蔹、龙骨、大黄各等份,共为末,用醋或水调敷;或用金黄散(《医宗金鉴》):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g,天花粉50g,共为末,用葱汁、酒、醋等调敷。阴黄证应温经和阳,活血软坚,敷以冲合膏(《外科正宗》):紫荆皮(炒)150g、独活90g、赤芍60g、白芷30g、石菖蒲45g,共为末葱汁或酒调敷。

针灸治疗:阳黄证通常以宽针针刺放黄水即可奏效,还可适当配附近血针穴位治疗。

内治法:阳黄证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治则,内服消黄散(《元亨疗马集》):知母、黄药子、黄芩、栀子、大黄、甘草、贝母、白药子、连翘、黄连、郁金、朴硝各等份,共为末,马、牛每次150~250g,开水冲,候温灌服;阴黄证应以活血散瘀,化痰消肿为治则,内服昆布海藻散(《内蒙古兽医科技》):金银花15g、连翘12g、蒲公英12g、地丁12g、昆布18g、海藻18g、炮甲珠18g、白芷15g、当归15g、半夏12g,共为末开水冲服。

4案例分析

4.1案例一

1985年2月江苏省涟水县陈师乡王庄,水牛,成年。左侧肩部肿胀发硬,触之发热,痛感明显,左前肢提举困难,病牛不愿行走,诊为肩痈。用生大黄、白及、白薇、乳香、没药各等分,共研细末,加适量食醋,用温水调敷患部,每日更换一次,嘱咐畜主适当淋醋以保持湿润,连用7日,一周后肿消热退,痊愈(引自张世悟等《中兽医方药应用选编》)。

4.2案例二

成都市青白江区洋兽医站黄仲亨介绍,景峰乡西林村医疗站史某,水牯牛,白口。1984年3月3日诊。后肢示痛,跛行一周,前医按闪伤施治,用活血逐淤之药,两剂无效。邀余诊视,跛行同前,臀部右侧,皮温烫手,接触显痛,患处增高,如碗口大,细观始显,舌根映红,舌苔白腻。此臀部急性蜂窝织炎,速宜消散,若有延误,将有化脓之虑,疏方:蒲公英、鱼腥草、紫草地丁各100g,银翘、土茯苓各90g,当归、丹参、赤芍、枳壳各40g,乳没、桃仁各30g,红花24g、甘草15g。一剂症减,二剂基本消退,后小剂其剂,以追余寇,随访6月未发(引自《中国兽医杂志》,兽医临床资料增刊,1987)。

猜你喜欢
外科气血
护理风险管理在胃肠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外科急腹症治疗的效果
“搓手”可充盈气血
气血不足的五种表现
手脚冰凉是气血不足吗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